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政 《商场现代化》2006,(6):123-124
绪论1898年,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运用这一原则指导各种翻译实践并进行不同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信”主要是指准确、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达”则是在语言形式上要做到自然流畅、通俗易懂;“雅”则体现了一种艺术风格与神韵的追求。三者之中,“信”和“达”是基础,“信”得贴切、“达”得恰当,便会产生“雅”的风格、“雅”的神韵。“信”、“达”、“雅”既然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受到翻译界的推崇,它是否适用于所有文体的翻译呢?我们…  相似文献   

2.
刘政 《商场现代化》2006,(2X):123-124
绪论 1898年.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运用这一原则指导各种翻译实践并进行不同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雅信CAT”是由北京雅信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新一代专业翻译平台。所谓CAT即计算机辅助翻译(CAT-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通过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形成的工作模式。“雅信CAT”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实用,它具有自动记忆、智能分析和人机交互等功能,比较适合专业的翻译人员,特别是科技工作者的正式翻译工作。自动记忆“雅信CAT”系统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记忆技术,使用中能自动记忆用户的翻译结果。每当用户确定一个句子的意思之后,系统就会自动将其收入到记忆库中。实际应用中,用户可通过“雅信CAT”窗口界面中的“译例”模块将用户翻译的句子进行收录,之后再遇到此句或是遇到与此句结构类似的,系统就会通过其搜索引擎,快速查找记忆库,自动给出一个给出翻译建议和参考译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一种人类行为,就必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翻译的目的性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重点讨论的一个问题。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奠基人汉斯·威密尔的观点,翻译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这种目的性使译文和原文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翻译的“目的论”摧毁了传统翻译理论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如“原文是翻译活动的中心”,“译者是原作者的仆人”,等等,使翻译从原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给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革命。因为品牌名称的翻译往往会对一种商品在译入语市场中的表现产生…  相似文献   

5.
胡嘉  刘光辉 《商界名家》2003,(10):50-52
李忠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华鞋王”。他20多岁时便在全国拥有了80家连锁店,总资产达30多亿元。其一手打造的“百信鞋业”全国闻名,无人不晓。  相似文献   

6.
商标作为产品的无形资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在商标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经常出现把“直接销售”、“直销”及其二者翻译完全等同的现象。二者及其翻译虽有共同点,但并不是绝然相等的。结合教学实践,对此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汉字“区”字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字,比如说“香港特区”、“深圳特区”、“风景区”、“玄武区”,“开发区”等等。从“区”在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来看,它是一个语义比较模糊的词汇。但是,英语中与“区”相对应的几个单词在语义上却有着相当明确的界定,而译者如果不能对它们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就难免会造成翻译失误。在当前公示语翻译的种种错误中,“风景区”的译文竟然存在着多个不同的说法,从而造成了混乱。本文从“风景区”英译不统一这一现象出发,对与“区”相对应的英语单词area,region,dis-trict和zone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汉语中包含“区”的词语在英译时所应遵循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9.
翻译作为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不少学者曾尝试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最大的西方翻译理论当属奈达的“功能对等论”,该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全新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形成“言必称奈达”之局面,但是“功能对等论”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万能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学者开始辩证地看待“功能对等论”,并对该理论有着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燕 《中国市场》2002,(6):42-43
从一家几乎撑不下去的小餐馆发展到一个声名在外的“阿凡提家乡音乐餐厅”再到阿凡提集成传媒集团,秉信“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的范军俨然是指使阿凡提掘金的巴依财主  相似文献   

11.
潘洋 《商》2013,(9Z):297-298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主要策略,对这两种策略的选择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探究中国“龙”翻译成“dragón”是否合适出发,主要从汉语俗语的西译入手来浅析这两种策略在汉西翻译中的运用,以期对翻译工作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世事洞明皆学问。翻译更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翻译之事只有更好,没有人敢言最好。翻译总体来说是份卖力不讨好的差事,译得好是原作者的功劳,译得不好挨批的总是译者。有些译界名家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现象,结果贻笑大方。翻译是逼人谦虚的职业。尽管难,仍需有人来做。做翻译的人做到行家里手的却凤毛麟角。译文神形兼备,优美流畅可供人欣赏的是艺术品,这等翻译功夫可不是能学得来的。我们只讲译者能用责任心可以做到的一点:正确。虽然这已不是易事,可这是翻译的下线。一、人名的翻译人名的音译似乎是翻译里最容易的事。音译时只要遵循译文读音与原文的发音一致就行。Lily音译成“莉莉”就行,译成“丽丽”也不错。可就是音译人名也出现了不少错误。如Uncle Sam译成“山姆大叔”就不妥。没翘舌音的Sam在译成了“山姆”后出现不应有的翘舌音,译成“萨姆”才对。Steven译成“史蒂文”也犯了类似的错误。Edward译成“爱德华”,Holms译成“福尔摩斯”都带有译者的地方口音,不符合规范。而Eisenhower译成“艾森豪(尔)”比通行的“艾森豪威尔”更恰当。现行的译法存在译字母而不是译音的现象。至于Lucy译成“露茜”则是一个将错就错的典...  相似文献   

13.
刘立莉  曹炜 《商场现代化》2006,(5S):192-192
商标作为产品的无形资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计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在商标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沈行望  沈行华 《中国市场》2009,(14):104-106
意境的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涉及两种文化的沟通。对意境的翻译,在做到"信"和"达"的前提下,又要突出"雅",这就要求译者能从两种不同的文化内容着眼,根据不同的审美心理及思维方式等来着手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5.
万北京 《商业科技》2009,(27):43-44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文应“忠实”或“等值”于原文,但商标翻译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译名往往是“不忠”的。传统译论无法很好地解释这种翻译现象。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商标译名的成功严重依赖于译语地消费者的认可,成功的译名就必须顺应不同文化的读者、社会经济方式、民族文化、政治制度、历史渊源等文本以外的因素。这些均是产生商标翻译“不忠”的主要原因,因此商标翻译中的这种“不忠”有别于误译、错译,有其实际的语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A银行立足于线上供应链金融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充分结合分析了中小企业和下游产业融资困难、融资贵等显著的问题,以简化融资程序,提高融资放贷速度为方向,推出了“工银e信”产品。中小微企业融资已经成为了老大难问题,“工银e信”产品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成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浸入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地重要方式。基于此,本文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及优势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当前“工银e信”融资模式存在的优势,明确了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工银e信”融资模式的必要性。根据“工银e信”产品的经营现状,对“工银e信”融资模式的贡献及价值进行了阐述分析,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工银e信”融资模式的需求基础。最后提出了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工银e信”融资模式完善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梦君 《商》2013,(14):363-363
在我国翻译界,影响最大的翻译标准当属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信"即译文忠实原文意思,"达"指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意思通顺明白,"雅"指译文要选词得体,追求原文意境,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文章旨在简述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三信”即信仰、信念、信心。大学生“三信”教育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贯彻“大思政课”育人理念、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当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三信”教育中去。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应当分别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讲清楚我国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以帮助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三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遵循问题式、链接式、实践式等原则,提升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品牌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语境”是品牌翻译成功的基础这一观点,并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他,19岁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用短短5年时间在全国树立起百信鞋业连锁的品牌;他,事业高峰之时在全国发展了100多家连锁百信鞋城,坐拥30多亿,被业界誉为“中国鞋王”。然而,在他的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他庞大“产业帝国”的崩溃也开始了,2003年5月25日上午,原“百信鞋业”的创始人李忠文因涉嫌诈骗在长沙被拘捕,彻底宣告“百信鞋业”走入没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