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确立了农户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微观运行的主体地位。以农户收入来源为主,并参照其经营性质和经营规模,可将我国现阶段的农户划分为以下五类群体:半自给小规模纯农户;商品性大规模专业农户;以农业为主业的兼业农户;以农业为副业的兼业农户;完全从事非农产业的纯非农户。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户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动,农户兼业化愈来愈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在如何看待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上目前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户兼业化是世界各国农村发展中的共同现象,因而我国也必然会在小规模土地经营的基础上走上农户兼业化的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户兼业化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优化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长羽 《经济论坛》2003,(23):73-74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又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与城市明显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系统,因此,中国农村不仅存在农业转化过程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存在大量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对西部农村调研证实,西部农村分工简单,大部劳动力集中在种、养业领域;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多数无村办企业,少量集体、私有私营企业,基本停留在手工业领域和“家庭作坊”阶段。这是制约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西部大开发,应该明确把“三农”的发展作为战略重点。西部必须更加珍视农民土地权利,以真正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为保证,以提高农业组织程度和农户经济能力为核心;同时,加快西部农村体制改革,在赋予和保障农民家庭财产权、收益权的基础上,发展基层经济和政治民主,推动村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这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劳动的自主化和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的扩大,农户兼业经营愈来愈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木文对此做一初步探讨。一、农户兼业经营产生的机理农户兼业经营是农户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把多种生产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和规模组成多种项目,从事多种产品生产或劳务活动的一种经营方式。农户兼业经营按农户经营各业收入占总收入的不同比重,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农(包括以牧、以渔、以林)为主,兼营它业,如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农户兼业化经营与农村经济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户兼业化经营所具意义的分析文章颇多,但对其制约作用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在考察我国农户兼业化经营行为基础上,分析了这种行为对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制约,探讨了农村经济产业化概念,提出了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农户兼业经营状况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梅建明 《财经研究》2003,29(8):69-75
本文是对湖北省部分农户兼业经营状况调查的一个实证分析。调查实证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农户总兼业率已经相当高,超过70%,且一兼农户占主导地位。(2)不同类型农户在会计计算结果、生产率、耕地占有及利用、劳动力资源及利用、物质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看,随着农户兼业率的上升,兼业经营在大幅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3)在未来经营意向上,不同类型农户继续兼业经营的倾向非常明显,这说明农户兼业经营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农业的投资主体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农业投资主体由过去的集体向农户的转变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期的延长,农户的决策行为和投资倾向日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并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稳定成长。因而,研究农户农业投资行为方式的变化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之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和鼓励亿万农户增加农业投入,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和决策者面前的十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自觉劳动的积极性,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户兼业的普及化。从目前情况看,后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解决:1.农户兼业使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有的地方农业已成为副业。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1.5亩,如此小规模的经营及农业的季节性特点,再加上价格体系不合理,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而农业成本又不断上升,自然不可能使农业成为各农户的主业。部分农民家庭为了增加收入,以家庭内部的分工代替了社会的产业化分工,从事乡村工业和其他产…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经济转型中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转变问题。农民转变是社会、经济转型问题,其成本应该由全社会承担,但现实情况是农民被迫承担了过多的社会成本。对农民转业、农户迁移提供政策支持,能缓解转型带给农民的过大压力。政策支持应重点针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农业经营形式的目标模式,到底是专业化还是兼业化,人们看法不一。韩俊同志在《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析》(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4期,以下简称《探析》)一文中认为我国农民经营形式的目标模式是兼业化。对此结论不敢苟同。相反,我们认为,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农业是一个处于波动和调整中的产业,农民的经营形式越来越取决于城乡工业的发展及其与农业的关联方式,现阶段农民的兼业经营将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农业本身的发展而最终向专业化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1.
一、农户消费积累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1、农村消费积累机制转换,农户由长期以来单纯的消费单位转变为生产和消费融为一体的双重结构,农业生产力发展后的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农户积累成为现实。山西500多万农户的经济运行显示出了容纳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比例关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一般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与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同江苏其他滨江临河的地区一样,扬州也实施了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起了重要作用,1978-2006年,扬州农村劳动力总量虽然由142.37万人增加至166.05万人,但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比例总体上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82.13%下降到2006年的28.56%,扬州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农户兼业转化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兼业农户深度分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资源配置视角,通过农户问卷调查,运用多元Logist ic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家庭原始资源禀赋对农户兼业类型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户主年龄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农业户转为非农户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教育年限和主要职业类别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以及农业户转为非农户均没有显著影响。(2)家庭劳动力数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农业户转为非农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非农劳动力数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和非农户则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它是农业户向兼业户甚至非农户转移的重要因素;照顾家人因素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和农业户均没有显著影响。(3)承包地面积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农业户转为非农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承包地面积不是影响农户兼业的显著因素,反而是农户转为非农户的显著限制因素;承包地块数和承包地距离,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和农业户均没有显著影响。为促进农户的深度分化,应多部门联动,出台综合配套政策措施,着重提升农民的非农就业能力和促使农户转出家庭承包地。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结构调整、重构的变迁过程,是农民接受现代文明,实现自我改造和城市文明逐渐渗透到农村社会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生活内容丰富,农户经营活动兼业化趋向强烈,农民的经营分化在更加广泛的范围进行。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这种分化是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文明演进的过程,是中国农村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任其发展,过度分化则会孕育着未来的危机。因此,应对过度分化采取调控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从“农民理性”的角度重新理解小农经济,揭示小农经济的转型动力及其现代适应。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制度变迁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理性开始扩张,农民经济行为的主导逻辑由生存理性转向多元理性并存。在农民理性扩张与农村人地关系重构的背景下,小农经济出现转型,以老人农业、中农农业和家庭农场为经营形式的现代小农经济建立起来。现代小农经济是农民自我改造和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其呈现出大范围使用现代生产要素、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兼业化等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小农经济仍然发挥着农业人口生计保障、乡村秩序稳定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小农经济转型体现了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说明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是小农发展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制约因素和扩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 《经济纵横》2004,(6):24-27
在诸多条件的制约下,我国农业的规模经营难以扩展。农户的兼业化经营既是农业规模经营难以扩展的原因,又是农业规模经营难以扩展的结果和表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方努力,应特别注重发展以农户兼业为基础的契约式联合经营。  相似文献   

17.
从国内外比较看我国农户兼业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问题的提出 农户兼业化是农民提高收入、实现非农化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有必要从国内外比较的角度来加以研究。农户兼业经营指农户这一微观经济主体既经营农业又从事非农产业经营的一种跨部门经营现象,它既可以是农户所有劳动力都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也可以是农户内部部分劳动力同时  相似文献   

18.
1996-2012年,中国农户消费支出结构产生变迁,具体表现为农户消费总量增加、消费层次提高、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缩小。这些变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业生产力进步推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户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农户负担减轻、农户消费观念的变化与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世界农业发展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正处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口。福建省必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外向型农业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生活由基本实现小康向更加宽裕型转变,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