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处于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由于早期城市开发速度较快,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导致近年城市出现一系列内涝,生态环境恶化和河流及地下水水污染加剧的问题,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解决这些已经出现的严重的问题,我国将实施新一轮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创建新型城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宜居性城市.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出口开放对中国沿海城市规模增长同时存在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利用长三角城市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了出口开放对城市规模增长的影响:一方面,出口开放提高了工业集聚程度,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城市规模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结构却限制了服务业发展及其对城市规模增长的促进作用.劳动力成本提高与城市规模扩大显著负相关,政府支出对城市规模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旅游业和绿化水平相对滞后不利于城市规模增长.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它也是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确立喀什市城市综合规模指标体系,建立城市综合规模的模型,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研究喀什市2002—2008年城市综合规模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喀什市城市规模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经济规模,其次是人口规模,最后是空间规模。喀什市城市规模各指标都有较快发展,喀什市城市综合发展规模中2002—2008年城市规模增长了200%,在2004年、2007年出现加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侯箴  覃刚毅 《经济论坛》2001,(16):13-14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进程中,大城市凭借其区位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了优先发展。我国政府虽然制订并实施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迅速增长的城市规模,给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但也给其持续发展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城市人口和地域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土地等资源闲置浪费、城市自然与社会环境恶化、城市交通紧张等较为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我…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我国城市地域与规模差异视角下,利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研究了基础设施、 科技、 教育、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财政支出规模对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与检验,笔者发现与以往集中于省级层面研究不同的结论:(1)在省级层面不能明显促进经济增长的非生产性财政支出,在聚集经济作用下通过吸引和积累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2)科技和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具有时滞性,并受城市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流动方向的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差异化影响.(3)基础设施投资性支出并未表现出对经济较落后城市的显著增长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章圣伦 《经济师》2011,(5):50-50
城市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聚合体,城市化能够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但城市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城市规模反而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发生。因此,需要研究最优城市规模,并对城市空间规模增长进行适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王乾  冯长春 《经济地理》2019,39(9):56-64,70
基于1990、2000和2010年中国等18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数据,采用统计分布检验、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各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特征和动态演进特征。同时以中国为例,探讨空间因素在城市规模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①欧洲国家近似服从齐普夫定律的比例高于亚洲与美洲,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逐渐接近齐普夫定律的理想状态。②从城市之间的动态变化来看,全球范围城市的流动性水平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性水平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的城市整体呈现向上流动的特征。其中,中国的城市动态演进由收敛增长转变为发散增长。③城市增长表现出不同空间分布特征的背后,区域环境起到重要作用:较差的区域环境对城市的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优越的区域环境有利于低等级城市的规模增长,但部分中高等级城市的增长将因为城市间服务功能的高度竞争而面临阻力。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生活垃圾相关性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短短20多年内有了较大发展,全国平均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9.4%发展到了21世纪初的41.8%.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及中西部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城市生活垃圾也随之呈指数化增长.在城市配套卫生设施未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城市生活垃圾正慢慢吞噬着城市化的成果.本文在搜集全国各地区1996~2004年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生活垃圾量的关系,初步探索出城市生活垃圾存在规模效应,从而辨明了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对城市卫生设施建设的不同需要.  相似文献   

9.
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将为审视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一个开阔的历史和跨国视角。本文总结了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对美中城市发展中的城乡人口分布、人均GDP增长对城市化的弹性系数以及城市规模分布特征等相关参数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发展取向的见解,并对美中城市发展共通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10-2018年中国287个城市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绿色生态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ESG分析框架,并采用Zenga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异与空间收敛.研究结论认为:一是从总体上,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IGG)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维度上升较快,绿色生态增长缓慢;二是IGG的Zenga指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组间差异远大于组内差异;三是IGG存在空间条件收敛,社会包容的收敛速度最快,经济增长和绿色生态的收敛速度相当;四是IGG还存在俱乐部空间收敛,其中领跑者的收敛速度最快,跟随者的收敛速度最慢.为此,研究认为中国需制定合理的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加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扬长补短,以期加快实现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社区的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社区的规模日益扩大,功能日益齐全,社区居民数量日益增多。搞好社区的消防安全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模、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爱梅  杨德才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1):106-113,128
目前,部分城市的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高成本城市化已启动,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与资源配置的"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非平衡增长城市化模式,认为非平衡增长的城市化模式造成了房价等资源要素的高涨和经济的非平衡发展,并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利用全国287个地级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域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检验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上,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4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其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显著降低。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城市化模式问题上,中西部地区还可以继续进行"集中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而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到了进行"分散与集中"并存模式的转型时期。在城市规模上,未来城市化可以有重点地扩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规模,再造大城市,适当控制目前超大城市的规模。在资源配置上,引导、鼓励高校教育、重点项目等资源有重点地向中小城市流入,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模式从非平衡增长到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13.
