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中国经济信息》2009,(8):30-33
G20金融峰会召开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高调地向美元地位发起挑战,呼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一石激起干层浪,响应者众多,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当日亦表示,俄罗斯赞成设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设想。G20峰会落幕后,梅德韦杰夫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表演讲,谈到国际储备货币问题时,梅德韦杰夫表示赞成设立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并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是一个现成、可利用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伦敦G20金融峰会前夕撰文,呼吁加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并建议拓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用途,创立可取代美元霸权地位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与此同时,关于美元资产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与风险评估,众说纷纭,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尽管总体上美元资产牢固的国际储备地位将是长期趋势,但美元资产仍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同时中国以美元资产为核心的国际储备也承受着严峻考验,金融领域面临着各种风险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2日,在伦敦召开的二十国领导人峰会(G20)上,有几个讨论的焦点,一个是如何建立对国际金融的监管体制。还有一个是如何看待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在会议召开之前,中国一些官员在网站上发表的关于超主权储备货币方面的建议,异乎寻常地受到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金融大国的瞩目。  相似文献   

4.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会议前夕连发三文“备课”G20,其中将IMF特别提款权(SDR)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倡议,激起千层浪。与之相呼应,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等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直接用两国货币进行部分贸易结算或跨国投资,撇开了以美元为中介或平衡点的贸易模式。  相似文献   

5.
历史总是“在经验之中,就谁是本质面谁是非本质面而言,在这对对立面之间有着一种跷跷板式的来回运动”。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动荡的以主权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后,超主权储备货币重新跃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蒙受重大损失,也使世界各国进一步认清了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合理性。在2009年4月G20国集团伦敦会议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创建新的超主权储备货币的言论,以及在会议期间,要求改用一篮子货币或是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等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取代美元的呼声不绝于耳,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已由理论层面扩展到现实政策层面,本文尝试讨论国际货币改革的不同选择及改革过程当中人民币所担当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刘建 《中国经贸》2010,(20):135-136
超主权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以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自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对主权货币的质疑声不断,货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中。本文主权货币信用危机的起因、危害和解决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下对建立超主权货币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青 《特区经济》2009,(8):58-59
在第二次全球金融峰会召开之际,周小川行长发表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提出对特别提款权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金融危机形势下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突显,提出了建立超主权货币的背景、意义、问题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世界经济寻求由失衡转向平衡的节点上,“再平衡”成为不久前召开的G20匹兹堡峰会中的热门词汇。虽然会前美国提出的“可持续和均衡增长框架”动议只是被会议以“有力、持续和平衡的增长”的形式通过,但无论如何,G20匹兹堡峰会的一个标志性意义,或许就在于它开启了全球经济秩序调整和重建的序幕,敦促各国共同联手来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10.
如今,中国等新兴国家开始对美国经济的源泉——美元基础货币体制提出了异议。新兴国家认为,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之所以在世界蔓延,原因在于“美元是基础货币”。在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上,引入注目的是新的基础货币构想。现在,战后的货币体制开始出现了变化的征兆。阐明主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国集团峰会召开前发表一篇文章,引起了议论。文章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元基础货币体制,提议“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他建议,应当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培育为基础货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