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糯质玉米起源于我国,是一种优质粮食玉米,我国人民有食用青穗糯玉米的习惯。由于其籽粒外观似蜡质,又称蜡质玉米。其籽粒淀粉全为支链淀粉,煮熟后籽粒黏软,故又称黏玉米。糯玉米籽粒的开发利用主要分为未充分成熟、成熟和糯米实用加工产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研究的糯玉米是由普通玉米发生突变再经人工选育而成的新类型,其子粒胚乳淀粉为100%的支链淀粉,煮熟后粘软而富有糯性,俗称粘玉米.由于糯玉米子粒中淀粉完全由支链淀粉构成,并且由糯性控制,使其在食用品质和工业生产中具有特殊的用途.  相似文献   

3.
2012年8月1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38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大宗商品价格形势与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分析了近期持续高温和干燥天气给美国和我国玉米、大豆和小麦市场带来的影响。他建议,我国应继续坚持主要粮食品种基本自给的方针;科学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进口食用植物油和大豆等油料作物,力争提高国内的自给水平;对食用植物油、油料和粮食品种进口调剂实行"多边战略",采取进口多元化策略,以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来,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迅速,对粮食作为加工原料的需求高速增长;许多粮食主产区在发展粮食加工业方面,更是雄心勃勃。粮食加工业对粮食需求快速增长的现象,在玉米加工业上表现得尤其突出。2001年,我国玉米加工业加工转化的玉米仅为1250万吨,2005年增加到2300万吨以上,增长了84%;而同期玉米产量仅增长了22.锄,远远高于玉米加工业产能扩张的速度。与此同时,玉米加工业迅速增长的现象,在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玉米产业带的东北地区,表现得又最为明显。最近一两年来,东北地区玉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正在成为影响该地区玉米需求格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导致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心迅速升温。因此,本文将以东北地区的玉米加工业为重点,就粮食加工业迅速发展会不会引发中长期粮食需求格局的重大变化,会不会形成影响中长期粮食安全的新问题,进行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时空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大千  刘世薇  温鑫 《经济地理》2019,39(5):163-170
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尺度,运用数据统计对比、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GIS制图,对比分析2010—2015年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玉米、水稻和大豆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的时空格局和演变特征,探究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类型的空间分布、演化规律及成因。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玉米占比高值区域分布在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东北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玉米高值区明显增加。水稻的占比相对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流域的部分县市区,近年来总体呈现北增南减的变化趋势。大豆占比相对高值区仅仅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北部大兴安岭地区,近年来高值区大范围缩减。层级聚类的分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类型多样性降低,玉米为主要粮食类型的区域范围在不断扩大,相应的大豆为主的类型区则严重萎缩,水稻生产优势区范围明显扩大。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经济视角》2005,(3):i001-i003
吉林省是人画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225亿公斤水平上。近20年来,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一直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7.
近日,从中国证监会传来消息: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玉米期货交易品种已获准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玉米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品种,其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玉米作物的生产和流通是否顺畅,关系到近5亿农民的生活能否得到保障,玉米产业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预测:基于区域化市场均衡模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陆文聪  黄祖辉 《经济研究》2004,39(8):94-104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涉及 1 8种 (类 )主要农产品和 7个地区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市场均衡模型并基于二种不同情景的模拟分析 ,从全国和地区二个层次上预测和分析了 2 0 0 6年和 2 0 1 0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供求形势。模型结果显示 ,未来几年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在总体上将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态势 ,国内外粮价回升可使我国粮食生产在近期内取得恢复性增长。预计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总产量将超过 4亿吨 ,粮食自给率在 92 %左右 ,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将维持在目前的 3 50 0万吨左右 ,其中小麦占五分之三 ,玉米将从目前基本平衡转变为净进口。这种供求变化趋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华东和华南地区粮食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 ,东北和华北地区将呈现以玉米为主导的快速粮食生产增长态势且超过需求增长 ,中南地区将从短缺转向粮食基本自给 ,西南和西北地区将继续保持现有缺口规模。为现实中国粮食供求的长期稳定与均衡发展 ,本文最后提出了涉及耕地保护、跨省区粮食贸易、国际粮食安全合作、价格增产效应和政府决策科学化等五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生产、收入、收储、加工等产生了多重效应,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吉林省的实地调查发现,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激励多元购销主体入市、激活玉米加工企业、提高国产玉米竞争力等,但也产生农民收入下降、新型粮食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动力不足、生产者补贴方案粗放等问题。对此,应坚持玉米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玉米补贴方案;稳步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提升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创新玉米市场化收购资金筹集方式,健全粮食收购资金保障,促进玉米"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匹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甜玉米属特用优质玉米,与普通玉米相比具有口感好,含糖量高,鲜食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具有良好的食用性,营养隍和很较高的经济价值,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台安地区都有小面积尝试种植,但都因虫害难以控制而停止种植,使这一优质玉米的发展受到绝对限制。作为基层农技工作者,现就甜玉米的防虫技术给以探讨和推介。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20年来,吉林省的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粮食生产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出现了阶段性、低水平的过剩,我省的粮食出现了大量的积压。目前粮食滞销压库已达2000多万吨,其中:玉米库存已达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运用经典生产函数模型评价1975~2008年间的气候变化分别对主要粮食作物:一季稻、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的作物产量影响不同。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升高对一季稻和玉米的产量影响均为正向,而降水量增加对小麦产量影响为负向;平均日照时数增加对玉米产量影响为负向。此外,在过去34年中,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北方地区粮食作物的产量影响以正向为主,而对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则以负向为主。  相似文献   

