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劳动的自主化和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的扩大,农户兼业经营愈来愈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木文对此做一初步探讨。一、农户兼业经营产生的机理农户兼业经营是农户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把多种生产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和规模组成多种项目,从事多种产品生产或劳务活动的一种经营方式。农户兼业经营按农户经营各业收入占总收入的不同比重,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农(包括以牧、以渔、以林)为主,兼营它业,如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农业经营形式的目标模式,到底是专业化还是兼业化,人们看法不一。韩俊同志在《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析》(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4期,以下简称《探析》)一文中认为我国农民经营形式的目标模式是兼业化。对此结论不敢苟同。相反,我们认为,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农业是一个处于波动和调整中的产业,农民的经营形式越来越取决于城乡工业的发展及其与农业的关联方式,现阶段农民的兼业经营将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农业本身的发展而最终向专业化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三大地带农户兼业形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强 《经济地理》1999,19(1):73-76
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多样化经济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伴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农户兼业现象越来越普遍。据第一次农业普查,1996年农户兼业率为43.18%,其中二兼农户(以非农为主)占15.52%。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划...  相似文献   

4.
章政  祝丽丽  张涛 《经济地理》2020,40(3):168-176,184
运用1993—2016年中国农户家庭收入构成相关数据,分析中国农户兼业化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过程。更进一步采用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建立biprobit模型研究农户兼业化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影响,细分探讨了农户兼业化对土地转出、土地转入概率的中介效应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全国农户兼业化程度逐年加深,其中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农户兼业进展缓慢;②存在以非农就业、理财投资为中介变量影响土地转出概率和以农机投入、农业补贴为中介变量影响土地转入概率的显著中介效应;③土地转出、土地转入概率随着农户家庭平均年龄增加分别呈正U形和倒U形关系。因此,政府应对不同兼业化程度的农户采取分类管理、针对施策,以激发土地流转,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农户兼业化经营与农村经济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户兼业化经营所具意义的分析文章颇多,但对其制约作用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在考察我国农户兼业化经营行为基础上,分析了这种行为对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制约,探讨了农村经济产业化概念,提出了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制约因素和扩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 《经济纵横》2004,(6):24-27
在诸多条件的制约下,我国农业的规模经营难以扩展。农户的兼业化经营既是农业规模经营难以扩展的原因,又是农业规模经营难以扩展的结果和表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方努力,应特别注重发展以农户兼业为基础的契约式联合经营。  相似文献   

7.
从国内外比较看我国农户兼业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问题的提出 农户兼业化是农民提高收入、实现非农化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有必要从国内外比较的角度来加以研究。农户兼业经营指农户这一微观经济主体既经营农业又从事非农产业经营的一种跨部门经营现象,它既可以是农户所有劳动力都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也可以是农户内部部分劳动力同时  相似文献   

8.
农业兼业化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农户在一个家庭内部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合理分工的结果。农业兼业化使农民收入构成不断多样化,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数据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分析,得出进城务工所得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的结论。为了避免过度兼业化导致的粮食供给趋紧危机,政府应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专业化,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基础上,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自觉劳动的积极性,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户兼业的普及化。从目前情况看,后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解决:1.农户兼业使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有的地方农业已成为副业。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1.5亩,如此小规模的经营及农业的季节性特点,再加上价格体系不合理,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而农业成本又不断上升,自然不可能使农业成为各农户的主业。部分农民家庭为了增加收入,以家庭内部的分工代替了社会的产业化分工,从事乡村工业和其他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的规模研究--小块农地经营的案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施蒂格勒的生存检验法,研究了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问题。从理论上和经验上得出如下结论:土地经营并没有确切的最优规模界限和最优生产模式,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行为当事人将选择交易费用最低的经济组织形式。中国农民在可兼业的条件下,小规模的个体农户的经营方式是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通过对我国农村要素市场的研究,验证了克莱因、克劳福德和阿尔钦假说,在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和农用机械可以拆分、进行跨区作业的条件下,大的机械化农场就不是规模经济的必然要求,而强调走单纯的大机械化农场的农业发展道路的主张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农户兼业行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兼业是指同一个农民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劳动或经营的一种就业方式。国内外学者对兼业行为有不同评价,文章对兼业行为的动因、影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兼业化的对策以及兼业化研究方法进展等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户兼业经营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农户兼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大作用,但对农业本身的发展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降低土地产出率和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障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兼营农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3.
转型时期农户兼业经营状况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梅建明 《财经研究》2003,29(8):69-75
本文是对湖北省部分农户兼业经营状况调查的一个实证分析。调查实证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农户总兼业率已经相当高,超过70%,且一兼农户占主导地位。(2)不同类型农户在会计计算结果、生产率、耕地占有及利用、劳动力资源及利用、物质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看,随着农户兼业率的上升,兼业经营在大幅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3)在未来经营意向上,不同类型农户继续兼业经营的倾向非常明显,这说明农户兼业经营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农户兼业经营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农户兼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大作用,但对农业本身的发展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降低土地产出率和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障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兼营农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随江苏省农业研修考察团赴日本爱知县进行了农业研修考察.所见所闻,令我大开眼界.倍受启发.一、发达的现代农业爱知县是日本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综观爱知县的农业,有以下几个特点:1、城郊型的农业结构.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日本的稻米开始出现过剩.为此,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形成了以花卉、蔬菜、畜牧业为主的城郊型农业产业结构.2、兼业化的经营格局.由于耕地较少,农户的经营规模一般都不大,农业专业户和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的第一兼业户比例很低,而以从事工商等业为主的第二兼业户则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家庭经济类型与分工经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我国农户经济类型的特征、经营行为、分化趋势及其影响,并探讨了农村分工经济的现状。认为我国农村家庭经济的专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各类农户的资产专用性增加,经营行为的分化对农业生产具有负面影响,必须继续保持纯农业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化,发展劳务经济。  相似文献   

17.
周登科 《经济问题》1991,(12):29-31
最近,我国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就农村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造成我国农业萎缩徘徊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份额太大,只有强化直接计划干预,农村经济才能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还有人认为,市场化是再次调动农户增加农业投入的新动力;但绝大多数同志都赞成“板块模式”的设想,即对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副产品实行直接计划调控,而对那些需求弹性大、市场供求偏松的农副产品则主要实行市场调节。本文试图结合农户的投资行为,对上述三种观点进行深层次透视,并从中悟出一个农村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乡村工业的兴起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在我国出现了亿万乡村工人和其它商品生产者。他们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又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和流通,进行兼业经营。这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  相似文献   

19.
罗叶 《经济纵横》1990,(8):40-42
<正>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陷于徘徊不前的困境。为此有人认为:我国农业要发展,农村改革应以规模经营为方向,才能摆脱困境,对此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以土地相对集中来达到所谓适度规模,受到三大瓶颈的制约我国流行的“规模经营论”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土地这一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的转移而达到土地的相对的适当集中即适度规模,从而取得规模效益,克服土地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以提高农业的产量。从理论上来看,规模经营确实是提高农业产量的有效手段。但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通过土地相对集中来达到规模经营,不是我国现阶段甚至一个较长时期内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村各级供销社应积极参与贸工农一体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为农业服务,把寻找供销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作战略任务来抓,以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办好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 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民迫切需要引导生产,提供全程服务。供销社应把办好各类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各基层社可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农业主导产业,以骨干产品为龙头,以供销社为依托,兴办专业合作社,把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以资金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服务为手段,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