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浙江经济》2006,(23):F0004-F0004
龙丽丽龙高速公路(简称“两龙”高速公路,下同)由龙游至丽水,丽水至龙泉两条高速公路组成,是我省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二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中十八连之二连,其中丽龙线被纳入国家高速公路规划网“7918网”长春至深圳主线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祖增 《浙江经济》2010,(4):22-23
从金融危机刚袭来时的萎靡到近来的暗潮涌动,有关浙商资本动向的话题此起彼伏。就在新年伊始,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海南骤然间成为各路资本狂舞的天堂,让媒体炒爆“10万浙商携300亿海南炒房”、“温州炒房客半月净赚上千万”……在经历了成功和失意之后,浙商资本如何更理性地转型与回归,不只是摆在浙商面前,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葛燕  方晓斌 《浙江经济》2023,(11):60-62
<正>紧扣文化底蕴彰显、突出项目赋能、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姿态,龙游诗路文化带建设如火如荼龙游地处金衢盆地的中心、衢丽大花园的战略“前厅”,北联杭州都市圈、东接金义经济圈、西融四省边际共同富裕发展示范区。“万年文明、千年石窟、百年商帮”底蕴传承至今,为龙游打造“瀫水晴风·诗路明珠”的定位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必然。近年来,紧扣文化底蕴彰显、突出项目赋能、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姿态,龙游诗路文化带建设如火如荼,古韵龙游塑造了新的诗意图景。  相似文献   

4.
文娜  聂雅萍 《浙江经济》2023,(11):66-67
<正>在万年文明的荷花山遗址“、遍地龙游”的商帮文化、汇聚古今的湖镇中,探寻风雅龙游之奥秘作为浙江历史上建县最早的13个县之一,龙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貌完整、山水隽秀,素有“儒风甲于一郡,人才遍及中华”之美誉。近年来,龙游奏响挖掘诗路文化、打造诗路景观、落地诗路产业“三部曲”,不断放大“万年文明、千年古城、百年商帮”的历史积淀新优势,赋予这座浙西小县城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保护开发并重 宾阳致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宾阳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基本现状 (一)“百龙舞宾州”炮龙节品牌逐渐形成 随着“百龙舞宾州”炮龙节活动连续三年的成功举办.炮龙节逐渐成为宾阳县的一张靓丽名片.有力地推动了该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今年的“百龙舞宾州”炮龙狂欢节.更是吸引了约55万本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与狂欢.旅游收入超8000万元。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香港文汇报、广西电视台等中央驻桂及区内50多家主流媒体的200多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炮龙节激情狂欢盛况.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在炮龙节当晚7点黄金时段《中国新闻》栏目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多次报道.扩大了宾阳炮龙节在海内外的影响.大大提高宾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6.
<正>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在文化建设上出新招、开新局,推动文化大省建设走深走实,为浙江改革发展注入文化精神动力“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这是2003年7月10日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仅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就有170多处讲到文化,可谓是高频词。在《文化是灵魂》《文化育和谐》《“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等篇目中,  相似文献   

7.
女真语“木杜儿”与龙对译关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木杜儿”语言的民族性暗示它所指的龙具有民族文化内涵。辽金时代出现的坐龙具有北方民族文化特质,所以,在“木杜儿”与龙的对译关系中。首先是坐龙;女真语“木杜儿”(龙)与契丹语“傅”(龙)所指同一,都与突厥人“附离”(狼)具有内在联系;“木杜儿”的本义蕴藏在北方民族语言文化中,祖先、祖先神的本义是“木杜儿”与龙对译关系成立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冯洁 《浙江经济》2011,(11):36-37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十二五”时期,“浙商”的概念在全国已不算新鲜。曾以先行者身份出现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老浙商们,如今正面临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恰逢新旧交替之时代,新一代浙商的脱颖而出,或许可以给浙商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而无论是新浙商,亦或是老浙商,都开始将“创新”与“知识创造”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以一种全新的视野、价值观和创新能力来应对新时代的变迁与挑战。日前,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与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世界》杂志社联合主办了“新浙商创业和知识创造”论坛,围绕“新浙商创业”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9.
疯狂的发票     
“套票”最受欢迎,“克隆票”最仿真;“坐商”最隐蔽,“游商”一个月赚几万元,最大的老板开有印刷厂;罚款最无力……  相似文献   