13.
玉米长期以来供作粮食,重视收获的是籽粒,重视的是数量。我国在大部分玉米供作饲料之后,饲料是指收获物的整体包括秸秆,重视的是质量即营养成分。在玉米的生产上应当把人畜共用粮品种调整,改种高产优质饲用玉米品种。本文在此主要分析了饲用玉米的栽培技术及无公害技术。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玉米的过剩是一种相对的阶段性过剩 ,随着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玉米需求量将会逐步增加 ,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 ,从当前来看 ,要想把吉林省的玉米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关键是提高玉米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加快发展玉米深加工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31个省市区粮食和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GIS、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刻画了1978-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华北和华中集中;粮食、稻谷和玉米的重心向东北移动251.20km 、286.45km和106.14km,但小麦重心移动方向不明显且距离也较短;粮食及稻谷、小麦、玉米生产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其中粮食、小麦、玉米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增强,稻谷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6,(10)
我国粮食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玉米作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以来,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直线下跌,国内外价格倒挂,库存爆满,玉米滞销卖粮难。解决玉米卖难,需从供给侧发力,从供给方面下功夫,围绕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进行生产,特别是在品种和质量契合上做文章,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玉米有效供给市场。  相似文献   

17.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34.0万公顷,其中,玉米的播种面积为3811.6万公顷,占比高达33.63%.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其中,玉米总产量22458.0万吨,占比为36.14%.全国粮食单产5482.9公斤/公顷,同比提高1.8%,其中,玉米单产为5891.9公斤/公顷,比全国粮食单产量高409公斤/公顷.数据表明,玉米在我国粮食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玉米产销利益传导机制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VAR模型,实证分析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销利益传导机制,从而为玉米产业去库存、调结构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显示,2008~2015年我国玉米产销利益传导不顺畅,"需求倒逼"的动力机制在批发环节表现显著,但不能及时传递到生产环节,"批发扩散"的动力机制总体表现为滞后期长和低效率,"供给推动"的动力机制效果不明显;玉米生产和零售环节的利益波动具有比较强烈的"惯性效应"。应加速提升玉米产销各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市场机制促进玉米产销联动;科学设置补贴制度,促进玉米饲用和工业消费用量增长;构建粮食企业现代市场营销体系,提升粮食企业营销能力;构建系统化的玉米交易信息平台,促进玉米产销环节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及流通势必会受此影响.中国作为粮食净进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玉米成为中国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主粮品种,进口来源国主要是美国,美国的碳排放政策和贸易战略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粮食贸易及安全.美国的碳排放与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呈现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两国的GDP及人口、中国的碳排放量等与中国的玉米进口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美国碳排放量的变化,中国玉米进口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2017~2025年我国的玉米进口量将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玉米需求,我国将存在着一定的粮食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7,(10)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是玉米的主产区,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深入实施"两藏"战略,以及现有粮食去库存问题,以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玉米为例,分析玉米过剩原因,并以此为依据给出探究玉米产业转移升级、推进玉米价格机制改革、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智能化渠道进行生产模式创新和销售拓展等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玉米去库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