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经过人的主观加工后的客观存在;自然是一系列有机系统的综合体,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基础.人的意识与自然必须保持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林业发展很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9.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89%,林特产值突破140亿元。全市已初步建成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相互补充的绿色生态屏障,城乡生态质量明显改善,为构建和谐宁波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我市林业建设将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5.
杨建新 《发展》2011,(2):96-97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科学总结发展成败经验,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性,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6.
李丁 《当代陕西》2005,(4):15-16
李佩成,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西北地区山川秀美战略研究课题负责人。最近,《当代陕西》就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产业》2021,(5):10-11
生物安全不仅影响个体生命安全,更关乎国家公共安全,关乎人类安全.当前,随着气候的变化,自然环境的恶化,全球生物安全的问题愈加突出,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不断发生,生物安全的形势日益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工作,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统筹谋划国家生物安全,加强生物安...  相似文献   

8.
9.
吴航 《科技和产业》2002,2(9):23-26
本文在回顾人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恶化及人口剧增是现实中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以此为指导,切实提高人口素质,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府职能及实现全球范围的合作,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新常态经济周期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济增长放缓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观要求极其强烈。同时,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试验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愈显滞后。结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和青海省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要求,大力应用推广绿色金融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服务支撑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该文从社会分工理论、系统工程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五个层面来剖析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总结其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进一步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三个层面分析和总结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弊端,得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必然性;最后综合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在推动策略中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云峰 《内蒙古工作》2005,(8):18-19,43
鄂尔多斯市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全市总面积的48%,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占总面积的48%。恶劣的生态状况,不仅制约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严重威胁着华北和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长期以来,市历届党委、政府将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和最大的基本建设来抓,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们抓住国家重点支持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艰辛拼搏,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海西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并从厚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四个方面,探讨推动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求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推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发展既具有现实紧迫性与客观必要性,同时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求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推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发展既具有现实紧迫性与客观必要性,同时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青年干部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力军,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的后备军。因此,要通过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上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不断提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陈华峰 《黑河学刊》2012,(1):116-117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轻微观管理的现象,师生关系不如人意,学校文化活动只利于少数精英的发展而不利于普通学生的发展。为了促进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人本主义人性理论为指导,创造多层次成才环境;转换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情感型师生关系;激发内部心理动力,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自身的问题。高校需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行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它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这种物流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的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绿色物流及绿色物流理论,强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对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要性,论述了全方位对环境关注这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及其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