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部发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它完全突破了原资计划经济的最缚,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其中,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这样规定的:“上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给为合计核算的依据。”也就是说,当其法律形式与经济性质不一致时,应以其经济实质为依据。”它的运用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此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之一,其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对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相似文献   

2.
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增强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的真实可靠性。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不恰当的理解和运用,往往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一是以“形式”掩盖“实质”,仅仅按照“法律形式”和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来处理会计业务,或,因受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的限制,在实际运用时所抓住的“实质”往往并非实质而仍然只是“形式”。二是没有正确认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补充、修正作用的地位,超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使用范围,或受利益驱动歪曲使用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4.
5.
周虹 《广东财政》2002,(1):39-40
新会计制度在实体内容方面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新增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它们的法律形式,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9.
浅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1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首次正式提出“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这是继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十二项会计核算原则后新增加的,它对规范单位会计行为标准,从事会计工作管理具有指导意义。但事实上,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会计惯例,在以往的会计实务工作中,该原则是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交易或事项时经常不自觉地运用的原则,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就是一例。它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之一。笔者拟就这一原则发表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一、 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原则出台的历史背景1. …  相似文献   

10.
11.
"实质重于形式"是我国会计制度中的一项重要会计核算原则。这一原则对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企业会计制度》新提出的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已客观存在于财务会计的实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之中。明确其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体现,有利于把握原则的内涵,进一步运用该原则规范会计实务操作。  相似文献   

13.
14.
融资租赁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一种金融工具。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已有了较大的发展。财政部发布的《租赁具体会计准则》,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国际惯例规范了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正确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处理融资租赁的会计业务,必须依靠会计人员敏税的职业判断。  相似文献   

15.
16.
“实质重于形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会计原则,这一会计原则早已被世界各国一致公认并被广泛采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已将这一原则作为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7.
《会计师》2017,(1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指的是某些交易或事项的实质相对于法律表现形式更加重要。实质主要涉及了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形式主要涉及了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2000年末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11条会计核算基本原则第2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是我国首次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基本原则的形式表达出来。该原则颁布以来.的确对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但在现实运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本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注重经济交易的实质和现实、关注或有事项、资产负债日后事项调整、应收未收利息年限确认、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谨慎性原则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核算中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是指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比具体表现形式更重要,要求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一原则借鉴于银行贷款质量的风险控制可以使银行管理者从实质经济后果的角度去考察贷款企业的具体经济行为,补充因制度建设不完善而形成的规章漏洞和信息渠道不畅通而形成的管理盲区,提前预警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