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法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内涵,分析了我国法学界法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缺失的现状,论述了法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指引功能。探讨强化法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的对策建议:加强法学研究者法治共识的形成;将"问题"转为研究的主题;保持对问题意识培养与形成的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2.
五、六十年代,中国法学界曾涌现出一批如国际法学家周根生等的杰出人物。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活动中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六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法学界一度陷入沉寂,法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直到七十年代末,法学从政治学中独立后,新一代的法学人才开始成长。其中,一部分才思敏捷、孜孜进取的年轻人开始在法学界崭露头角,有机地连接了新、老两代研究队伍嬗替中出现的断层。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院院长徐显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1957年,徐显明出生在莱西县唐家庄乡岚桑村一个农民家庭里。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被聘为村里的民办教师,先教语文、数学,后又代起了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课程。1978年,徐显  相似文献   

3.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和法学研究所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学术研讨会。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两个单位自1996年发起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系列研讨会的第四次。来自全国各地法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同志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着重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角度,深入研讨了推进我国司法改革、实现司法独立公正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将研讨会的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冯志军 《北方经济》2007,(19):62-63
一、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传统研究方法的现状 当前,学者们在研究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时之所以受制于研究方法之阙如,主要原因乃在于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对方法论研究的忽视.正如梁慧星先生所指出的,我国法学界一向疏于方法论的研究,这使得法律系学生大多欠缺法律思考的基本工具,法院的判决理由也不多讲求法学上的论辩,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法学的发展.具体而言,导致法学方法论研究裹足不前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我国法学刚从冬眠中复苏,方法论研究尚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二是法学研究正处于"缺乏方法革新、缺乏法学学派、缺乏法学争鸣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科学有效的法学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有助于促进法学实践教学的规范化.针对地方院校法学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应通过细化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完善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方式,构建实践教学考核反馈功能,以促进法学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6.
法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模式,而随着职业市场对法律职业者的要求日益多样化,既有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出现脱离实际需求等问题。协同育人是一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理念,通过引用该理念对法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反思与重构,有利于我国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进一步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我国法治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3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学界开始对《共产党宣言》中"人的自由发展"理念广泛关注,尤其对"人的自由发展"理念的法治实践在法学理论和法治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不菲成果.  相似文献   

8.
法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应当定位为"为法律实务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或者为国家法治建设提出可行对策"。从法学研究的基本要求、目标管理引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角度可以证明,"对策法学"作为一种法学研究方法,有正确的研究目的做指引,充分考虑了法律现象背后的各种问题而灵活在立法、司法上提出合理建议,批判性的吸收西方法律观念,是适应中国法治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方法,理当是法学研究者应当遵循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杨阳 《黑河学刊》2013,(2):115-119
法学院与法院的距离太远,成为法科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的尴尬局面,法学实训课程与法学实验中心的设立旨在缩小这个距离。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案例分析和实习都是法学实践教学中常用手段,法律诊所的移植是当代法学教育的一个败笔,水土不服;模拟法庭过于关注庭审导致其他程序黯然失色;案例分析只是法学理论教学常用手段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一种延续;社会实习不能深入基层和偏远地区,学生们错失了与社会法治亲密接触的机会,这都是法学实践环节中必须正视的问题。法学实验中心社会化,由经过授权的社会组织专门从事法学实践培训,聘请专业师资力量,理顺法学理论教育和法学职业培训的关系。法学实践课程必须走出法学理论课程延续的怪圈,重新制定考核标准,注重跨学科、多学科知识的全面调动,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0.
依据“时间演进”和“学科发展特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传播阶段、初步形成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和在当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阶段.梳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把握其规律性,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中外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2001年是法学理论研究热闹非凡的一年,学者们围绕立法制度、法制现代化、WTO规则与国内法的关系、西部大开发与法治建设等重大理论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法治人才素质的核心就是实践能力。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就要求学生多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提升法律素养。社区法律服务是将法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的一种教学手段,近年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法学专业创新"社区法律服务"实践教学,推进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为山西转型发展和法治建设培养了一批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4.
法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学科,理论教育与职业实践训练是现代法学教育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偏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基本原理,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成了我国法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法学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胡建新 《中国经贸》2010,(18):207-208
法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加强实践教育是法学自身的特征决定的。当前很多中国法律院系已经开设了法学实训等实践教学课程,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试图分析比较英格兰和美国法学教育的沿革和现状,总结其实践教学方面的成功之处,进而提出改进中国实践教学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6.
新书速递     
于海洋 《中国报道》2011,(1):105-105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江平口述陈夏红整理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被称作中国"法学界良心"的著名法学家江平,一生起起落落,几经波折,始终未改"只向真理低头"的品格,晚年依然为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而积极鼓与呼。  相似文献   

17.
刘同国 《发展》2006,(9):95-9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一个法治国家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领域和法治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中外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也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2014,(38):22-25
<正>10月27日,四川省社科院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座谈会。来自法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参加会议。专家们围绕法律信仰、法治文化、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农村建设、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提出了诸多精彩观点。本刊摘录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四川省社科院专家认为:不管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在中国法制史、世界法制史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都是一次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转折和顶层设计,是国家治理的"第二次拨乱反正"。可以说"法治"的春天来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坚持问题导向,表  相似文献   

20.
<正>2010年,是中国法治"给力"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2011年即将翻开新的篇章,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和希望。作为一直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学者,我和大家一样对2011年中国法治充满期待,这种期待可以用"更给力"这个流行词来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