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文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理论内涵人手,从美学的角度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指出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对美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要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最关键的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出发,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碎片化问题。大学生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包括引导学生从整体性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从整体性上对待马克思主义。从整体性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规律,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从整体性上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代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黑河学刊》2004,42(1):19-21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识和掌握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的渊源和意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并提出了实践在现代社会应具有的价值理念,即宽容、批判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但有些人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甚了解,产生了一些误解,所以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整个人类活动和物质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正确地认识整个世界。由此,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姚华 《魅力中国》2013,(19):274-274
所谓马克思劳动观是指,在总结人类关于劳动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劳动的社会历史地位(包括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劳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劳动概念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当年马克思对劳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苦的理论探索过程,正是在对劳动问题的探讨(追求真理)和为劳动者谋福利的斗争实践(实现价值)中,马克思的劳动观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华  王文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67-71
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认识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而一些学者否认产业同构现象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异现象.关于产业同构问题的成因则有经济发展水平观、行政管理体制观、区域资源禀赋观、市场开放程度观等.关于产业同构现象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的对策措施亦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降低产业同构程度;另一种观点提倡趋同的产业定位.  相似文献   

7.
杜洋  武锋 《魅力中国》2008,(4):87-89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写于1937年7月和8月,这一时期恰逢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即中国打响了全面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第一枪。《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分别写于1956年和1957年,这一时期恰恰是中国经过了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关键时期。虽然,这四篇文章反映的和代表着的时代特征与国内外所面临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世界是普遍联系发展的,是过程的集合体。从这一观点出发,矛盾与实践认识,矛盾与十大关系,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十大关系与人民内部矛盾,实践认识与十大关系这五者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正确认识好、处理好、运用好这五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十七大精神的实质,都具有启迪智慧和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对认知的认识,对教育测量的认识对语言测试的发展是有着重要影响的.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关系如何、测试的信度与效度是什么关系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测试的看法和测试实践.厘清语言测试涉及的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语言测试观,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语言测试实践.  相似文献   

9.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形成了中国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10.
周建元 《北方经济》2006,(22):69-70
收益作为一个基本的会计学概念,其内涵和人们对其认识的演变对会计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对收益概念进行认识和评价,必然会得出不同的收益观.而不同的收益观,又会引发对收益的实现、确认、分配等问题的不同理解,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基于此,会计出现了三种收益观,即经济收益观、账面收益观与变现收益观.本文拟对三种收益观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针对党内出现的教条主义错误,从思想路线的高度进行反思,完成了《实践论》。其中所阐述的知行观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密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知行观中对于实践内涵、主客体以及知行关系等诸多问题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为:扩大了知行主体;丰富知行的形式与内涵;辩证看待两种认识形式;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深化知行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但不能进而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包括认识论外,还包括本体论,而本体论与认识论有着根本不同.因此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不是实践,而是物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的不断强化,全社会乃至公民个人自身的法制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然而当前,在校大学生中违法甚至犯罪的情况却时有发生,暴露出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存在薄弱的问题,亟需我们去加以解决.而高校作为法制教育的最重要承担主体,对法制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解读,寻求其实践观、人的本质理论、人与环境和教育关系理论等内容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邓小平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实践观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历史观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是邓小平哲学思想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实践内在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了实践内含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两方面内容,以及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实践还具有条件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构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因其涉及了人与自然、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与历史演进等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主要包括生产劳动观、有用劳动观、体面劳动观、生态劳动观、和谐劳动观五个方面的观点和主张。从以上五个维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梳理和阐释,不仅是系统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系列劳动观点的需要,也是推进现代工业文明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为了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发展规律,必须正确认识世界.人不但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反思"自己的认识活动,形成认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实践观引人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造了科学的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掌握科学的认识论、科学的实践观,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内容,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实践观点,加强调查研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进一步增强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自觉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实践论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视知行、强调实践的特质,突出实践中人的主体性;批判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知行观点,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和朴素唯物主义知行观;是对知行关系学说的最高认识与理解,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 ,从政治角度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发展问题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特别是对列宁关于“经济方面的政治”、毛泽东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观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正确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的经济政治观 ,对于我们处理好新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从政治高度总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松强 《魅力中国》2010,(15):108-109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形成了中国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20.
陶然欣 《改革与开放》2015,(6):117-118,120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中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共同存在于我国社会是长久以来的事实,关于二者的对接问题理论界早有研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背景的变化,二者本身也在产生革新变化.新观点的不断出现也极大丰富了中国哲学体系的研究,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近十年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各种观点进行分类整理,以此来探究二者的对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