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沅起 《消费导刊》2012,(8):103-104
政府行政效率可以分为涉及政府本身的“内部效率”和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外部效率”。电子政务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服务模式,本文分别从行政投入和行政产出两个方面,分析电子政务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作用机理,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行政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电子政务和公共行政环境的概念,提出了二者的特点,从管理和服务职能、行政模式和组织形式、行政方法、行政决策以及行政人员等方面分析了电子政务对公共环境中公众事务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是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它一产生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大多都致力于电子政务的法制化、本土化等问题。我们这里把它定义为政府行政改革的一种工具,从电子政务自身发展的好坏、电子政务的使用主体以及电子政务开展的环境三个条件出发,分析我国电子政务自身发展的不足,继而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指明方向,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但给政府带来了全新的治理模式,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行政文化理念,促进我国行政文化由传统的管制型、松散型、僵化型、集权型转向现代的服务型、效能型、学习型、民主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行政体制创新很重要的一环。针对目前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电子政务服务顶层设计方法,通过案例来说明以业务为驱动对电子政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以改变政府工作方式,实现政府服务的优化和重组。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是世界各国为了适应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实施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变传统行政模式、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辽宁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我国电子政务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发展模式、深化应用和突出成效的关键时期,省级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任务更加艰巨,意义也更加重大。一、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指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已经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了政府的行政管理当中,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行政管理创新工作更加陕捷和高效。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管理创新互动关系的形成是信息化和网络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这种互动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政府转变行政职能,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作用非常显著,值得在各级政府中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工商行政管理》2009,(17):76-76
当今行政管理已由传统的秩序行政、管理行政模式逐步转向以给付行政、服务行政为特点的现代行政模式。我国提出服务政府的理念,不仅顺应了这种趋势,同时也意味着各行政机关职能和方式的转变。而工商机关作为一个传统的行政机关,管理的事项涉及社会很多方面,其职能和方式转变不仅代表本系统的转型,也对政府部门的整体职能转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许多地方的工商行政机关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了很多监管执法方式,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地政府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纷纷把电子政务作为新时期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努力提高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和工作透明度,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建设.在电子政务实践中,不少地方电子政务取得了实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一些城市特别是一些中西部地区城市,容易忽略当地的条件和实际情况,缺乏思路和创新,一味仿效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在财力、资源、人才整合不到位时,使问题和困难凸现,严重影响了这些城市电子政务的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的整体绩效偏低,甚至造成损失和浪费.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各国电子政务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连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电子政务成为当代政府管理创新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这场信息技术引发的政府管理创新,推动了当代全球政府行政改革,工业社会的传统行政模式正逐步向信息时代新的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各国的实践充分显示,电子政务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政府管理工具的创新,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增加政府透明度,不断改变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使各级政府更好地面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公众,建立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最终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并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持续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为我们在新时期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嵇艳兰 《商》2014,(45):45-45
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特点是“管制”,即以行政权力为依托,单方面的下达强制性的命令来约束管制,具有很强烈的封闭性。现阶段的行政管理的转型或创新,主要是建立法治环境下的具有服务性色彩的行政管理方式,由强制性管制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人治型。法治视野下的行政管理方式应该趋于柔和,有弹性,并且压缩其权力使用空间,将电子政务的管理方式推上新的阶段,与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个性需要以及价值期待相适应,既要在法治也要善治。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国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如何通过电子政务等方式,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打造信息化时代下的法制政府、透明政府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而联系我们陕西政府价格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电子政务所形成的网络行政是一种新型的行政模式。网络行政伦理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公共行政领域,行政人员在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政策的发布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等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的伦理和道德准则,以及一整套以职业道德及价值取向为核心的网络行政规范。伦理制度的缺失,行政人员的角色转变及利益冲突,上下级的权威,行政责任的模糊等是阻碍当前我国网络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的主要因素。为此,可以从重塑网络行政的伦理基础,强化行政人员的伦理教育,打造网络行政伦理文化,构筑责任伦理体系等方面推进网络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要求,而中央部委的电子政务工作既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也会对这些要求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整体上对2013年中央部委的电子政务发展情况加以分析,总结特点,并以具体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介绍2013年中央部委电子政务发展的创新与亮点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符晓薇 《商业时代》2006,(17):42-43,47
在电子政务时代,促进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政治参与是电子政务发展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传统行政体制时代和电子政务时代政策制定过程中政治参与的不足与挑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积极推进门户网站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党的十六大部署,各级政府以及政府的职能部门都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使我们的政府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在政府推进电子政务方面,加强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其中一个关键性举措。本文简要地论述了门户网站建设对于政府推进电子政务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作用,政府建设门户网站的功能定位以及建设门户网站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讲究实效,从而提高门户网站在体现政府为民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政府的角色转变就是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最终实现有限政府的目标。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和角色转变提供了契机和动力支持,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催生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网络时代借助网络信息的传递,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实效作用,可以有效促进政府管理观念的更新,优化政府权力运行模式,促进政府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今年7月1日施行的《行政许可法》,将政府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它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里程碑。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部法律的若干条款还对推行电子政务在行政许可中的作用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无疑也给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与实施为工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众所周知,我国电子政务之所以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行政许可环节过多、手续烦琐、时限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