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孔冠男  于海彦 《活力》2010,(8):315-315
有人说,这是个信息发布的时代.时效、线索、题材等要素的第一手获得成为各家媒体夺取受众目光的焦点,“快餐”式新闻的流行也成为必然.但是这种“快餐”也让记者队伍中普遍滋生出浮躁情绪,多年的从业疲劳,以及采访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一些新闻单位存在浮皮潦草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浅了,深度没了,语言干巴了,百姓也不爱看了,所以说,到新闻现场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并不是老生常谈,而是目前一个急需大力提倡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高春喜 《活力》2011,(12):177-177
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短小的篇幅。精练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况.并把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他们不喜欢长篇大论,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最新、最好、最快的信息,所以现场短新闻以独具魅力的传播方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白雪松 《活力》2011,(6):262-262
作为诸多新闻品种的一种,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短小的篇幅再现当时的景况.并把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现场短新闻是一种常用体裁。是受众喜爱的一种报道形式。由于它同时具备了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章短而精等特征,适应人们对信息的需要,适应了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刘立新  王生 《活力》2014,(1):44-44
当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短小精悍、新鲜活泼而见长的现场短新闻日益受到受众青睐。现场短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具有哪些特色,我们该如何采写现场短新闻呢?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新闻记者,应该进一步深入去探讨,去研究。  相似文献   

5.
邵春英 《活力》2013,(11):36-36
作为“新闻眼睛”的新闻标题.是用精警的词语对新闻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浓缩和概括”。影响标题制作的因素,是帮助受众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是引导受众理解和阅读新闻的纲要,是满足受众新闻信息需求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佟明 《活力》2011,(12):279-279
在“新闻立台”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大小电视台都在全力打造富有自己特色的新闻节目,锁定高端、关注民生等各类风格的新闻名专栏不断涌现,这种激烈竞争让新闻类节目的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但是节目的极大丰富一方面使普通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一方面也给企业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相对于专业电视台庞大的浮动受众群体来说,企业电视台的受众本来就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封闭的群体.如何锁定这个群体的注意力。实现有效传播。在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的同时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口。可以把握。  相似文献   

7.
李春发  张莉岩 《活力》2011,(11):202-202
新闻,应当按新闻规律办事,而新闻规律的核心则是满足受众的需要。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就必须以读者为本,必须由组织传播遵循的“传者本位”向大众传播遵循的“受众本位”转变,这是社会转型期新闻改革观念和操作上必须正视而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报纸要征服读者.就要让读者喜欢读你的报纸.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大发行量,启动广告市场,激活新闻资源市场,进而更好地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和报纸的服务功能。新闻活动是围绕读者市场展开的,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是由读者市场的需求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文可心 《活力》2011,(6):240-240
新闻传播的服务性问题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篇需要与时俱进的“新文章”。服务性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属性.从广义上讲。新闻就是一种“大服务”:从狭义上讲,就是要做好服务受众的具体工作,满足受众的利益诉求。服务性新闻,也称服务性报道,或实用性报道。它是一种为社会公共事务或人们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非商务活动问题无偿提供信息的新闻,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切实可用,无偿服务。  相似文献   

9.
黄娟 《活力》2010,(9):68-68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大报纸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从新闻上出彩,一场“版面改革”已然兴起。版面改革.即着重从版面设计和色彩、线条等运用上着手,加强报纸的视觉冲击力,力显除新闻价值以外能吸引受众的因素。更简单一点说,就是如何让报纸“抢眼”,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眼球。因此,色彩运用成为了“版面改革”的重头之戏。  相似文献   

10.
铁路现场短新闻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强、时代感和立体感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由于它同时具备了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章短而精等特征,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要,适应了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知识社会的需要,是受众喜爱的一种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1.
程鸿 《活力》2013,(22):93-93
所谓新闻现场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现场观察、具体访问、深入体验、切身感受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新闻记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引起的主观感受。新闻现场感首先是新闻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环境中的现场,在调查采访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观与感受,然后再将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东西反映在报纸上,第一时间呈现给广大读者,进而引起全社会的巨大反响与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王越 《活力》2012,(10):173-173
出镜记者是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的,是电视新闻行业内部分工细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受众具备了更高的心理层面需求,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关于事实的客观性报道,因此具有“深、广、新”特性的电视新闻成为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同时伴随着新闻现场的日益复杂,电视新闻记者要频频出镜,以提问者或揭秘者的身份起到一个串联新闻前后的作用,这样出镜记者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3.
李政 《物流科技》2009,32(6):134-136
现场教学有助于改变课堂上“照本宣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现场教学.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今后的工作环境进行了零距离接触,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马军 《活力》2011,(6):186-186
“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由广大受众的需求决定的。新闻报道是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新闻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受众的接受为前提,尤其是网络新闻已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受众在新闻传媒中的主体地位愈来愈突出。无数事实表明.受众所期望的、所青睐的往往是那些篇幅短小、新闻事实鲜活、意义重大,而且又触及他们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的作品。这种传播效果的反馈给记者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新闻报道中要多多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善于把较大的主题寄寓到简单、平凡而又鲜活的小事中传播给广大的受众。  相似文献   

