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报道中呈现的异国形象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通过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文本内容进行梳理,试图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红军形象,解释其如何通过文本构建出这种形象和他者视域下研究红军形象的意义。这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客观的认识红军形象,并进一步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性别理论分析了《纽约时报》对希拉里.克林顿的新闻报道,总结了其在新闻报道文本以及新闻图片文本中呈现的各种形象。通过分析,发现《纽约时报》对希拉里.克林顿的报道明显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字里行间透露着性别歧视,并且体现了对女性的符号贬抑。  相似文献   

3.
马凌诺斯基的著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为我们展现了巫术的力量,现代社会的人们在潜意识中依然相信巫术的存在。现代人和土著一样,都相信冥冥中的神秘力量。  相似文献   

4.
李传军  谢娟霞 《商》2014,(31):117-117
本文通过总结现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卡通形象设计在市场宣传中的角色及优势正解决这一问题,来说明卡通形象设计的市场优势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写给父亲们的书——试谈《骨》中的父亲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对伍慧明小说《骨》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分析,说明小说对于华裔美国父亲形象的重塑。伍慧明通过对一家三代以纸为纽带的男性形象的塑造,写出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对文化的认同情况,也表达了对他们的爱和由衷的福佩。  相似文献   

6.
胡学杏 《商》2014,(28):140-140
一部文学经典不仅蕴含着作家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浸润着其浓厚的文学修养,在时间的长河里经受着各种洗涤从而得到了沉淀的光辉。在不同的读者的理解里、不同地域的解读中、不同文化的领悟上,我们感受到了经典文学的魅力与力量。一个是原汁原味的欧式风情叙述,一个便是古色古香的民国韵味。本文试图从陈述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外同名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生存主义女性主义观点对西方的女性主义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以其哲学理性反思并批判了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否认永恒的“女性气质”,认为女性的“内在性”有其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女性的真正解放首先是要认清女性气质的虚假本质,去除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内在性”,改变女性的“他者”地位,使自身成为在男女两性平等、自身独立基础上的女性。  相似文献   

8.
张浩 《中国报业》2012,(18):112-113
随着现代报业的飞速发展,如何改变党报的在群众中的严肃刻板印象,视觉革新是一条制胜法宝,它使报纸更直观地体现了媒体的个性,还提升了读者的满意度,最终带动了报纸的品牌和口碑。  相似文献   

9.
白月 《消费导刊》2013,(9):153-153
樋口一叶文学代表了日本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的过渡,她的作品记录了那个东西文化相互碰撞、日本社会新旧交替的明治时代,深刻揭示了日本下层民众尤其是女性的苦闷与彷徨,在引导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具有社会意义。《十三夜》正是这样一部关注女性悲惨命运、述说女性苦闷彷徨、围绕“女性离婚”这一主题展开的作品,也是作家“奇迹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文试通过对一叶晚期代表作《十三夜》的女性形象分析来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