吉昱华  马松 《财经研究》2004,30(11):94-105
文章建立了总量生产函数模型,研究集聚效应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区位选择对均衡城市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市场主导的城市规模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的城市规模,公共政策的有效发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文章还通过特定函数形式对不同政策工具的相对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对资本的补贴往往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4.
陈恒 《技术经济》2020,39(7):99-122,139
物流非均衡发展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本文以"丝路经济带"核心区陕西省城市样本为例,采用d-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测度了陕西省物流非均衡发展态势,并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关中-陕北城市间物流客运要素集聚能力非均衡发展态势的缓解速度较快,陕北-陕南城市间缓解速度较慢;陕北-陕南城市间物流货运要素集聚能力非均衡发展态势的缓解速度较快,关中-陕北城市间缓解速度较慢;关中-陕北城市间物流货运通达性非均衡发展态势缓解速度较快,而关中城市群之间的缓解速度较慢;②物流客运通达性非均衡态势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处于不断缩减状态;而物流货运要素集聚能力非均衡所产生的抑制效应最强,且缓解陕西省城市物流非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物流货运要素集聚能力提高;③加快建设围绕"丝路经济带"的陕北、陕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辐射北方和南方的进口出口贸易铁路枢纽中心,并加大出口贸易规模;提高陕西省城市间一级或二级公路建设规模,逐步降低高速路收费费率,才能有效促进陕西省城市物流货运要素集聚能力的提升。此外,要注重对服务业业态培养,深化产业链建设,围绕服务业核心产业拓展产业链,有助于提高运输活力,促进物流货运要素集聚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电力负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环保压力加大,电力建设与城市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做到与城市各项规划相协调、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目前城市电力规划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家时城市给排水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引起重视,因为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衡量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城市给水排水系统工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15个副省级城市群组为分析对象,通过构建土地非农化引致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建立了探讨人地匹配的关系模型,引入市长治理变量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依靠土地非农化来壮大的城市规模存在着扩张边界,通过配置高知化的市长更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过运营土地做大城市规模的发展阶段之后,城市增长极限的决定变量是人口与经济规模。其政策含义是,为了消除土地非农化对于城市可持续增长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市长任期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所起的能动作用,以市民化为推进手段提升城市增长的内生动力,谋划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是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8.
国外城市最佳规模理论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升级而加重,在特大城市中尤为突出。研究城市最佳规模的重要性表现在:一是城市最佳规模决定了城市用地规模和公共设施的规模,二是城市最佳规模与产业发展关系极大;三是城市最佳规模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学者从城市公共设施,产业发展,人口增长等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角度探讨城市最佳规模理论的研究动向,并对确定城市最佳规模理论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我国城市经济效益的协同影响机制,估计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以及在城市规模约束下产业结构转变的边际效益。使用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估计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一制造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方能从上下游产业关联中获得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经济效益发生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则随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变而增加。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小于最优规模,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该推动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和人口集聚。  相似文献   

20.
首先利用ArcGIS分析广东省住房价格的时空间变化特征,进而采用2005—2010年城市用地与扩张、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城市规模、市场政策、环境特征等方面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省内21个地级市城市商品住宅价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住房价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住房价格呈现强烈的时间、空间变异;城市土地扩张和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对住房价格有显著的影响,但作用强度和显著度存在差异;时间固定效应表明调控政策对调控住房价格的作用在降低。最后提出保障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