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制边际税率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税收制度的改革和日益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发展,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以后,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制不合理,档次过多,最高边际税率过高。本文就此分析研究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3500元,沿用至今。对于个人所得税有分类征收制、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以及源泉扣缴与个人申报相结合三种征收方式。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存在着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偏低、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存在"一刀切"等问题。税制改革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可以带来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在改革中需要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应该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进行指数化管理,对不同的收入群体设置不同的起征点,要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与起征点的设置结合起来,起征点的设置应该考虑到家庭因素,等,来完善个人所得税中起征点的设置。  相似文献   

3.
卢艳 《现代商业》2011,(30):240-241
本文依据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对个人所得税做出的税率和起征点的修改出发,探讨了全年一次性奖金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并指出按照新修改的税率,全年一次性奖金发放多然而税后收入少的现象,最后指出新个人所得税税率下全年一次性奖金发放临界点区间及其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个人所得税自2006年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适度地调整起征点,今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不仅被提上”两会”,而且现今呼之欲出。针对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问题,一些专家表示,早征比晚征好,起征点高比低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保障税的税率、起征点、计税限额等问题,并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税税率,尤其是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税税率应尽可能的低。对由此而引起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笔者认为可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来进行弥补,接着,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证了用个人所得税为社会保障计划筹措资金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最后,得出了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6.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从2005年至今,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经调整了三次,但个税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在税制选择、税率设计、费用扣除以及征收管理等方面综合改进。本文基于最优税收理论,探讨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7.
所得税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变革,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备,已成为世界各国税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税率是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的核心环节,对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等职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美国的联邦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和俄罗斯个人所得税的单一税率为例,对两种税率的具体设计进行分析,并从中获得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一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永怀 《商》2014,(14):91-92
个人所得税对不同地区劳动力供给具有不同的引致效应。本文在对比分析个人所得税对不同地区劳动力供给效应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个人所得税对不同地区劳动力供给调节的相关建议。即依据不同地区平均税率对劳动力供给的引致效应确定个税起征点、预先扣除个人总收入中的教育支出、完善征税机制。  相似文献   

9.
《商》2015,(49)
2011年9月1日我国新个税法实施,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并对个人所得税税率及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纳税标准进行了调整。笔者试图通过案例计算的形式对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算方法中存在的无效区间做了归纳,并对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问题进行了纳税筹划研究,为纳税人在新个税法下有效避免"多发少得"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所得税是对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税种,在聚集财政收入、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个人所得税关系到每一个自然人的切身利益.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现行个人所得税运行机制逐步显露出征收模式不科学,税率设计不合理,起征点不公平,征收管理不严密等一系列缺陷.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在组织收入、公平分配与调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础制度;建立科学的预扣预缴税款制;推行双向申报制度;拓宽税基,降低税率;重点稽查,加大处罚.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已经迈向经济大国,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贫富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统一的个税免征额,对于调节税收的作用效果不是特别好,在个人所得税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起征点",然而税率和级距的调整则更利于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由此看来,在"起征点"上做适量的调节是非常有效率的,只有这样,中下层的百姓才能享受到减税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石红红 《商场现代化》2010,(20):155-156
在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免征额问题受到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从区别起征点与免征额的概念入手,针对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存在的未考虑地区差异、未考虑家庭差异、工薪阶层个税负担沉重等缺陷,提出了适当调整税率、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设置能自动调节的公式化免征额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四川物价》2010,(8):31-32
正在制定中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令个人所得税调整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不久前,北京市政协即建议。应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广东省地税局也表示.2000元起征点对广东来说明显偏低,广东将向中央申请建立与地区物价水平、通胀系数相挂钩的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浮动机制,提高广东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相似文献   

14.
《国际商务财会》2013,(3):74-75
<正>提高个税起征点◆全国政协委员、星牌体育用品集团董事长甘连舫建议,把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至5000元,提高个税起征点主要是为中等收入群体考虑的,他们是消费的主力,如果他们没有钱,对扩大内需来说是个损失。◆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的3个提案,建议再次上调个税起征点。建议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本辖区财政实际情况最多上下浮动1000  相似文献   

15.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在国内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工薪层成了征收主体,普遍要求提高起征点;未考虑到纳税人所必需支付的有关费用与生计费用的增加;费用扣除未考虑通货膨胀;缺少整体调节;扣费标准未考虑收入差异。应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因地制宜地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规范扣费,合理确定个人所得税减免额与加强个人所得税申报,促使征管制度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影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人均GDP增长率、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均与个人所得税增长率有着较好的线性关系,运用滑动增长模型[1]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最终建立个人所得税弹性起征点模型,制定一个动态的个人所得税弹性起征点调整方案。并预测了2014年、2015年个税应分别调整在4400元和4800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为了有效地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2011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法,此次个人所得税的修改在起征点、纳税区间、税率级次等方面都做出了调整,我国工薪阶层是个人所得税负担的主要群体,为了减轻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本文以合法原则为前提,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避免在所得税的级距临界点附近出现高税负的现象,来探讨工资薪金、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晓东 《江苏商论》2004,(12):156-158
我国目前,个人贫富差距过大,已超过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是我国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差距应是改革的重点。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太低,不利于保护低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适用税率偏高,不利于扩大内需,所以适当减税,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最早于1799年在英国创立,目前已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人所得税种,并成为一些国家最主要的税收来源.我国于198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来,经历了1993年、1999年两次大修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体制日渐完善.200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进行了调整,使得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在现有的国家和社会发展情况下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周俊生 《商界》2011,(1):22-22
有报道称,个人所得税改革最早将在2011年择机推出,虽然没有提高起征点的打算,但选择了等同于降低税率的方案,减税力度将更为明显。而在减轻企业税负方面,取消营业税、进而降低增值税率等也将在未来5年内成为现实。一位地方税务局的官员说,“十二五”期间的减税幅度看来比金融危机期间的期模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