10.
《重庆与世界》2022,(6):64-67
<正>千古一壤,巴之故土;渝西腹地,龙乡铜梁。在这里,可以漫步欣赏三山环抱、三湖点缀、三河环绕的秀美风光,走进革命烈士邱少云、著名音乐家刘雪庵、红色将军郭汝瑰等名人故里,探寻千年遗存安居古城过往时光,感受“铜梁龙舞”独特魅力……2021年以来,铜梁区坚持全域旅游和“龙文化旅游名城”的思路,创新“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思路,推动农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不断提升文旅品质。如今,铜梁已成为市民周边旅游热门目的地。  相似文献   

11.
“2008胡润慈善榜”日前揭晓,“浙商”毫无悬念地再次成为最“乐善好施”的团队,这是“胡润百富”连续第5次发布“胡润慈善榜”,同时也是浙商第五次荣膺上榜人数冠军。此次慈善榜共有18位浙商入榜,共捐赠近11.9亿元。在18位浙商中,李书福捐赠额排名全国第7。更难能可贵的是,林圣雄、鲁冠球家族、朱张金和楼忠福已经是连续5年上榜,在全国范围内能够连续5年都上榜的也只有16人。  相似文献   

12.
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发展,再创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江干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高度重视“浙商回归”工作,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强化回归项目招商,努力把江干区打造成“浙商总部中心”。  相似文献   

13.
柴燕菲 《浙江工商》2009,(12):37-38
国企凶猛。浙商何为?在浙商转型会长论坛上,30余位从山西赶来的煤炭浙商坦言:“此次山西煤炭整合,浙商是全力配合的。但只有更公正开放的市场经济秩序才能保证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浙江工商》2008,(1):9-10
钱塘江畔浙商云集。2007年度风云浙商颁奖仪式1月12日在杭州大剧院举行,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云等10位浙商荣获2007年度“风云浙商”称号。省委书记赵洪祝发来贺信,省领导黄坤明、葛慧君、徐宏俊、王玉娣、徐冠巨和部分老同志等出席颁奖晚会。 年度“风云浙商”从2003年创办至今,历经5届。2007年度“风云浙商”评选活动由浙江广电集团、浙江省工商联等主办,浙江经视、钱江晚报和《浙商》杂志承办。作为岁末年初我省经济界、传媒界盘点和展示一年成就的评选活动,历经4个月,从25位候选人中评选出的马云、朱敏、翁荣弟、沈国军、张毓强、傅建伟、郑晓峰、南存辉、叶泰海、邹国营10位“风云浙商”,在晚会中亮相,展示独特的风云事件,接受访谈,并发表了获奖感言。  相似文献   

15.
柳博隽 《浙江经济》2006,(12):34-34
“2006浙商大会”在杭召开,商贾云集,群贤毕至。大会围绕“创新、合作、发展”的主题,共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之大计。一年一度的浙商盛会,在带来思维碰撞、商机际会的同时,也使得“浙商”这一称谓,逐渐成为广大浙江民营企业家共同的知名品牌。然而,在“浙商”的背后,体现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群体特征和社会认同呢?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后,“浙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但其局限也不容回避,在应对同际金融危机和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一,文化程度低。据全国丁商联调查资料显示,“浙商”的平均学历明显低于全国私营企业主平均水平。以高中为界,“浙商”低学历段(含文盲、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四级学历的比例为85%,高于同期全国私营企业主11.7个百分点;而高学历段(含中专、大专、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四级学历的比例为15%,低于全国私营企业主9.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林伟 《开放潮》2004,(5):29-31
浙商进入福建,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现在之所以引起本土人的关注,是因为近几年来浙商入闽的数量、覆盖范围和投资总额远远超过过去的规模,如果说过去是“零敲碎打”、“单兵作战”,现在则是“合纵连横”、“集团作战”。  相似文献   

18.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早已成为广为人知的一句“商谚”。不过,现在也许应该给予浙商新的定位,即把这句话倒过来更为准确——“哪里有浙商,哪里就有市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费菲 《浙江工商》2010,(4):41-43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鼓励浙商浙货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得到了广大浙商的积极响应。许多浙商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充分发挥省内外浙商市场优势资源,把浙江制造和浙江市场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走出去”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另一方面“走回来”反哺浙江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果。这种发挥浙江专业市场的优势,嫁接浙商市场带领浙江产品走出去的做法,是开辟国内外市场、实现浙江产品外拓的有效途径,有着良好发展前景和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浙商的地理分布与自然人文及社会历史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总体来看,浙商“密度”的稀稠与人口、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相关,但影响浙商产生和变迁的最主要因素还是企业家精神的多寡。因此,持续的促进提升浙商创业创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是提高浙商数量和质量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