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九说,网络作家就是一片疯长的野地,这块地等待着被审视、被评价。读者就像是手拿剪刀的园丁,按照自己的审美和口味,去修剪这片野地。经过修剪的野地,长成了读者心中的摸样,但悲哀的是,野地舔舐着伤口,变成了自己本不想变成的摸样。浊世修仙'采访约在10点?'10点半吧,我怕起不来。'嗯哼,不出意料,网红的傲娇。  相似文献   

2.
邻家叙事     
正生活中有些决定和抉择看似是自己的事儿,却在不经意中影响了我们身边许多人。我在朋友圈喝大了的一次,冒出过一句犯晕的话,我自己不以为然,却被这帮哥们儿给记个扎实,"命运其实就是你身边的人",这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之语,我还怀疑那不是我的原创,或许在哪儿读到听到就充作酒话,不得而知,也懒得考证,总之兄弟们觉得这话在理儿,我也就配合着受用的样子。但独自想想这话可能也是其来有自,  相似文献   

3.
上一篇,我们谈了企业的销售问题.这一篇,我们来谈谈修行. 有弟子问我,修行是什么呢?我说,就是修自己内心最圆满的东西,我们叫它心性.心性是怎么修起来的呢?一句话:向"正"修行. 为什么强调修"正"?因为这个世间,凡是成功的事物都是跟正向的规律之运行相吻合的,我们要想达成理想境界,就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言语,甚至眼神,一切都必须要去修正.你不修正,就会发现事情做起来非常难;而当你发心修正,则会感到左右逢源,事事顺遂.  相似文献   

4.
梅生 《中国西部》2004,(1):52-57
探访黄河成了已久的心愿,断断续续地走过山东,走过河南,这里的黄河丝毫不见其声色,千百年来人们用堤坝拢顺了一条黄水,它只默默地流淌着,浑厚而舒缓,偶尔发起脾气来也只是吼一两声,冲破一两处堤坝,渲泄一番,复又平静,依旧东流.犹如两岸憨厚的父老乡亲,发最大的脾气也只是摔破一只粗瓷饭碗,过后照旧是默默耕耘.黄河,在我以往的印象中,就是我那可敬而平凡的长辈,敬重有加.若让我描述它,却平凡得没有一处让人可以称道的地方.这一次为了我对山西民居的拍摄,沿晋中平原一路南下,待到临汾欲作收尾时,却刹不住脚,穿越崇山峻岭,奔赴吉县,一头扎到晋陕边界的黄河边上.  相似文献   

5.
金菊  张军 《当代陕西》2007,(1):4-35
是农民而又要超出农民 记者:你住在农村,可我们看你还保持着城里人的生活习惯. 戈卫:我扎根农村,并不是想自己变成普通农民.如果我30多年被农村同化了,那就错了.那我呆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6.
定制,是一种生活品位; 定制,是一种生活态度; 定制,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心情…… 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太多的"被定制",缺少了太多的"真自我".许许多多的"我想要…"被木刻板钉在记忆的墙上,却怎么也看不清上面写了些什么.你是否也对这种现实充满了无奈?你是否想要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生活? 随心所欲地上传你喜欢的照片,肆无忌惮地让你的家充满自我,你就是主宰,你就是支配者!回到家中,来一罐冰镇啤酒,来一碗水果沙拉,简简单单的一次上传,让你的"定制"生活从这里开始!澳柯玛"冰箱狂想曲",定制你自己的冰箱!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以"看不见的手"在指引着自己到哪里消费?到哪里选择?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而这满足的程度影响了消费者一次又一次的消费,这样就形成了消费者的回头率.有需求就有供给,消费者的行为决定了什么商品应聚集在什么地方销售,正如卖蔬菜的在菜市场里卖一样.  相似文献   

8.
这虽然是一起并不复杂的事件,但却能让人感到异常的悲哀。一位高级工程师为了维护工厂的利益被人打成骨折,之后,他既不能报案,又不能报工伤,还不得不带病上班。因为,在下岗的巨大压力面前,他惟一能够选择的就是承受屈辱。请看——  相似文献   

9.
寂寞     
夏爱华 《宁波通讯》2014,(19):83-83
<正>什么是寂寞?是在茫茫沙漠里环目四顾却了然一身吗?是在繁华都市中人来人往却不知自己身处何方吗?是彼此无言相对而坐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寂寞是时光给予的一道小菜,味道不佳,却一直在唇齿间缭绕。而我因为回忆才寂寞,这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我是因为寂寞才回忆呢?这是个完美的逻辑圈,好似鸡生蛋蛋孵鸡一般。寂寞是味道。我会因为一种似曾相识的味道而愣怔半天。是的!我会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夏日里阳光暴晒  相似文献   

