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19世纪末开始,很多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从俄国来到中国东北,在哈尔滨的近代社会史与其传统的“一体观”观念相融合,体现出了地域特有的犹太“一体观”.特别是在犹太社区建立和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后,会堂、各种福利机构等都是“一体现”的具体表现.本文从哈尔滨犹太人的生活史入手,揭示了“一体观”价值,是团结求生存的号角,是无私友爱的传递,是人道关怀的堡垒,是民族连结的护照,是集体责任的名片.哈尔滨犹太人“一体观”还为加强黑龙江省与国外合作作出了必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美国学者所写的书评,对于《揭开哈尔滨犹太历史之迷:哈尔滨犹太社区概述》一书的评价较为客观,并得到作者本人的认可。张铁江先生接触到了一些有关哈尔滨犹太人资料后,敏锐地认识到哈尔滨犹太人及其遗迹遗址的重要意义,便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其中,通过大量收集整理相关哈尔滨犹太人遗迹遗址资料,张铁江率先提出哈尔滨犹太学,他不仅因其勤勉书写此专著为自己赢得了声誉,而且以其一人之力把世界犹太人的目光聚向了哈尔滨。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区,哈尔滨曾有两所犹太会堂,按照时间区分,分别名为老犹太教堂和新犹太教堂。老会堂位于现在的通江街上,当初被称为犹太总会堂。  相似文献   

4.
《沪港经济》2003,(1):58-59
长袖善舞的“犹太老手” 最近,来自美国的朋友告诉我:2002年10月4日,洛杉矶加州大学北岭图书馆,举行一次盛大宴会,赴宴者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犹太老人,他们分居在世界各地,都曾经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生活和工作过。他们在上海有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各行各业的创业者和成功者,对上海有过贡献。人们称他们为“中国老手”(OldChina Hands),他们也以此自豪。 上海自从1843年开埠以后,外国冒险家纷涌而至,而最有成就以至成为上海首富的是两位犹太人:沙逊和哈同。 世界上最早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恐怕是犹太民族。早在唐朝,犹太人的祖先已经从波斯来到中国河南开封,他们带来制衣和印染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土地上立足、谋生、创业和发  相似文献   

5.
林影 《沪港经济》2008,(1):76-77
这是一个有些特别的办公室。左面贴墙的是硕大一排书架,有上千册关于犹太人的书籍整齐地码着,对面墙上是一张张或笑容僵硬、或表情木然、或目光深沉的欧洲人面孔的陈年老照片。一张大大的台面居中而卧。这里,就是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学者潘光,已经在此地研究犹太历史文化几十年了。  相似文献   

6.
维克多·沙逊和嘉道里是往昔上海租界不可一世的大亨,这两个大亨家族对上海近代经济、城市盛衰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所写的,只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希特勒法西斯残酷迫害和消灭犹太人,世界犹太人厄运临头时分,这两位在上海滩具有经济实力的犹太大亨,为犹太难民同胞做的一些贡献……沙逊的一幢大厦和一笔复兴基金维克多·沙逊是在1923年从印度孟买首次抵达上海的,当时他是任新沙逊洋行总经理。这时候,沙逊家族在上海经营  相似文献   

7.
“影响美国经济的只有200多家企业,而操纵这些企业的只有六七个犹太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这样感叹。美国《福布斯》杂志2012年美国富豪排行榜显示,前40名富豪中有21名是犹太人。因此,在美国流传着一个笑话:犹太人不仅“控制”着华尔街,“统治”着好莱坞,甚至“操纵”着美国的新闻媒介,甚至美国总统也是犹太人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莫尔杰哈伊·奥尔默特是著名的犹太社会活动家、哈尔滨贝塔运动先驱。1927年曾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在就读期间积极参加了哈尔滨贝塔青年组织的活动,为了筹集回国路费,赴双城堡中学执教一年。1933年回归以色列,为以色列建国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创建了阿米卡姆莫沙夫。奥尔默特作为原居哈尔滨犹太人,是中犹友谊发展的历史见证人。  相似文献   

9.
莫尔杰哈伊·奥尔默特是著名的犹太社会活动家、哈尔滨"贝塔"运动先驱。1927年曾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在就读期间积极参加了哈尔滨"贝塔"青年组织的活动,为了筹集回国路费,赴双城堡中学执教一年。1933年回归以色列,为以色列建国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创建了阿米卡姆莫沙夫。奥尔默特作为原居哈尔滨犹太人,是中犹友谊发展的历史见证人。  相似文献   

