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能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具有充分的竞争活力,从而在市场经济中继续保持主导力量的地位和作用,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命运,以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其主体地位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才能确立:一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已经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疑难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部分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突出;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等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组织,要确立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农业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的现实途径是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强化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实践与思考中共青州市委研究室市场农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农业的主体是由农户、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联合体以及各种社会服务组织等构成。其中,农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农户仍然是农村经济中最基础性的生产单...  相似文献   

5.
从古到今,土地问题无小事。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曾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可见土地的重要性。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从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的,由此确立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完成的农业经营制度变革使农户成为最基本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坚持”和“完善”这一经营制度的实践路径中,逐渐形成了农业经营形式多元化格局。空间视野的分析再现了农户经营主体地位新的实现形式,时序视野的分析揭示了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长期性。深化认识并确立农户经营主体地位将为农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可供依循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农户分化条件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竹村 《发展》2008,(3):32-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确立和巩固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农户的生计不再主要维系于农业,不少劳动力长期离土离乡,有的务工,有的经商,已经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各地农村农户分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呈现出小农户、兼业户、专业大户等并存的复杂结构,逐步打破延续数千年的小农户主体结构及小规模、小生产的传统农业格局。当前,我们应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理论,积极应对农户分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尊重农民的意愿,支持农民的选择,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企业市场主体逐步确立,由于会计管理在单位内部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已成为企业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有利于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培育和完善中国并购市场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尊重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庆功  杜传忠 《山东经济》1996,(4):46-48,52
我国农户农业投入行为分析王庆功,杜传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衣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我国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户成为农业重要投资主体。农户农业投资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于弥补国家农业投入不足,提高农业资金运营效率,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纪人本地化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纪人作为农户的代理人活跃在市场上,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连接农户与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农户和农村经纪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委托代理关系,所以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必要的.文章以市场一声誉模型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农户应以隐性激励机制为主,并且为了保障隐性激励机制能发挥最大效用,应注重农村经纪人本地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与全国农民工一道是农村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加快等多种因素的产物。但是南疆维吾尔族农民从农村走到劳工市场有其从政府组织到自发外出就业、从被动到主动参与劳工市场的特征。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将探析促使维吾尔族农民走向劳工市场的各类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非对称信息下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对称信息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而目前垄断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加剧了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引发了农村信贷资金的外流,最终导致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因此,必须发展农户贷款担保组织和乡村银行,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更好地克服或减弱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题。  相似文献   

14.
农业银行发展农户小额信贷,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推进农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发展,需要准确定位小额信贷业务、完善小额信贷制度;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增强农户合作意识;组建信贷员队伍、完善激励机制;放开利率管制,发挥市场作用;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少颖 《改革与战略》2009,25(10):84-87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满足了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但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内在运作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框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农民工住房总体还处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的状态。应加快建立农民工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补贴制度、财税支持制度、金融服务制度、土地供应制度、规划保障制度相互补充的农民工住房政策体系,使进城农民工的住房条件尽快改善。  相似文献   

17.
赵国营 《乡镇经济》2008,24(10):9-12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首要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而在当前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与农村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必须引导和教育农民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使农民实现思想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市场与道德场融合是人类作为实践主体实现终极目标的意义,市场与道德场割裂、主体终极目标的迷失及主体人性的残缺导致现实主体缺位,市场与道德场之主体同构召唤真实主体回归。  相似文献   

19.
贾伟强  贾仁安 《乡镇经济》2005,(12):12-13,35
本文通过对萍乡市排上生猪养殖协会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农民协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发挥了协会统一经营的功能,为分散的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调动农户分散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户生产规模的不断壮大。本文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农民协会统分结合经营模式的成功在于借助于组织实现了农户对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的节约。  相似文献   

20.
The peasant land commune was the emblematic institutional feature of agrarian Russian society before the Revolution of 1917. Economic historians have long blamed the commune for restricting household behavior in ways that contributed to Russia's economic “backwardness” by the late 19th century. Drawing on new household-level data collected from archival sources in Moscow province,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first microeconomic analysis of local factor markets and household behavior with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the Russian peasant commune. The empir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peasant households did have substantial flexibility when it came to allocating their land and labor holdings. In response to mortality shocks or lags in the communal adjustment of land, households engaged in land rentals and off-farm labor market transactions to improve upon suboptimal factor endowments. Although these findings do not imply that the resulting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as fully efficient, they do illustrate how peasants made rational factor market transactions in a seemingly inhospitabl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