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忠伟 《发展》2007,(12):146-147
我国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无明确的解决办法,理论上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应尽快制定一部全国性的<见义勇为法>,通过法律的形式来明确国家及相关当事人对见义勇为者的责任,从而使见义勇为的义举受到法律的支撑,使见义勇为者真正解除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2.
马瑛 《魅力中国》2013,(28):330-331
近年见死不救现象时常发生,导致人们对见死不救行为是否应该入罪引发热议。本文试从中、外法典中有关于“见死不救”的立法例入手,并从立法依据以及法律关系两方面分析我国当今社会“见死不救”入罪的不可行性,同时提出解决“见死不救“这一社会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少已是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造成人们在需要见义勇为时不敢为、不愿为的重要原因.要解决不敢为、不愿为的问题,必须从建立完善见义勇为的社会保障系统着手.目前,在为见义勇为者建立社会保障系统的过程中,还存在见义勇为者该不该得到补偿奖励、见义勇为如何认定和由谁来认定、见义勇为者的损失责任由谁承担,见义勇为者应享有的权利和保障范围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从理论上搞清楚.  相似文献   

4.
见义勇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即见义勇为责任原则。是独立于民法三大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之外的归责原则,其目的是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很难分清见义勇为责任与无因管理责任,笔者认为通过对见义勇为给予其法律上的认可,更有利于促进社会正气之风,虽然无因管理同样可以弥补善意管理人为帮助他人而受到的损失。本文将阐述见义勇为责任原则,希望对民事审判实践中如何适用见义勇为责任以及如何区分无因管理责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杨阳 《改革与开放》2011,(12):30-31
法律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无论是论述法律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还是最低限度的自然法,都试图揭示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但是并未清晰指出法律的最低道德性这一本质属性。如果把善的伦理学意义嫁接到法理体系,容易模糊法律和道德的不同核质,走向泛道德化的错误。法律不能离开伦理意义上的评价,这种评价和融合应当建立在一种性质清晰分界的前提之下才可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信用作为社会规范系统的构成,蕴涵着潜在的价值。其价值的实现需要行为主体自身道德内在动因的作用,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外在制约。用道德和法律的整合力量共同促进行为主体的信用意识、信用行为和信用评价的实现。用道德和法律的整合力量构建信用制度是实现行为主体的信用价值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不仅是对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的约束,还是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的约束。这是惠及全社会的法律规范,不能仅仅集中在禁用和有偿使用问题上,而在于提高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8.
正茶博士语:近日,最高法发布《关于在司法解释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规划(2018-2023)》,对司法解释工作作出部署,指出要适时出台防卫过当认定标准、处罚原则和见义勇为相关纠纷的法律适用标准,鼓励正当防卫,保护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此事折射出哪些信息,且听各位茶客见解。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道德建设,加强规范、制度建设必不可少,但道德毕竟不同于法律,它没有强制性机构作为依托,其作用的发挥最终还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主体道德自律修养,不仅对于完善主体自身,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社会公德建设中法律规范的成功做法有:立法完备;执法公正;惩罚严厉.新加坡社会公德建设的成功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应借鉴新加坡用法律规范社会公德的成功经验,这是由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我国公民的公德素养现状、法律具有道德效应的特点决定的.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立法完备的特点,加快社会公德的立法;借鉴新加坡执法公正严格的特点,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队伍建设和监督体系的完善;借鉴新加坡对不良社会公德严惩的做法,建立社会公德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11.
对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敏 《新西部(上)》2007,1(4):117-118
法律伦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伴随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提出与进行,我国法伦理学的研究蓬勃兴起。对法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当今中国具有现实意义,厘清立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两大规范体系的关系等都可以为我国治国方略的调整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见义勇为事件的频繁出现,使人们不仅关注见义勇为这一行为是否得到嘉奖,还关注如何补偿见义勇为者的损失.从无因管理的角度来谈见义勇为的性质,为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提供了民法上的依据,从而呼吁建立见义勇为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任何社会中,为了调整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都必须提倡和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法律是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行为规范,然而法治又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代替道德建设,道德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不同点在于,它不是靠强制执行的,而是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  相似文献   

14.
腐败现象的滋长和蔓延 ,不少是因为我们的制度、政策法律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因此 ,必须加强对反腐倡廉在政策、制度法律方面的理论研究 ,并有相应的突破。要研究国有企业消极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研究从源头根治企业腐败现象的办法和制度 ,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纪检监察工作的制度、规定和办法。不能简单套用党政机关纪检监察工作的制度、规定和办法 ,不能简单用要求党政机关干部的标准来要求企业领导人员、用管理党政机关干部的办法来管理企业领导人员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一)将企业纪检监察工…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老区建设》2010,(8):46-47
中央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做出重要批示,高度赞扬见义勇为的英雄父子王天喜、王盼的高尚道德和无畏的精神。上海市综治委授予王天喜和王盼“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并号召上海市民向英雄学习。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王天喜和王盼“湖北省道德模范特别奖”。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依靠企业建设并履行一套完整健全的伦理规范。企业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追求社会性、赢利性与道德性的统一 社会实践表明,法律和道德是规范个人和组织行为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手段:法律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道德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谴责法律惩治的行为和不追究的许多行为,指明法律规定的不应该的、禁止的行为和法律没有规定的那些应该的、需要加以鼓励的行为。企业作为通过经营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社会集合体,  相似文献   

17.
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依据是道德与法律的深远的渊源关系,道德与法律同属调整和维持人类行为关系的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互化是以道德法律化为前提的。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本身面临困境的现实情况下,一定的道德规范进入到立法程序之内,形成为法律条文,并具有法律效力,即道德法律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社会互构理论的视角看来,道德法律化变得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和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联系来说,道德和法律的阶级本质是相同的。道德和法律的性质、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的,都是对现存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的概括和反映。道德和法律的任务和目标是相同的,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共同的经济基础服务的。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主要表现在道德和法律相互配合和支持、相互渗透和重合、相互补充和转化。  相似文献   

19.
西方理论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法律只管人的外部关系,而不考虑人的内心世界;道德则管人的内心活动。托马秀斯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唐德对此也有详细的论述。他们认为法律的功能是“治表”,而道德的功能是“治里”。其实,熟悉法律史的人都知道,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是道德规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在世界文明史上,统治阶级把本阶级的某些道德赋予法律形式,借以强化其道德地位的事例俯拾即是。一、我国现行法律中道德法律化的体现我国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历来都十分重视法律对推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县级政府的第一把手县委书记的权力公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县级政府行政权力监督机制的现状分析,针对其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原因阐述并提出完善县级政府行政权力监督机制的具体措施:首先,完善县级政府行政法律、权利、道德监督机制;其次,用制度规范县委书记选任干部的权力,对县委书记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制约强化,建立和完善对县委书记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