10.
刘宁霞 《魅力中国》2013,(16):141-141
在教学中我经常反思:这节课给学生讲什么?这节课要给学生带来什么?用什么的方式、手段、途径才能够迭到我想要的、学生想要的教育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哪些遗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不断的反思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就是给学生构建学习平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你最宝贵的,你会怎样回答?是否想到一些物件?一些你买过或者想买的东西?还有一些人?”当你穿梭在图书馆或者书店之中,偶然取下这本奇怪的书,你一定会被这样的书名,这样的问题所打动、所震惊。“我最宝贵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你思考过吗?哪个时代可以回避心灵呢?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匆匆忙忙地活着,不断追逐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当我们被各种欲望驱使着,感到十分疲惫,变得患得患失时,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和勇气问一问自己:什么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这是一本图文并茂,但不流于肤浅和随意的书,书中的文字和图片一样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2.
Lisa 《走向世界》2012,(2):62-63
澳柯玛冰箱自由定制服务火爆上线,丰富活动等你参与定制,是一种生活品位;定制,是一种生活态度;定制,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心情……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太多的"被定制",缺少了太多的"真自我"。许许多多的"我想要…"被木刻板钉在记忆的墙上,却怎么也看不清上面写了些什么。你是否也对这种现实充满了无奈?你是否想要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黄河武馆坐落在黄河之滨——郑州市黄内,这里环境幽雅,是得天独厚的练功习武场品牌是什么?品牌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科学探索而锻造成的一种品质,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象征着、代表着质量和信誉。那么教育品牌是如何创建、如何形成的呢?本刊记者对登封市实验高中做了个案研究与考察。名牌学校,产生的主要因素一定得有以下几个:一是要有专业基础好、事业心强、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坚持躬身实践的优秀校长;二是有大批献身教育的教师;三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也就是能显示学校自己的个性。这些特色与个性主要体现在学校特有的教育传统、教育环境和教育优势,并且在创建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黄河之恋     
柏雨果 《西部人》2003,(2):30-31
雨果是一位智慧的人,他有一双善良而又刚毅的眼睛,忧伤着这个世界,却又热情礼赞着生命的伟大。人怎样才能为万物之灵?人存在的意义和力量在何处?他的作品反复在揭示着这一主题。这一主题虽然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都在为此寻找答案,而雨果有雨果的法门。这就是他震动我们的根本原因。而他在揭示这一主题时,并不刻意,不造作,不小器,作品无硬结,雍雍大度,充满了东方的情调和一个经过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中年人的宽厚与温情,这便又使我们感到了一种亲切。——贾平凹《读雨果的摄影作品》黄河之恋@柏雨果  相似文献   

15.
[一]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迟迟不敢动笔。 我该怎样理解他呢?李思强,一个面貌憨厚,但却充满灵气的诗人:一个衣着朴素,但却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一个柔情似水,但却伟岸高大的父亲:一个反叛命运,但却至孝至顺的儿子:一个外表冰冷,但却热恋生命热恋爱人的情种:一介布衣,但却时刻关注着全人类命运的平头百姓。 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一本灵与肉凝结出来的厚重诗集,这就是李思强奉献给这个世界的财富,一个属于物质,另一个属于精神。我感到诧异,因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什么?复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问百个人会有百种答案,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据说这是在中学生中很流行的一句活.还有一条著名的幸福论是范伟说的: "我饿了,你有一个肉包子,你就比我幸福;我冷了,你有一个厚棉袄,你就比我幸福;我上茅房,只有一个坑,你蹲了,你就比我幸福."有人觉得可笑,他反诘--没上过茅房吗?  相似文献   

17.
按说底层民众向政府要住房补贴.就是可以“狮子大开口”;而政府部门给自己搞福利房,就是得“一分钱也要掰扯清楚”。而现在.建议给农民动辄搞定“限价房”的政府部门反倒被充分“包容”.这才是最大的笑话与最无助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烦人的英语   一直不喜欢别人问我大学里学的什么专业.在被问得不耐烦的时候,我会搪塞说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而竟然,有不少人并不知道汉语言文学就是中文--当他们明白了汉语言文学和中文是一码事的时候,我又会听到很奇怪的反问,“中文还用学嘛?“这令我深感惊讶和不安:汉语真的不用学吗?……  相似文献   

19.
三株,立志筑起中国民族工业的长城──三株在中国迅猛崛起的奥秘和揭示的规律本刊记者姜文品在采访中,我总感到有一种情结,有一种精神在时时激励着我,这就是"三株精神"。三株精神的精髓是什么?我深深地感到:振兴祖国、奉献社会,发展民族工业,是三株人共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鼎宕 《沪港经济》2001,(4):24-26
近来翻开报章,常常可见香港人在大声疾呼要重新找回“香港精神”,特别是一些有识之士更是苦口婆心,要港人虚心向内地学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很感觉良好的香港人会如此放下架子一“作践自己”呢? 开始时我也感到很纳闷,难道香港人的精神真的这么脆弱?当我了解了香港精神以后,我方才明白,这就是香港人的可贵之处,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不回避矛盾,输得起也站得直。 什么是香港精神?勤奋工作,灵活多变,不畏艰险,勇于创业和勇于承担风险”。这23个字的香港精神,曾经为香港人带来过许多辉煌,也曾经给香港人创造了无穷的财富。 现在香港人又在重新呼唤香港精神,这对我们上海人来说,是不是能有所启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