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严海蓉 《开放时代》2010,(6):121-139
大多数雇佣家政工的专业人士和其他精英群体一方面希望保持自己的阶级优越感,另一方面也认可社会流动。开明的雇主们认识到“合适的”雇佣关系需要培训外来家政工的新的主体,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她们的劳动积极性和情感劳动付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素质的概念,既是一个作用于每个个体的社会流动的话语,又是一个阶级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向另一个阶级言说、对这个阶级施加作用的支配过程。除了阶级问题之外,雇佣家务劳动中的性别问题仍然存在,那些可以依靠性别替身来解决家务问题的职业妇女也仍然没能从话语中解放出来。任何对家务劳动价值的严肃讨论都必须正视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且通过性别问题和阶级问题的关联来寻求解放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评论与讨论     
刚才陈教授就知识分子问题,尤其是中吲近现代的知识分子问题展开的论述,我想其中一部分内容足与90年代初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议题相重叠的。比如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以及“知识”本身遭到否定的50年代、6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状况,我想这是大家都有所了解的。  相似文献   

3.
周欣 《经济管理》2001,(17):77-80
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人们发现许多经营管理的决策失误是由于经理人员之间没能进行充分和有效的沟通所引起的。为了防止因无效沟通而导致经营管理决策的失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门研究经理人员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沟通的课程-《商务与管理沟通》(以下简称《沟通》)应运而生,自80年代以来《沟通》是MBA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以其“实用”和“常用”而广受学生欢迎,本文将先后讨论三个关键性且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为什么要为MBA研究生专门开设《沟通》课程?二是如何为MBA研究生开设这一课程?三是在MBA研究生的《沟通》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段被符号化了的特殊时期,“80年代”正在陷入一场多方合谋的书写竞赛,事关“80年代”本来面目的许多重要问题正在被肆意改写和重构,其肇因皆在于对这一思想史上特殊时段的思想主线有意无意的背离。“80年代”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避免‘文革’的重演?”而中心论题则是“反封建”。整个“80年代”文化思潮的演变环节依次是“反‘文革’”,“反封建”,“反传统”,再往后才是所谓“文化热”,而贯穿各个环节的中心线索是对“文革”的反思。“启蒙”是整个“80年代”的基本属性,从“反‘文革’”到“反封建”到“反传统”,全都是在“启蒙”:因此,整个“80年代”都属于“新启蒙”时代。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社会化合理配置的要求,也是把女性知识分子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发挥她们的优势,为国家、社会、组织和家庭作出更大贡献的要求,同时也是缓解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就家务劳动社会化发展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索了80年代以来影响较大的知识分子萧功秦、王小波与王朔对“假话”的批评与反思.认为这三位思想家的不同观点表现了观察社会的三个重要立场,每个立场都有其价值与道理.这也表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需要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现实与理论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中国的“非正规经济”就业人员(即没有工作保障,缺少福利和不受国家劳动法保护的劳工)已占今天2.83亿城镇就业人员总数中的1.68亿,比正规就业人员要多出一倍半。但是,今目的中国国家统计机构尚未真正正视非正规经济就业人员统计。其部分原因是当前的主流经济(以及社会)理论——即主要来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二元经济”理论、“三部门理论”和“橄榄型”社会结构理论——的误导。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50年代和60年代风行美国的“现代化”模式。本文扼要论述该模式的关键论点,进而回顾70年代和80年代发展经济学“革命”中有关学者对其所作的批评,以及后来新古典经济学在美国新保守主义领导下进行的“反革命”辩驳,重在揭示论争双方的意识形态化偏颇,并突出各自的洞见,提倡适当结合双方正确的见解,由此建立去意识形态化的理论观点,以助于理解今天非正规经济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所谓“社会性别”(gender),主要是用以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性别”(sex)概念。这种区分意在说明,“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社会性别理论的一个鲜明之处就是不孤立地研究女性,而是更强调对社会文化的互依。因此,面对当前多元、多变的社会来说,我们只有用多棱的社会性别视角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分析和把握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9.
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03,5(2):18-28
90年代以来,关于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研究,保守的历史合理主义论几乎要吞没80年代对放弃新民主主义的反思。其实,所谓“过渡”,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放弃,决策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伦理转向和非制度化决策方式,更决定性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和历史进程,后果不仅是造成了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和社会思想混乱,而且伤害了开国法统确立的新中国政治的合法性,以致建立“法治国家”的思想到90年代才进入中国的主流政治话语。  相似文献   