15.
韩业宏  于靖 《活力》2005,(7):221-221
当代新闻传播进入图像传播时代,“带你走进新闻现场”的新闻呈现方式已经成为不仅是具有影像优势的电视传媒全力追求的境界,而且报纸等平面媒体也纷纷提出“读图”理念,扩大视觉新闻版面、提高图片编辑水平,营造可以使人“一见钟情”的魅力,在争夺受众有限的“初始注意力”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于是,在讲究视觉冲击力的阅读需求下,新闻组照脱颖而出,以其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回放“新闻进程”,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特色,受到报纸编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张蕊 《活力》2013,(15):95-95
经济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各级电视台的经济类新闻报道日益增多,节目形式也愈发多样化,拥有了一批广大的受众群体。但是,地方台的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却还难以摆脱“数字加成就”的报道模式。不能全面地得到地方受众的认可。为改变地方台经济新闻报道的处境。就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要在采写中努力做到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语言上下“软”功夫。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增强实用性和服务性。一、在新闻语言中凸显“亮点” 要在语言上下“软”工夫。要让相对专业的经济新闻“活”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新闻语言“软”下来。语言“软”了,老百姓就容易看明白。而这,就需要在写作中下工夫,注意语言、字句的写法,用通俗轻快的语言来描写生硬的物体,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等语言艺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新闻的吸引力。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巧用流行语和俗语。流行语与俗语是穿插在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词汇,其使用频率高、受众接受度广、趣味性强。譬如当下网络流行词汇,或者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俗语等,将这些语言融入到经济类新闻报道的标题当中,去代替一些专业性词汇,加大生活贴切度.提升老百姓的观看兴趣,拉近经济类新闻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拓宽新闻的受众面。  相似文献   

17.
朱冬梅  苏雪菊 《活力》2010,(6):229-229
如今新闻已摘下了“高高在上”的帽子,大踏步地进入了“平民时代”。新闻报道开始不再唯政务报道马首示赡,转而吹起了“都市风”、“市民风”,老百姓成了当今新闻的主角,于是乎新闻开始变得越来越“低调”,越来越有人情味。新闻的服务性逐渐回归,并被重视,被凸显。因为只有通过服务,才能去影响受众,吸引受众,才能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才能确保被受众认同。  相似文献   

18.
杜雪丽 《活力》2013,(6):109-109
近年来,广播新闻直播报道的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广播电台采用,也越来越为听众认可和欢迎。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成了广播新闻的取胜法宝。  相似文献   

19.
董丽敏 《活力》2010,(6):245-245
2009年年末,作为黑龙江交通广播2010年重点打造的一档新节目《我在现场》特约记者联盟正式成立,5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肩负责任充满热情的人士加入到黑龙江交通广播《我在现场》特约记者联盟的队伍中他们以亲历的视角观察现场.以真实的感受描述现场.365天不间断地实时进行新闻报道。在FM998黑龙江交通广播电波中我们听到了他们在第一时间内发来的生动真实的现场新闻,得到了听众和各方的认可和好评,现场新闻的优势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广播新闻记者做好现场新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20.
付彦华 《活力》2013,(4):179-179
在当前国内外新闻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报刊已进入“速读时代”、“眼球时代”。谁能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谁就抓住了市场.谁就抓住了受众.谁就能在新闻大战中独占鳌头、占据优势地位。报刊编辑作为完整组织报刊一系列出版流程的核心人物。对于报纸的生死存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编辑的策划和加工能力水准,是新闻报道走向纵浓深发展的一个标志,直接关系到能否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编辑一个好的“点子”,好的策划将为一篇新闻作品锦上添花,将博得受众的眼球经济。在此,仅就这一方面作一些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