10.
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犹太人特有的文化和身份。文章从解析犹太文化入手,分析其历史、宗教和思维方式与犹太作家笔下人物身份认同的关联,揭示人物身份认同的三个阶段:身份坚守、身份迷失和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俗语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德”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文明,她用温情和感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近日,青岛这座美丽的文明之城又迎来了“道德大讲堂”的开讲.一花引来万花开,短短几天的时间,“道德大讲堂”吸引了许多市民走进讲堂.带动起新一轮的文明风尚。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因中东铁路的建设和日俄战争的爆发,大批俄国犹太技术工人和难民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的哈尔滨迁移,随着人数日益增多,哈尔滨犹太人逐步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并组建多个锡安主义政治团体。本文主要阐述哈尔滨犹太社区三大锡安主义社团及其所开展的活动,并对社团特点及其影响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潘光 《沪港经济》2007,(1):14-15
当我们提及犹太人的时候,马上就会想到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享誉世界的犹太伟人,脑海中也往往会浮现出“智慧”和“聪明”的字样。但犹太人的“智慧”、“聪明”,尤其在经商方面的“天才”究竟从何而来,这是人们颇感兴趣的问题。笔者经多年研究,将其归纳成以下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索尔·贝娄的小说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底蕴,描述了当代西方世界中犹太民族的生存问题,贝娄的小说从独特的视角给读者渗透着传统的犹太文化,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给读者心灵的震撼,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发人深省,研究犹太文化在西方社会中的体现对解决世界各国文化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父与子”的家长观、流浪意识和双重身份三个方面剖析索尔·贝娄作品中的犹太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原居中国犹太人开始大批有组织地返回巴勒斯坦。1951年,由一群从中国回归的犹太移民在特拉维夫组建了“中国犹太移民协会”,后更名为“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他们在会长特迪·考夫曼的领导下,为移民发放生活补助,为移民子女提供奖学金甚至小额无息贷款,调动自己有限的资源进行慈善互助活动,有效地保障了整个犹太移民团体在新移居地的生存和发展。同时,通过这些慈善活动,也有效提升了移民及其后裔们的民族凝聚力和集体互助精神。  相似文献   

16.
唐洁 《魅力中国》2014,(10):88-88
本文浅析犹太人在历史风云巨变中仍能独善其身原因;从早期犹太人被驱逐排挤到几千年后的今天,犹太人依靠强大的信仰力量维护了自己的血统。  相似文献   

17.
作为哈尔滨犹太社区的宗教精神领袖,吉谢廖夫拉比领导哈尔滨犹太社团近四十年,对犹太社团的运作乃至社区生活方式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吉谢廖夫拉比的活动,从一侧面勾勒出哈尔滨多元文化中犹太文化、宗教、社区生活的诸多特质。  相似文献   

18.
犹太人过节根据塔尔穆德的记载,上帝在提市黎月的第一天创造了人类。犹太人以此为渊源创立了犹太新年纪念人类的诞生。和中国的春节一样,犹太人的新年依照自己独有的“犹太历”而并非按照公历计算,他们的新年大概在公历的9月底至10月初,以一只中空的公羊角作为最重要的节日象征,它来源于以公羊代替以撒祭献上帝的故事。在犹太新年到来的时刻,所有教堂都  相似文献   

19.
魏浩浩 《走向世界》2013,(16):42-43
<正>褪去浮华与繁荣的外衣,摘下时尚与炫目的光环,当质朴的青岛出现在你面前时,感动油然而生。这样一座城市,随处充满包容,大爱的赞歌不绝于耳,就是这样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如何?是否感动于她为市民着想的点滴,是否骄傲于从这里走出去的众多"青岛好人",又是否迷恋这座被浓浓温情所包围的家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那些在全市开展道德大讲堂中所讲述的"德"的含义,在城市中点滴体现,在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伦理文化中,“德得相通”具有德者得于道、德者得于心、德者得于人、德者得于刺、德者得于福等多重含义。“德得相通”的现代价值在于:一是“德得相通”观念否定了唯道义论;二是“德得相通”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想,提供了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道德生活给予理性批判的参照系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