10.
从《申报》广告看现代上海社会的女性认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儒年 《开放时代》2003,(6):102-112
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告,对性别认同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三十年代的《申报》广告通过文字和图片形成的话语,为时代女性提供了有关美、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同标准,引导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塑造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的性别认同。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所导致的农村银行业结构变化是否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这一重要的研究背景,使用来自中国2006—2010年1 769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检验"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在农村地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下降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差序格局”是一个尚未精确界定的触发式概念,留下来很多疑问有待澄清。其中三个疑问特别值得关注:第一,“差序”除了包含入与人之间横向的亲疏差别,是否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纵向的等级差别?第二,“差序格局”和社会网络理论中的“自我中心网络”概念有何异同?第三,中国人的行为是否可用“自我主义”来概括?本文在评述相关研究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的原始文本里存在着“名实分离”的矛盾,从而导致了“是否包含等级制”的种种争论;“差序格局”和“自我中心网络”的一个核心区别是“圈层性”,将中国入行为概括为“自我主义”会面临很多理论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前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SIPRI)出版了《SIPRI年鉴2009》,显示中国军费支出已居世界第二,对此国际国内都存在质疑的声音。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成为军事强国,意味着中国主动防御的国防政策已经改变?SIPRI的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如何看待中国军费支出居世界第二这个现象?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文章首先介绍了SIPRI年鉴军费开支数据的定义、数据来源、统计与计算方法,然后分析了其数据的局限性,以及西方对中国军费统计数据一直偏高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应该如何辩证、客观地看待SIPRI中国军费世界第二的统计结果,并指出中国要坚定立场,加快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质量价值流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圣雷 《技术经济》2010,29(8):122-130
为回答"质量如何被生产出来的?生产各个环节所承担的具体质量责任是什么?"等两个基本问题,在引入客户价值理论,讨论客户价值与企业质量目标的转换关系基础上,明确了质量价值流的定义,并建立了质量价值流的基本模型图。之后提出了企业内部各工作或活动贡献质量价值的三项基本角色,即直接生产、辅助生产和检测确认,并基于此提出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最后,建立了一套质量价值流图的工具,并以某服装厂的质量价值流管理为例。  相似文献   

15.
We examine whether Vietnamese migrant workers induce a shift in gender roles in housework division among the household members left behind. Using two waves of the Vietnamese Household Living Standard Survey (2006–2008), we apply the first-difference method and estimate a simple household fixed effects model with instrumental variables for robustness checking. We find that temporary female migrants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undertaking housework by male members left behind and there is a reduction in the gender gap in terms of time spent on chores. However, we find little evidence for a similar reduction in the gender gap when the household size is altered for other reasons.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modelling household decisions andthe welfare effects of tax policy. It seeks to emphasise theimportance of a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household productionand can take account of the evident female labour supply heterogeneityacross two-parent families. If, after having children, someproportion of households substitute domestic for market laboursupply, the income and consumption variables used as the taxbase in most countries may be poorly correlated with livingstandards. Taxes and welfare programs based on these variablesmay increase inequality by shifting the overall tax burden tolow and middle wage families with both partners in work, awayfrom families with much higher wages and in which only one memberworks to earn the same joint market income. The paper combinesdata on time use, income, taxes and benefits to show how theytrack female labour supply over the life cycle, resulting inmuch higher tax burdens on two-earner households. (JEL D13,D91, H31, J22)  相似文献   

17.
张超 《经济前沿》2010,(4):41-54
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7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各个城市一个标准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有效估算并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指标时,淮安和宿迁是最“绿色”的城市,大庆和牡丹江是最“灰色”的城市;即使在最“灰色”的城市大庆,一个标准家庭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仅是美国最“绿色”城市圣地亚哥的1/5;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增长、收入、气温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等因素对碳排放均有影响,家庭碳排放量与一月份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展 《经济研究导刊》2011,(33):137-139
何为“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公共利益”?这是近年来农村土地征收中的焦点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引发了大量的冲突和社会矛盾,而导致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深层原因在于公共利益被泛化,使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经常出现滥用征收权、征地范围扩大化以及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要保障农民的权益,必须明确地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通过探讨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方式及界定主体,最后对公共利益界定的立法程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相当的篇幅聚焦发生于1980年的“潘晓讨论”(人生意义讨论),尤特别详尽解读、分析了引爆此场搅动了一代人的大讨论的署名“潘晓”的来信,不仅仅是因为过去有关此讨论的分析、叙述遗漏了此讨论中许多对历史理解有帮助的内涵,更因为过去这些把握,叙述无法清楚呈现出此讨论对解理当代中国大陆精神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准确理解今天极困扰中国大陆的虚无主义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30年后本文对此讨论强光聚焦,一方面当然在试图揭示此讨论所蕴有的多方面历史认知内涵,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重新细腻解析、把握此讨论的方式,有力揭示此讨论对理解当代中国大陆精神史、对准确理解此精神史中的虚无主义问题所具有的关键意义,从而希望因此能为我们思考当今中国大陆和身心感受、精神状态、价值感觉、心理意识方式有关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解帮助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