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爱文  汪燕 《商业研究》2002,(16):151-153
90年代日本的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日本的金融危机虽是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日本金融体制的结构性缺陷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的缺乏 ,是导致这场危机发生及之后长达 10年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的危机,如股灾、机构倒闭等。而系统性金融危机则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代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美国金融危机,1990年代导致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的日本金融危机, 1997年下半年袭击东南亚的亚洲金融危机等。这些危机都是从一种金融市场波及到另外一种金融市场,如从股市到债市、外汇、房地产甚至整个经济体系。中国不仅尚无可能、而且尚无资格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原因诸多,但可概括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晓芳 《财贸经济》1998,(7):27-30,37
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金融思考·王晓芳·金融危机的飓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荡了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波及日本、香港、南韩,震荡了整个亚洲。此次发生金融危机的都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剖析危机的...  相似文献   

4.
黄荣钧 《致富时代》2010,(7):127-127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虽然有望初步实现正增长,但很难摆脱低增长困境。浅析日本贸易政策的转变,及转变后日本的经济的状况。并对在金融危机下挣扎的日本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做出后危机时代对日本经济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贸导刊》2009,(1):22-23
一、日本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处理经验 (一)日本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和“慢性衰退”交织 日本20世纪90年代同时出现相互关联的“急症”及“慢症”,即金融危机和经济慢性衰退。金融危机以金融机构倒闭、银行间拆借利率急速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经济增长率及股价急落等为主要表现,慢性衰退以一时景气回复,股指上升,但经济持续低迷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改革势在必行 9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重要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深入展开。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并且比较深入地对此进行了研究。三和综合研究所的研究者认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9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但日本未能顺应这种变革。日本的经营体制,必须转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十年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金融市场更加变幻莫测的今天,重新回顾、总结当年特别是在此之前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教训,温故知新,势必予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开放过程中以相当的助益。1991年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陷入通缩,至今仍在复苏中;1997年7月2日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把"亚洲四小龙"齐齐打落凡间。同样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中国,在接过从日本、"亚洲四小龙"手中传递过来的经济奇迹接力棒后,怎样避免繁荣下可能已是暗流涌动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8.
赵伟峰 《北方经贸》2010,(2):100-101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随着美国、欧盟经济陷入衰退,日本也不能独善其身,从2008年第二季度起陷入衰退。作者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日本金融机构的影响,对日本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以及对日本出口的影响。日本高度依赖外部市场以及本国长期疲软的内需,有可能使日本陷入长期衰退。由于日本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尤其是黑龙江省的重要经贸伙伴之一,所以,研究金融危机对日本的影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997年夏天,泰国爆发金融危机,经济严重倒退,在东南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当年整个地区经济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 同年秋天,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宝、起亚集团破产,素来自尊的韩国政府在加入OECD富国俱乐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沦为IMP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济对象。 同年冬天,日本爆发金融危机,一向信守“银行不倒”的日本国民目睹了以山一证券为首的4大金融机构倒闭,日元一贬再贬,日本媒体哀叹:“抛售日本!”欧洲降低了日本数家银行的信用等级,美国提高了日本金融机构的拆借利率,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首次面临信用危机。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4国金融遍体鳞伤,金融危机这个黑色幽灵,在亚洲徘徊不退,他下一个攻击目标又会是谁? 请看本期焦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考察金融危机对我国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江苏经济特征和产业特征及其受到严重影响的必然性;实证分析根据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将样本分为两个时段,分别建立VAR模型及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对比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前后金融危机指标对江苏经济的影响及金融危机发生后对江苏经济影响力度的动态变化。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影响继续恶化,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日本和欧盟地区经济从2008年第二季度起开始出现衰退。  相似文献   

12.
杜亚伟 《现代商业》2011,(5):189-190
2007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了全球,引发了全球金融震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都难以独善其身。本文从实施内容与规模角度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2008年以来针对这场金融危机所实施的财政政策。通过比较得出,中国实施财政政策的余地较之日本要充足许多,中国经济恢复较快,而日本经济形势虽有好转,但真正走出危机还需要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形势下提高出口退税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7年下半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继而又发生了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它不仅使发生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而且对世界三大经济轴心美国、日本、欧洲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增长趋缓和市场萎缩,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和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国际社会防止危机的加深和蔓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我们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从199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一直呈增幅下滑趋势,而且…  相似文献   

14.
徐睿潇 《商业时代》2012,(23):68-69
20世纪末期至今发生的日本"泡沫经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三次经济危机造成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影响。这些经济危机都显示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产价格的迅速膨胀会对一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将资产市场中的价格波动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爆发了金融危机,其经济状况急速恶化,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本文将从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入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对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日本经济增长呈先扬后抑态势。因受金融危机出现剧烈波动的中日经贸关系已恢复稳定发展势头,特别是中国因素对日本经济景气恢复的作用愈发显著,中日经贸关系将进入到深层次、多元互动的发展阶段,值得我们关注和研讨。一、2010年日本经济形势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着世界经济,世界进入了市场大萧条阶段,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应属美国、欧洲及日本。本次金融危机引起了货币汇率的改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导致进出口贸易受到极大的影响。本文从金融危机的起因、对各国的影响程度、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贾保华 《国际贸易》2002,(12):22-25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在近代亚洲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过去的100年间,亚洲的金融和经济曾经遭受过多次危机、衰退或停滞,但是,从来没有像1997年的金融危机那样,发生的如此突然、程度如此猛烈、危害如此深远.它不仅中断了二战以后曾经长期持续的亚洲的经济繁荣,而且,也宣告了原有的亚洲经济模式的终结.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日本经济摆脱衰退的前景更加遥远,而韩国等"四小虎"和东南亚的经济遭受的打击尤其严重.危机以前,韩国人均GNP已经达到1万美元,但危机之后,降到8000美元.  相似文献   

19.
《大经贸》2009,(9):10-10
亚洲决策者和经济学家的信心大增。在始于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一年之后,亚洲的GDP增长预测普遍开始上调。世界银行说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72%,3月份时的预测是6.5%。日本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日本第二季度经季节调整的增长率为0.9%,相当于年增长37%。  相似文献   

20.
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问题引发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贞面冲击已经远远超过1987年美国储贷危机、20世纪90年代北欧银行危机、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发生在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地带,并向全球各个经济体广泛扩散,对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金融部门乃至实体经济部门都造成严重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大灾难,为了能尽量减少灾难中的损失,并从经历的灾难中获得启示,对正在经历的灾难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