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住宅市场的不断细分,导致了居住群体的相对集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旧宅区内居住人口不断置换的现象值得关注.以上海市为例,在对旧宅区居住人口特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政治、社会经济影响作了广泛探讨,并就如何形成适应旧宅区人口特点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2.
增加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是十分必要的。经计量城市短期和中期人口容量,增加城市人口是可行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在短期内要受住房条件的制约,在中期受城市供水能力的影响,在长期上受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制约。部分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容量大于现实人口数,因此鼓励其增加人口乃是目前合理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3.
增加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是十分必要的.经计量城市短期和中期人口容量,增加城市人口是可行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在短期内要受住房条件的制约,在中期受城市供水能力的影响,在长期上受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制约.部分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容量大于现实人口数,因此鼓励其增加人口乃是目前合理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城乡界限趋于模糊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亚洲许多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城市周边城乡融合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即是这一特点的一个突出表现。以就地城镇化发达的闽东南地区的福州市为例,从实体地域和未来人口规模两方面探讨其城乡融合区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制定大城市的发展规划时,要密切关注其周边城乡融合区内农村人口就地转变为城镇人口、城市核心区人口向城乡融合区转移的状况,并在制定城市规划时把城乡融合区的发展趋势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5.
城乡界限趋于模糊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亚洲许多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城市周边城乡融合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即是这一特点的一个突出表现.以就地城镇化发达的闽东南地区的福州市为例,从实体地域和未来人口规模两方面探讨其城乡融合区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制定大城市的发展规划时,要密切关注其周边城乡融合区内农村人口就地转变为城镇人口、城市核心区人口向城乡融合区转移的状况,并在制定城市规划时把城乡融合区的发展趋势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被带动迁入的少年儿童和老人规模也日益增大,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借助问卷调查资料,以带动迁移主体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带动迁移率的基础上,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来沪时间长短、受教育程度、从业状况、收入水平五个方面考察带动迁移行为发生概率及带动迁移能力,以期解析大城市带动迁移行为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被带动迁入的少年儿童和老人规模也日益增大,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借助问卷调查资料,以带动迁移主体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带动迁移率的基础上,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来沪时间长短、受教育程度、从业状况、收入水平五个方面考察带动迁移行为发生概率及带动迁移能力,以期解析大城市带动迁移行为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8.
于潇  续伊特 《商业研究》2020,(11):145-152
本文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门限效应模型分析超大城市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创新集聚效应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机制,旨在为我国超大城市集聚效应合理匹配模式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中国超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人口集聚对产业集聚和创新集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创新集聚对人口集聚具有促进作用,而产业集聚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负向的中介作用;门限效应分析显示,当中国超大城市产业集聚水平在-0.0637以下,创新集聚对人口集聚的促进作用较弱,当城市创新集聚水平超过-0.0637时,创新集聚对人口集聚的促进作用则明显增强。因此,应从加大城市创新投入力度、突出创新发展,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控制部分产业集聚规模,以促进全社会经济良性且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白领群体的居住模式受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当前商品房价格、房地产政策及金融政策因素外,该群体的内在特征及对住房的结构性需求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数据,在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户籍、性别、收入、婚姻及是否独生子女是影响城市白领居住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位、职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白领群体的居住模式受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当前商品房价格、房地产政策及金融政策因素外,该群体的内在特征及对住房的结构性需求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数据,在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户籍、性别、收入、婚姻及是否独生子女是影响城市白领居住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位、职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8年、2003年和2005年连续三次上海市老牟人口状况和意愿调查和跟踪调查数据,对影响上海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经济、健康和居住三个方面作了纵向对比分析,研究了上海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现状、变化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北京市 2 0 0 8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 0 2 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 0 5 0年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大都市的“新三步走”战略 ,采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发的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 ,利用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以 2 0 0 0年为预测基年 ,分 2 0 0 1— 2 0 0 8年、2 0 0 9— 2 0 2 0年和2 0 2 1— 2 0 5 0年三个阶段 ,设计低、中、高三个方案 ,对未来 5 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 ,进而针对首都人口老化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户抽样数据,比较分析了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四大城市市辖区分户口性质住房市场化程度及住房条件改善状况.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四大城市住房市场化的主要社会人口学因素.研究显示户主不同出生队列以及户主户口性质和状况、职业、行业等因素对住房市场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镇住房问题源于消费者支付能力的不足,因此财政补贴是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基本内容。与廉租房和经适房相比,公租房是副作用最小的一种住房保障方式。中国城镇租金市场化的公租房供给不能发挥住房保障的职能,其继续存在只能降低住宅市场和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公租房租金市场化的实质是继续和维护现行的劣质土地财政。中国必须将公租房租金确定在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水平上,排除城市地租的干扰,才能扩大公租房的覆盖面,有效解决中国城镇的住房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人口老龄化始于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 ,自 1997年步入年老型社会 ,目前辽宁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深化。人口老龄化已对辽宁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以及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种影响还将持续并可能加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 ,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尽快建设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积极、动态的劳动就业机制和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太仓农村老人养老状况及意愿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省早在 80年代中期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 ,而位于苏南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太仓市则是江苏省最早进入老年型社会的县级市。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太仓市归庄镇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及意愿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以期对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现状及意愿有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把握 ,并对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人口信息管理微观模式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近年来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市政府及人口管理相关部门在人口信息化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实践探索。通过对上海市目前人口信息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阐明在上海构建新型人口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并对如何构建资源共享的人口信息管理模式作一些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不同归属情景下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0年人口普查0.95‰抽样原始数据,分析了人口流动对于中国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影响,按照“流动人口”的不同归属对于老龄化形势的影响效果,将全国分为三类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在内的“流动人口”减轻其老龄化压力的地区;江西、安徽、四川、湖南等“流动人口”加剧老龄化压力的地区;河北、内蒙古等“流动人口”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影响不明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以上海市普陀区、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社会融合因素与居留意愿正相关,家乡联系与居留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从制度因素来看,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它改变了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