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天气衍生产品的发展、应用及前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全球范围内变幻莫测的天气及由此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带来的严重损失,天气衍生产品作为一种有效的天气风险管理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天气衍生产品产生的背景出发,集中研究了天气衍生产品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天气衍生产品的种类及其应用,最后对天气衍生产品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分析。  相似文献   

2.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机构对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特性,久期错配程度和资产规模对金融机构的利率衍生产品需求具有正向作用,而资本水平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利率衍生产品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上述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在中国金融机构对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上,但与理论分析及国外的相关实证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利率衍生产品需求与久期错配程度负相关,金融机构的利率衍生产品需求不存在规模效应,资本水平对金融机构的利率衍生产品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这些差异文章进行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金融市场功能的完善,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国内外没有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SDA)将金融衍生产品描述为“衍生产品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这里所描述的主要是合约型金融衍生品,是指交易双方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对某种金融资产按约定价格进行交易的合约,主要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传统金融衍生产品.一些专家学者将金融衍生产品分为合约型和证券型两种,认为金融衍生产品不仅包括传统的合约型产品,而且包括资产支持证券、可转换债券等证券型金融资产,扩展了传统金融衍生品的范畴.为了本文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考虑到金融衍生产品价值依赖于基本标的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本质特征,我们尝试按照原生金融资产的不同对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全面的概括和分类.按照原生金融资产的不同,可以将金融衍生产品分为股权类衍生产品、货币(外汇)衍生产品、利率衍生产品、信用衍生产品、证券型衍生产品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衍生品.  相似文献   

4.
金融衍生产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规避和转移风险的同时却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文章指出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选择性,进而建立了一个金融衍生产品公司交易员的道德风险模型,分析了这种道德风险所引致的效率损失和金融风险,最后,文章提出可以通过构建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金融衍生产品风险。  相似文献   

5.
自2001年1月以后,香港衍生权证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香港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权证市场,仅次于德国。衍生产品分布根据香港证监会2004年发布的报告,截至2004年7月底,香港交易所共推出了6种衍生产品(不包括权证):指数期货、股票期货、利率期货、债券期货、指数期权、股票期权。目前,香港并没有任何货币及商品的衍生产品,也不设各类期货产品的第二级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与其它亚洲国家相比,香港衍生产品市场的品种数量处自于中等水平。香港衍生产品市场高度集中于指数期货,2003年指数期货交易量占衍生产品市场的55.7%,其次是股票期权与指…  相似文献   

6.
作为虚拟资本的特有形式,金融衍生产品是用来交换经济风险的一类特殊契约,其信用风险与身俱来。金融衍生产品运用不当,可能导致新信用风险的集中和突发,甚至引发骨牌效应。所以,只有深刻理解金融衍生产品的运行机制,才能认识到其信用风险的内在根源;只有全面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的契约性,才能了解到其信用风险的外在成因。这两者其实是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来阐述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的来源。本文从分析金融衍生产品运行机理出发,创造性地探讨了其信用风险的内在根源和外部成因。  相似文献   

7.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与风险缓释绩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蕾  仝宜  苏振锋 《生产力研究》2006,(1):75-76,87
文章从市场结构、规模、参与机构等方面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概况,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对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的计量。同时,结合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实践和国际银行业发展的现状,讨论了我国银行业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四个基础性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推出了人民币汇率期货、国债期货、股票权证等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基础金融工具市场不够发达以及市场监管存在漏洞等因素,至1996年相继停办,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进入了发展停滞期。2000年后,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重新起步。汇改后,汇率风险显著扩大,单纯的外币衍生产品逐步向本外币连接衍生产品乃至本币衍生产品过渡,人民币利率掉期等本币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也随之出现。市场主体由早期的国有大银行扩展为做市商(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各类公司、机构和个人客户。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发展路…  相似文献   

9.
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既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又可以扩大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运用衍生产品管理市场风险的效能,并结合目前经济形势对我国商业银行运用衍生产品必须遵守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既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又可以扩大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运用衍生产品管理市场风险的效能,并结合目前经济形势对我国商业银行运用衍生产品必须遵守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赛娜 《经济论坛》2010,(11):175-17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产品在国际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各方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文拟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产生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自金融衍生产品诞生以来,其风险性和避险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如何在尽可能发挥其避险作用的同时,控制其风险是金融业内人士致力研究的问题。文章在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含义和种类基础上,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和防范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天气衍生产品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金融工程创新的结晶,天气衍生产品为人们规避天气因素产生的风险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阐述了几种主要天气衍生产品的作用机理和特点,并分析了制约我国天气衍生产品推出的主要因素,对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动漫产业蓬勃发展,其衍生产品市场具有极大的利润空间.在外国品牌垄断衍生品市场的情况下,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抢占市场份额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客观分析了中国动漫衍生产品的现状,并为如何打胜中国动漫衍生产品市场"争夺战"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丹昶 《资本市场》2007,(5):59-61
<正>我们可以通过人们对衍生产品的两种矛盾的感情——恐惧和贪婪——来了解衍生产品的两面性。损失的恐惧使人们希望减少风险;贪婪承担了大量风险,是获得巨大利润的动力。衍生产品为任何一种倾向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场外衍生产品交易被认为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次贷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以及国际金融组织都加强了对场外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其中,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是防范的重点.由于中央交易对手的特点,使其能够在场外衍生产品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本文厘清了中央交易对手的概念、类型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在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及需要关注的问题,并给出了结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浅议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翔 《经济论坛》2005,(21):108-11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金融创新成为金融机构求生存谋发展的主要手段,各种类型的衍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从诞生到现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衍生金融产品已经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惊人的破坏力。一方面它通过套期保值,规避风险,以小搏大,降低成本,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关衍生金融产品的风波不断出现,如美国垃圾债券市场、巴林银行、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等等,都使人们对衍生金融产品产生了畏惧感。我国银监会公布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实施,如何对衍生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管理已经引起了管理当局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8.
高思 《时代经贸》2008,6(5):128-129
中国动漫产业蓬勃发展,其衍生产品市场具有极大的利润空间。在外国品牌垄断衍生品市场的情况下,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抢占市场份额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客观分析了中国动漫衍生产品的现状,并为如何打胜中国动漫衍生产品市场“争夺战”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是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了资本市场的完备性、深化了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以及提高了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水平。文章重点阐述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的认识及在国内的发展,最后提出相关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1972年外汇期货推出以来,衍生产品在此起彼伏的褒贬声中迅速发展.然而,当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金融衍生产品成了众矢之的,甚至许多人误认为是此轮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到了"谈衍色变"的程度.文章就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正确认识衍生产品的"双刃剑"作用,总结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积极稳健地推进金融衍生品业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