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物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物价问题成为晋察冀边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日寇的破坏、掠夺与经济封锁是形成边区物价问题的根本原因;边区政府为了筹措抗日经费,迫不得已超量发行货币,是形成边区物价问题的直接原因;自然灾害和贸易逆差也是推动边区物价变动的重要因素.边区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物价问题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协调供求关系、发行关系以及开展对敌经济斗争,保持了物价的相对稳定.边区政府的物价管理工作,保障了战时最基本的军需与民生,繁荣了边区市场,积累了物价管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湘鄂渝黔边区旅游协作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鄂渝黔边区旅游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被称为"中华旅游第一走廊区".但边区的旅游优势资源,还未被开发利用,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边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边区旅游协作开发战略,应建立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培育边区旅游产业协作圈;联手规划,整合发展;构筑边区人才资源共享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用合作组织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农村信用合作组织是民众为克服生产生活困难而采取的一种有效形式,并得到中共和边区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本文以晋冀鲁豫边区为例,拟对边区政府和银行开展信用合作工作的时代背景、政府政策及其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力量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权理论,而且也让边区各阶层人民获得了广泛而真实的人权。而边区的人权建设有着其必然的动因: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摩擦对边区的人权造成了直接威胁;土匪武装的袭扰破坏和鸦片的种植吸食使边区的人权面临着现实威胁;经济社会的封闭落后和对人权的任意侵犯使边区的人权保障受到了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对人权的孜孜追求激发了边区人权建设的内生动力;抗日救国和推行宪政的时代潮流为边区的人权建设提供了重契机。  相似文献   

5.
1941年,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和当地的经济落后,陕甘宁边区的财政亏空很严重。边区银行不得不靠发钞,即财政赤字货币化来解决边区政府的财政亏空问题。边区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成为边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局面,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朱理治执行了非常灵活的政策。一方面,不拒绝财政赤字的货币融资("发票子");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把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拒绝"发票子",边区政府无法运转,边区生产也得不到发展。通过"发票子"为财政赤字融资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失控。事实上,当时边区的通胀已经相当严重。在这种两难情况下,陕甘宁边区银行很好地掌握了"发票子"的度:既保证了边区政府的运转、为边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又避免了通货膨胀的失控。当时的边区银行同时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因而它要承担许多中央银行不承担的微观和结构性职能。但无论如何,陕甘宁边区银行当年的做法对今天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我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具有历史意义和革命意义的民族团结教育,为边区的政治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条件,对构建边区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让边区人民统一起来,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洪流中。民族团结教育同时也是边区综合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教育工作,为边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供了思想条件,同时还促进了边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坚定了人民统一抗日,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政治觉悟,同时也是发展边区综合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十大政策”,在土地政策、财经粮食、军事政策、对民团政策、对待土匪政策、各种社会政策、肃反政策、对知识分子政策、对俘虏政策、文化教育政策等.这“十大政策”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执政纲领.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党通过发挥文学政教功能,让边区人民如痴如醉般地在文化体验中收获先进科学文化思想,推动了边区民众的思想觉醒,增强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延安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政治动员背景下,本文从知识分子、话语平台、文学表现形式和民众文学鉴赏能力几方面介绍了党推动文学发挥政教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代闽赣边区地租率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晨 《中国集体经济》2007,(27):193-194
被长期描述为50-80%的近代赣闽边区的地租,其内涵实际仅为土地一季的"正产"量的比率;根据边区耕地二熟"副产"十分普及以及它在佃农生产与生活的重要地位的等情况,考察副产收获量及其在土地总产中所占比重,得出边区土地的真实地租实为36%左右.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新闻媒介、文艺作品、政治鼓动、政治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社会化发挥了巨大的政治效能,它传播了先进的政治文化、提高了边区民众的政治素质、加强了边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政治认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社会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根据地人民支持抗战的积极性。陈列在山西省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内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布告》,就是边区政府发布的有关减租减息政策法令的一份公文。【布告由边区政府主席、副主席共同签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布告》长54厘米,宽31.5厘米,纸质,单页,竖书,铅印。在右侧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布告"大号标题下方,标注了布告的文号。布告的正文部分指出了边区减租减息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在研读《陕甘宁边区史》,里面关于边区政府廉政建设的内容引人深思.书中谈到:反腐倡廉,历来是各执政党最为重视的执政之本.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廉政建设.1940年2月,毛泽东评价陕甘宁边区政府:“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风,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没有”是对边区廉洁政风的系统归纳和高度概括.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廉政建设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税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利用陕西省档案馆所编的有关资料,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税收政策,税收法律制度、税收管理和历史地位作了研究。认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建立健全了各种税收法律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税收体系,使税收成为皖南事变后边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不仅推动了边区工农业经济的发,而且对边区商业贸易,反封锁和反倾销的经济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发展,延续了近代手工业,开辟了边区通往经济现代化的新方向,反映出边区经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与前进。在战争背景下,其发展呈现区域化、传统化、市场化等特征。在近代手工纺织业发展进程中,尽管传统要素一度被抛弃,但仍构成抗战时期边区手工纺织业发展的根基。边区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手工纺织业发展、传统力量延续的关键动力。历史证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市场化与工业化需同步前进,尊重传统要素、注重传统的延续性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宋代周边地区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西北边区(北宋),集中在陕西、河北两路。西南区,集中在川蜀、湖广诸路的外围州军。在内地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的影响下,这些边区旧的生产体制不断被冲破,封建的生产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推动了这些地区农业经济的进步。在边区的开发过程中,蕃汉人民都做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翻阅改革开放30年的画卷,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不能抹去的重要一笔。30年里,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并成为一股影响世界的力量。。然而,成绩的背后,危机也开始浮现。从2007年开始,“中国制造”问题多发,从食品到药品,从生活用品到儿童玩具。而在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制造业再次受到创伤。受人民币汇率变化、国际原材料涨价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弱、管理粗放等因素影响,不少中小企业倒闭,官方数据是去年大约有2000万失业农民工踏上返乡之路,制造业生存和发展压力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业现状和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按同口径推算,200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为31880亿元,占当年GDP的35.6%.同时,国家财政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800多万个制造业企业安置了13934万人就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回顾了陕甘宁边区边币发行的背景,1941年上半年边币发行初期通货膨胀的发生过程和形成原因,重点评述了从1941年下半年至1942年底这段时期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边区货币当局为治理通货膨胀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杨海洋 《改革与战略》2013,29(1):116-121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德国是欧元区经济表现最好的国家,这与德国保持了较高的制造业比重有很大关系.德国在19世纪中叶就成为了制造业强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亚洲国家的竞争,德国的制造业继续保持优势.文章对德国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回顾,梳理了二战以后德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德国在19世纪能够顺利完成工业化,成为制造业强国及在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实现产业升级,继续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原因.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德国的这些经验,对中国推进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