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隐性债务源于政府承担公共风险而产生的潜在支出义务,化解隐性债务的关键是治理诱发政府潜在支出义务的公共风险。隐性债务治理不仅要防范政府部门债务风险向私人部门的溢出,还要降低私人部门风险公共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冲击。公共风险视角下隐性债务治理的关键是从疏堵结合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治理模式,核心是在厘清隐性债务内涵并明确政府权责边界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分担与化解的制度体系,其中建立隐性债务报告制度、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向预算内转变、深化政府直接融资制度改革、加大隐性债务内外部监督力度、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巨灾保险制度等是构筑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系统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存在的问题,梳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历程,将其演化过程分为萌芽期、初步治理期以及从严治理期三个阶段,并剖析各阶段隐性债务形成原因及治理特征,进而得出隐性债务管理存在融资渠道狭窄、债券资金运行不规范、债务信息透明度有待提升、隐性债务监管体系仍需完善等问题。据此,提出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规范债券资金运行、提高地方隐性债务信息透明度、完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体系等建议,并为后续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投资计划的编制与政府预算的编制是相互脱节的,同时,地方政府投资计划及政府预算又大多是年度性的,与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运营周期存在着明显的时间“错位”问题。在常规预算程序下,公益性项目涉及的跨期支出及其举债等情况不能得到“全景式”反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也不能受到有效监控。因此,应转变过去只重控制融资“闸门”,而忽视对投资“闸门”管控的债务治理模式,通过引入资本预算程序,重建复式预算制度,形成对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实施“双控”的约束监管框架,逐步提高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时期,受"三期叠加"因素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减缓,而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张,地方债务规模也持续增长,对财政安全形成了较大压力,以政府性债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债务风险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本文充分利用财政学理论和现代风险管理理念,从地方财政收入、支出等方面全面分析地方债务风险可能的表现,并深入探讨了地方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以期对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债务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适度举债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如果债务膨胀、赤字飙升就会加剧地方债风险。当前我国大力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去杠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就要重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象,把握2020年最新政策,提出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一、地方政府债务定义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由于以往支出大于收入所形成的赤字总和,是一个存量概念,包括建立在某一法律或合同基础之上的显性负债和政府道义上偿付责任的隐性负债。  相似文献   

7.
2004年,我国地方政府隐性、或有债务余额已占全国GDP的33.93%。如此巨额的隐性、或有债务是在我国经济转轨政府成本、政府公共职能成本支付的制度安排,政府隐性担保与道德风险,以及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缺陷等原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隐性、或有债务,关键是要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体制和推行责权发生制政府会计制度,防范新增隐性、或有债务的形成。同时,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化解地方政府存量隐性、或有债务。  相似文献   

8.
PPP模式的工具性特征使其具备政府债务治理功能,但在其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结合文献研究、政策法规梳理和专家访谈,对PPP模式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边界、认定标准进行明确界定,从项目合规性、融资机制、回报机制、运营机制、地方政府行为动机以及融资平台转型等多维视角分析PPP模式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独特形成机理,建议针对PPP模式加强规范化管理、巩固债务治理功能、促进提质增效、强化绩效管理、优化风险共担机制、完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制度等隐性债务规避机制。  相似文献   

9.
方磊  宋星辰 《价值工程》2019,38(24):54-56
自党的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三大攻坚战逐步推进,金融风险防范一直都是攻坚任务的重点任务之一。现阶段,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风险凸显,本文以河南省地方政府整体债务与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河南省近年来的总体债务水平和河南省各地市的债务水平,通过研究分析得出近年来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风险逐渐加剧的结果,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从多角度提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作为切入点,首先以中部地区的Z县为例,对县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分析了县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提出了防范和控制县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造成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使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暴露时间和规模的极大不确定性,使其监管和治理的难度较显性债务难度更大。基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理论研究及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演进过程,明确界定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内涵,系统分析基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形成原因,总结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举债方式违法违规性、表现形式隐蔽性、表外负债性、债务规模不确定性等特征,以期为我国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统计及风险管控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骅  倪旻澍 《财会通讯》2022,(3):117-122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量积聚将严重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目前我国隐性债务存在的主要形式包括未剥离政府融资功能的融资平台、不规范的政府投资基金以及伪PPP项目等.这其中由违法违规操作变相举债而异化成的伪PPP项目,已成为近年来隐性债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本文以伪PPP项目为例,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审计的具体流程以图谱形式呈现,强调审计监督在防控隐性债务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回答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审什么以及怎么审的难点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后,地方政府唯一合法举债途径就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实施限额管控,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因此举借隐性债务成为解决地方政府公益性项目建设资金重要渠道。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管控措施,但难以抑制隐性债务的快速增长,风险累积已不容忽视。本文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政策演进为背景,浅析政府相关部门及融资平台公司隐性债务成因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性提出了化解隐性债务的出路和具体举措,并对融资平台公司自身经营性债务的化解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2018年我国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等文件,对化解和防范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提出了相应地要求。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从信息披露和全预口径预算监督的视角出发,认真分析造成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原因,通过构建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如何通过信息披露和全口径预算手段,实现对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防范,并给予博弈模型提出相应地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PPP模式的本质在于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进行合作,达到利益分配共享、风险分担、权力均衡.受我国相关法律条款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PPP模式被异化,形成地方隐性债务,在实际经营中被大量应用,形成了地方的隐性负债规模、偿债风险和管理风险.由于地方发债体制规定不清晰,政治激励与官员偏好,地方政府承担风险过多等原因,使地方隐性债务风...  相似文献   

18.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的行为义务。从经济学角度看,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源于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和公共主体的双重身份。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由于市场和资源有限,地方政府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争取更大公共项目投资、获得更多资源的冲动,发行债券和借款是取得资金的重要来源,由此形成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作为一个公共主体,地方政府也被视为公共风险的承担者,负有化解公共风险,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政府应承担的支出责任与义务,不仅包括法定的,也包括法律没有规定但社会公众认定的支出责任和义务,该项职责将最终导致财政资源的流出,由此形成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债务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不仅国内、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拖欠款项等应付未付的显性债务不断增加,而且地方政府担保的各类借款、可能承担的债务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隐性债务也日益突现。因此,审计机关应在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成因的同时,查明负债结构及存在的风险隐患等,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