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广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歌圩作为一种历时性的民俗活动和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流变、发展和传承,都与广西各民族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交往息息相关。文章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和学界相关研究,通过梳理广西歌圩“乐神—择偶—宣传—品牌代言”的时代功能演变,呈现其流变的历史脉络及内在逻辑,认为重视和积极发挥广西歌圩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有助于新时代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力量。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意识、促进民族间团结、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分析当前高校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发挥高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铸牢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西藏高校是社会主义的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意义深远,文章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同时阐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凸显政治性、理论性、价值性,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调实践性,在内化于心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外化于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方法性和艺术性,最大限度取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王永恒 《活力》2022,(19):91-93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体现了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维,为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在新时代,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是对祖国统一还是对民族团结来说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本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探讨,结合时代发展现状提出合理的战略规划意见,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民族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5.
卿瑜 《数据》2022,(8):83-8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需要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任务。文章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新闻作品集》(以下简称《作品集》)进行内容分析,梳理其新闻作品的主题类别、报道形式、传播媒介等,总结中央级媒体和西藏各级媒体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道的特征,以期探讨主流媒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可借鉴经验,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引导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6.
西藏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置身"两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的区位环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兹事体大、泽被后世.该文概括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奠定其人才基础;紧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夯实其思想基础;注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的营造,...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智慧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仪式中的文化元素及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如何随时代诉求而持续传承,对于中华民族集体价值体系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追溯民族节日的意义,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推广四方面,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代传承。  相似文献   

8.
企业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为促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需要在文化建设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将其不断转化为内在发展动力,助力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此过程中,企业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引导各族员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家国情怀,使其能够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角度维护公司核心利益,自觉投身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五个认同”。  相似文献   

9.
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让大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让大学生拥有国防意识、国家地域意识、民族文化意识,从而实现和谐大学、人文大学。让每一座大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站,带动社会大众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社会长治久安、国家和谐统一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做出积极贡献。本文主要讨论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以及该意识培育的具体创新办法。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包钢集团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历史佳话,成为各民族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写照。“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历史佳话也是包钢集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践行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次成功实践。包钢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的进步史。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文化润疆工程,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之一。贯彻落实好党的新时代治疆方略,就是要充分认识文化润疆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文化润疆工程。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在新疆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政治引领、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域规划、坚持斗争精神、坚持绵绵用力,以文正本、育人、润心,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王典 《中国房地产》2022,(25):44-51
城市化进程中放开的人口流动政策推进各民族大幅度跨区域流动,城市民族社区治理已成为推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推动民族间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是未来民族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主体性互构理论为基础,基于“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以期从政府主体性和社会主体性互动中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多元主体共同行动,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机制。研究表明,在城市民族嵌入社区治理中,依托政府主体性释放资源,利用社会主体性链接内外资源,在上下联动中增强各民族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推进社区和谐治理中加深社区居民间的交往力度,在促进各民族相互融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建设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任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国有企业要将中华文化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融入职工的工作生活日常,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课程育人的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当前民族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目标被窄化、课程设置碎片化、教育教学模式固化等问题,因此,坚持问题导向,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重塑知识习得、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点、线”结合构建民族艺术教育课程群,“以课聘人”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民族艺术与民族体育有机结合的群体性艺术体育活动,实施“互联网+民族艺术教育”混合式教学,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将民族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引进课堂。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繁荣,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新阶段的新要求.羌族历史悠久,汇聚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烙印.羌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绵阳市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本文在对北川石椅羌寨发展历史、文化特色、建筑现实等状况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分别就其在环境生态、文化记忆、建筑示范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行梳理总结;针对北川石椅羌寨的发展与未来,寻求一种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使羌寨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口支援工作产生于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实践,它是一系列具有某些特征工作的统称,并不是产生于一项工作实践,而是源于多项工作实践,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才能实现最佳治理,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新疆、西藏及四省藏区的对口支援,最为核心的目标就是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对口支援工作产生于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实践,它是一系列具有某些特征工作的统称,并不是产生于一项工作实践,而是源于多项工作实践,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才能实现最佳治理,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新疆、西藏及四省藏区的对口支援,最为核心的目标就是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族人生礼仪中的歌是哈萨克族文化中一笔精彩而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哈萨克族丰富的民俗和多彩的音乐,也体现了哈萨克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带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不同国家由于历史的不同,其国内民族结构也是不一样的,由此导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是影响民族内涵的一个重要诱因。纵观民族国家发展史,中国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不同。国外一般是强调地域而忽视民族,以地区代替民族;中国则不同,我们是先组成了多元的国家,然后通过一体的精神文化逐渐培育出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借由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交融,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动因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