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其从实体的赔偿范围和程序的审判方式及法律适用的复合性都与普通的民事案件有很大的区别,有效提升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率,不仅能迅速定纷止争,而且对当前工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董斌 《时代经贸》2014,(2):253-254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诉讼制度,它对于刑法目的的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利用都有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新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中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了更加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许多争议性问题。笔者在T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实习期间,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并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在人身损害赔偿项目中无疑是重中之重,然而,新的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则对此加以了排除,显示了制度上对受害方权益保护存在着倒退,有必要通过新的司法解释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刑事司法实践过程中,由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缺位,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到的人身、财产损失,要想得到补偿,途径一般只能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由犯罪人来进行赔偿。而这样一来赔偿途径的缺陷无疑十分明显:其一,如果刑事案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侦破,无法确定犯罪人,那么受害人则难以落实具体的索赔对象;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20,(2)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是新增的诉讼模式,在环境刑事案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保护受损害生态环境。但在实践中出现了诉前公告程序难以履行,诉讼职责定位不清,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破解困境,要简化诉前公告程序,明确法律依据,突出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等绝对权被侵害产生的停止侵害请求权、排除妨碍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不应当适用诉讼时效。为填补受害人的损失而产生的请求权,原则上财产性的请求权应当有诉讼时效的限制,而非财产性质的请求权不适宜有诉讼时效的限制。实务中要注意把握单行法规定的侵权责任特殊诉讼时效期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的侵权之诉的诉讼时效可以直接适用刑法有关追诉时效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郭贾琦 《经济师》2013,(12):79-79,81
刑事救济是刑事诉讼当事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非常重要的程序,它可以避免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是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我国现行的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就属于刑事救济制度的内容,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制度,通过对我国古代的刑事救济制度之分析,对我国刑事诉讼救济制度的完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司法界现行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如:国家侵权造成精神损害、法人人格权遭受侵害、精神损害赔偿通用计算标准、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诉讼,均应当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未决羁押制度是各国刑事诉讼活动中普遍适用的剥夺刑事被追诉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其具体是指有关刑事追诉机关在法院终局判决之前对被追诉人按照刑事诉讼法律相关规定予以羁押的刑事诉讼活动。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从保障被追诉人人权角度出发广泛建立了未决羁押制度,以期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防止羁押权滥用与保障被追诉人人身自由。然而中国迄今为止没有较完整意又上的未决羁押制度,而且出现了羁押权行使没有独立的司法审查机制介入等问题。因此确有必要对中国的未决羁押制度进行完善,从而实现刑事诉讼程序意义上的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0.
宋军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1,(9):232-234,312
在现代俄罗斯立法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不仅立法技术高超,程序设计严密,而且具有扩展性,特别是规定了特殊情况下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如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法人精神损害赔偿以及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这些法律规定对遭受侵害的公民或者法人提供更多的救济途径,突出了对受害人所受精神损害的关注,更体现了现代俄罗斯立法的严密性和周密性,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是我国基本的程序法律制度,是司法机关和当事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程序。学习刑事诉讼法,要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特别是要重点掌握刑事诉讼的管辖、证据以及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程序等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刑事司法实践,以探索进一步健全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听证制度源于英美,是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司法听证制度虽然已经被中国引入,但到目前为止却尚未全面建立。结合中国现有司法程序的明显不足和司法实践中的弊端,具体分析刑事司法听证制度在中国实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其与刑事诉讼程序的关系,从而建立中国刑事司法听证制度。在此基础之上,针对中国具体国情对刑事司法听证制度进行合理构建,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消费者安全保障权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案例一,2000年11月11日,犯罪分子华敏持枪冲进农行南昌市洪城支行某分理处营业大厅实施抢劫,杀害了储户徐某和涂某。案件侦破后,两名遇害储户的家属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都提出了附带民事诉讼,因犯罪分子华敏等人均无赔偿能力,无法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进行赔偿,原告认为依储蓄合同,被告洪城支行应当对进入其营业大厅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被告还负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保障储户生命财产安全的法定义务,并以涂某的死亡系被告违约,要求被告承担赔偿责任。案例二,2001年4月17日上午,储户乔兴富在重庆市建设银行支行电报分理处取款过程中,乔放在胸前…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许多人对合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硬件体系”,即避免被提起刑事和民事诉讼,避免品牌和声誉遭到攻击,保持经营资质,降低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5.
《刑事民事诉讼法教程》包含了我国的两大诉讼制度,简明、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刑事、民事诉讼活动中的法律规定。要通过司法实例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重点把握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管辖、司法机关、诉讼参与人、诉讼证据、诉讼保障措施、期间、送达以及刑事、民事诉讼活动的程序等内容,从而增强司法人员和普通公民的诉讼意识,强化人们依诉讼法办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项刑事政策的准确内涵是制度完善的基础.明确该项刑事政策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准确把握“坦白从宽”与“沉默权”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制度完善的关键。司法实践中该项刑事政策运用中出现的不能实际兑现,严重影响了该项政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刑事诉讼的各个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坦白,从总体效力上都应从宽处理。在刑法中应明确规定坦白为法定从轻处罚情节。  相似文献   

17.
袁群 《经济师》2015,(4):93+95
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的构建是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2013年1月1日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进行了修改,在强制证人出庭、证人出庭范围和证人保护措施等方面有所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存在的不足,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为了构建适合我国的行之有效的刑事证人保护制度,需要从扩大刑事证人保护的范围、明确刑事证人保护的程序及扩充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措施三个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辩护制度是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护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衡量一个国家刑事诉讼立法水平和刑事司法中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中国长期的刑事司法实践中,由于立法对律师参与刑事辩护持有的“限制”态度,中国律师辩护一直处于阅卷难、会见难、调查取证难、提出辩护意见难的“四难”困境。2012年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在立法上对刑事辩护制度进行了重构,为破解律师辩护难题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指行政诉讼被告即行政机关或组织依法律规定证明其具体行政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否则将承担败诉的后果。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举证责任的性质、举证责任的分配也在发展和变化中。我国的行政诉讼法根据行政诉讼的特点,突破了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制度的举证责任模式,确定了行政诉讼特有的举证模式,即“被告负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20.
加强对人权的保障是现代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刑事证人权利保障是诉讼中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行法律缺乏对证人权利保护的有效机制,导致中国刑事诉讼中证人的出庭率极低,严重影响了案件事实的查明,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因此,要化解证人出庭难问题,必须完善对证人权利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