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重点研究亚洲金融危机后泰国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匹配程度来评估其20年来的危机治理成效,基于灰色预测模型,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2017年样本区间内泰国的代表性金融指标与代表性实体经济指标计算指标间的各灰色关联度,据此分析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匹配度。实证发现泰国金融与实体经济总体匹配度处于中上水平,金融部门指标与实体经济指标之间总体的综合关联度达0. 7以上,且实体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与金融指标中的广义货币与对方部门匹配度最高。  相似文献   

2.
《商》2015,(31)
自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以来,引发了金融衍生品泡沫的破灭,最终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以近乎毁灭性的趋势影响着金融业。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威胁,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后,也为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但是对于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金融创新来说,则不得不思考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以避免金融体系遭受系统性风险冲击,保证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现萎缩和发展停滞,各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才开始深入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关系。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中都提到发展实体经济,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发展现状,简单论述了实体经济在金融业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促进金融业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场由美国"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蔓延,中国作为美元外汇储备大国,在这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中应该如何面对,反思本次危机的成因,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房贷市场发展与控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三个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来,并对实体经济影响日趋加深的大背景下,中国会展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中国制造行业的调整和发展起到的作用愈加凸显。金融危机既为会展业发展带来挑战,提出新要求,同样也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6.
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的全球化扩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空间,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联动性使世界各国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危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我国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此次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冲击。本论文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特点,对其影响实体经济的途径作了剖析,认为它对我国的出口制造业、中小型企业以及居民消费等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我国应出台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保护中小企业、刺激内需、保持宏观经济整体平稳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7.
陆凯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3):115-119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的金融霸权未被金融危机动摇,突出表现在美国仍然掌控货币霸权、金融机构霸权、国际金融话语霸权等,且美国继续滥用其金融霸权地位。而欧洲则深陷欧债危机,其主要原因包括欧洲国家自身经济失调、欧元区内部的不平等地位和国际评级机构的不公正评级等。我国应根据美欧金融形势和经验教训,坚持稳中求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结构,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稳健发展虚拟经济,合理制定与调整我国金融业发展战略,加强我国金融业实力和地位,注意对国内金融创新的监督,构建我国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大大超过了1998-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仍为正增长,1998年和1999年全球经济分别增长了1.9%和2.6%;  相似文献   

9.
浅析"去杠杆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为了拯救金融业,提出了一些较为有针对性的实体经济刺激计划.本为以"去杠杆化"这一途径为例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始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严重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次百年一遇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并非是突发的,而是西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金融发展模式诸多弊端长期积累的  相似文献   

11.
李林 《商》2013,(22):233-233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展示了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巨大危害。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使得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而形成经济泡沫时,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进而危害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之后的股票指数、金融相关率、GDP等指标的对比,分析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变动情况,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探索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之间的适度关系,并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金融危机正通过外贸、金融等途径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席卷,我国实体经济受其影响不断加深,这将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转变为财务风险.因此,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笔者认为应当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国民经济总体受到金融危机剧烈冲击的状况,认为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并立足常州,面向长三角,探寻了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实体经济后危机时代发展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美国经济形势 自2007年夏季以来,美国房价下跌加剧,直接导致了当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而且自2008年9月美国房地产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之后,华尔街陷入了“黑色九月”,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成金融危机;而由于美国的实体经济已经与金融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金融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超越华尔街,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猛烈释放出来,导致美国实体经济从2007年12月起进入衰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经济金融化势必要成为世界经济的走势,经济的金融化势必会对我国的金融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体系和金融经济结构无形中发生了变化,而且渗透到每一个地区和国家中,经济金融化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经济走势,而且对我国的金融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经济金融化不仅在实体经济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在虚拟经济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转化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能为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本文将就经济金融化产生原因、以及它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与虚拟资本的运动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对实体经济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虚拟经济由于其高流动性、高风险性、高投机性和不稳定性等特性,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产生泡沫经济,并进一步与实体经济相脱节,极易导致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分析虚拟经济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发展虚拟经济并防范金融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含交叉项的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金融结构调整对经济效果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危机有关。研究发现,金融结构的调整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影响效应具有差异性,而且在金融危机时期和非金融危机时期金融结构的调整对实际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商》2012,(14):11-12
金融业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是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核心思想之一。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当前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二者的关系正在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金融业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是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到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主力是民营经济。由于金融发展主要包括金融中介和股票市场发展,所以本文选取了金融深度指标和股票筹资额作为解释变量,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计量分析。本文的结论是股票市场与金融中介都对实体经济有显著影响,但是股票市场的影响较小,金融中介仍然是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仍然是发展金融中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到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主力是民营经济。由于金融发展主要包括金融中介和股票市场发展,所以本文选取了金融深度指标和股票筹资额作为解释变量,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计量分析。本文的结论是股票市场与金融中介都对实体经济有显著影响,但是股票市场的影响较小,金融中介仍然是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仍然是发展金融中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