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技产业》2007,(2):84-84
作为国家科技、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命名的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上海交大科技园”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将高科技产业的整体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构筑以科技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一流大学实现社会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环节,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合理配置产学研各方资源,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世界各国在产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多数都是以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来实施的。尽管产学研联合是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行为,但从其已经广泛地融入到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来说,政府有必要推动产学研的结合。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促进产学研结合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政府设立专门的计划,直接支持产学研结合;二是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服务机构和研究机构,以及建设科技园、创新中心和孵化器等产业群形态的产业聚集区,为产学研结合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三是鼓励产学研之间自发开展合作,包括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以及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3.
王卫东 《宁波经济》2009,(9):17-19,23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由参与技术创新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创新网络系统。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制度背景决定了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职能的特殊性。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职能的发挥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且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予以界定。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府职能应从组织网络与制度网络建设两方面入手,从而促进区域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2007年成立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和产学研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理事的共同努力下,按照章程的宗旨和任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为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做好服务,搭建了一个跨部委、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产学研、政金介、商贸用互动合作的资源整合型高层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得到了李克强、张德江、张高丽、刘延东等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跨国研发机构在北京发展的五个特点以及五大趋势,从知识创造、技术转移、技术溢出、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等五个方面论述了跨国研发机构对北京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分析了跨国研发机构在融入和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四多四少”,最后提出了促进跨国研发机构在融入北京区域创新体系方面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把学科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作为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基础把重大科研设施建设作为整合官产学研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作为官产学研结合的应尽责任。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体系由以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创造子系统,以中介机构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子系统,以企业主体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子系统等构成。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在区域层次上促进各种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当前宁波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中心目标,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完善产业创新价值链,营造区域创新友好环境,加快建立具有鲜明宁波特色、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史琳  戴磊  宋微 《科技和产业》2013,13(3):52-56
产学研合作是作为区域创新主体和具有市场需求感知能力的企业,与拥有知识储备,科研设备,创新团队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形成的战略联盟,是知识经济形势下,合作、集成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产学研合作的运作模式和动力机制作了系统分析,认为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产学研的合作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合作模式,以各主体间的资源依赖作为动力机制。该研究对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创新、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创新以及科技体制的创新,是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链接点,是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经过七年的探索实践,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已经成为有规模、有体系、有政策、有模式、有成果、有品牌、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开放式产学研结合创新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0.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是以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1998年以来,我国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产学研合作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多种创新主体协同创新。互动共赢的新局面;进一步以开放战略支持创新战略;强化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努力加大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火花竞相进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创新人才争相聚集的环境和氛围;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打造产学研联合平台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以及我国区域创新实践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仅仅依靠各种要素的堆积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形成一个创新网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产学研联合平台,加强创新要素间的沟通、合作、协调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科技管理体制是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为给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辽宁省科技厅启动了“辽宁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而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地区发展的科技管理体制则是辽宁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辽宁省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华  赵生让 《特区经济》2009,240(1):159-161
欠发达区域创新体系在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和创新路径都有别于区域创新体系。产业转移和欠发达区域创新体系之间存在许多耦合说明产业转移为欠发达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西部地区创新体系属于欠发达区域创新体系,在当今东部产业外移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应该积极承接,培育本地区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重点探讨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通过人才战略布局促进区域创新高地的建设。围绕高等教育机构、政府、企业三角融合模型下的合作与互动,剖析人才布局现状以及国内外人才中心发展案例,从高等教育机构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培育人才政策环境等方面,阐述了人才战略布局以推动区域创新的实践路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新时期区域创新和一流大学建设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及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源头,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产出的主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实现知识创新向技术创新的有效流转,将高校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区域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核心和支撑作用,已成为当前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内涵与浙江的基本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必须要以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区域创新机制为臼标,建设和完善多层次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跨行政区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政府的互动机制,形成有利于更广范围的知识等创新要素流动、高效配置和创造的制度体系,促进科技资源的互补共享,科技优势的集成提升,产业链的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省已发展成为一个大省。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建立一种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撑和引领广东的经济发展很重要。但是,广东省的科技创新资源比较缺乏,需要利用国内外的创新资源来服务区域,服务广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实践,也是在新的科技创新范式和国家科技发展方针下,我国创新体系转型发展的突出表现。文章从基本情况、科研基础、创新能力、科研实力、创新效益和社会影响6个方面调研了部分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情况,分析了新型研发机构在知识和技术集聚、资本集聚和人才集聚3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生态的影响,提出了政府要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引导和扶持、新型研发机构要主动融入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吉林省与浙江省的合作关系确认为背景,从科技资源配置、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机制创新、融资渠道和科技体系完善方面对浙江省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吉林省实施科技创新提出建议:要以市场化为原则,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创新科技合作模式,多方共建研发机构和企业;打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出台人才引进和培育制度,建立优秀的科技人才团队;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政策落实与评估体系,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