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对西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区农村居民点具有布局零散,集聚度低、规模等级不明显、聚落密度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这种分布受坡度、海拔、交通、经济、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低坡度、低海拔的区位取向、交通区位取向、经济区位取向,以及耕地分布的空间趋同性特点。最后提出山区农村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化布局原则,同时针对保家镇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因受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而深刻转型,探索特殊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及其优化策略,有利于推进特殊区域的国土空间治理与缓解用地矛盾,并为特殊地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借鉴。文章以山地都市边缘区的重庆渝北区石船镇为例,采用地类转移矩阵、ArcGIS空间统计、理想点逼近(TOPSIS)、核密度法和多因素叠加分析等方法集成分析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1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单项动态度为55.72%,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旺盛,以耕地占用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亟待通过居民点空间治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缓解用地矛盾。②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总体分布零乱,但其内部空间布局在某种程度上仍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整体呈现出以河水村为中心,密度由内到外依次降低的规律。③研究区居民点布局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多重因素影响,亟待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出数量多、分布零散、利用粗放等问题,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了束缚。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背景下,亟需对其空间布局优化进行研究,以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科学管理。在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构建优化布局的四级等级体系,从微观上设计优化布局的三种模式:城乡融合型、中心村重构型和产业优先型。并在Mapgis软件支撑下,选择典型区域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微观空间布局调整。  相似文献   

4.
以作为典型南方稻作梯田的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了梯田区居民点、河流、道路、林地、耕地等信息,获得了梯田区居民点分布格局,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地形数据,分析了坡度、坡向、河流、耕地分布、城镇位置和交通条件等对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坡度、河流、距耕地距离、距城镇距离、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居民点的分布影响显著,居民点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平缓地区,沿河流、道路分布明显,且距城镇距离越近,居民点分布越多越集中。  相似文献   

5.
刘晓清  毕如田  高艳 《经济地理》2011,31(5):822-826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山丘陵区的襄垣县为研究对象,结合DEM、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从海拔、坡度、交通、水源等方面对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逐级打分,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等级划分为优等区域、中等区域和差等区域,根据研究区人口、经济、地质灾害等情况,将研究区的居民点划分为异地搬迁型、保留发展型和优先发展型,确定了31个村作为研究区的中心村。  相似文献   

6.
王晖 《经济师》2005,(8):30-31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是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的。文章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构造了这一指数的标准差,并据此对河南与上海及全国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河南省城镇居民各类消费价格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表现不稳定、不均衡的结论,并提出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变化是城镇居民家庭乘用车生产规模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上升期最长、年均增速最高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其中,家庭乘用车的快速发展是最重要的内需基础。目前,城镇居民家庭乘用车已进入增速下降的成熟期,预计在2016年左右达到乘用车产量规模极大值。应鼓励更新需求、开拓新市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以刺激现阶段国内乘用车需求,发挥汽车工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建民  丁疆辉 《经济地理》2011,31(10):1604-1609
基于2000-2009年全国各省份城镇居民收入数据,依据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两种方法测度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程度,结果显示2000-2006年差距略微上升,但2006-2009年逐年下降,发现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没有必然的一致性,即经济的增长并不必然以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代价,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也并不必然牺牲经济的发展速度。通过基尼系数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解为收入结构差距,揭示了工资性收入是总差距的决定因素,但其对总差距的贡献度在不断降低;转移性收入对总差距的贡献程度也在降低,二者对缩小总差距有积极作用。通过泰尔指数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解为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差距,发现区域间差距是构成总差距主体,但是从时间序列看,区域内对总差距的影响程度逐步扩大,东部地区内部省际城镇居民收入的差异对区域内差距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应用标准差椭圆和邻近距离指数分析模型,对张掖绿洲3个典型灌区的居民点、渠系和水浇地的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渠系、聚落和水浇地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均以该要素的重心为中心,存在着高度的空间耦合性,其中渠系是关键的和基础性因素。在沿山独立灌区(新坝灌区):渠系—水浇地空间分布模式基本重合,空间分布走向一致,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在西北方向边缘部分略微收缩,说明渠系与水浇地空间耦合性更强。在绿洲边缘灌区(平川灌区):居民点—渠系—水浇地空间分布模式基本重合。在典型的绿洲核心灌区(盈科灌区):渠系、水浇地空间分布模式基本重合,而与居民点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水土资源与聚落的空间耦合性较差。从三类灌区总体特征来考察,可以发现,从沿山独立灌区(新坝灌区)到绿洲边缘区灌区(平川灌区)再到绿洲中腹灌区,水浇地、道路和渠系斑块所占比例在逐步提高,说明水、土地开发强度在增大,廊道作用越来越明显;居民点与水浇地、渠系(道路)之间的最邻近距离在缩短,说明居民点与水土资源之间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0.
陈非 《经济师》2002,(8):240-241
文章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 ,对河南省城镇居民主要食物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不仅可以了解全省城镇居民主要食物消费结构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 ,而且为及时合理调整食物生产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本文以2007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新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据此总结新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出扩大新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与重工业增加值的模型,并通过多重检验,验证了两者间存在的线性关系。通过对山西省特有的经济背景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发现了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山西省特殊的重工业结构。借用预防性储蓄理论的观点,可以得出:在这种重工业结构下,地区经济不稳定、波动大,山西省城镇居民无法预知自己的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增加预防性储蓄,导致了山西省城镇居民的高储蓄。  相似文献   

13.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经济地理》2013,33(1):160-166,186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平谷区1993-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布局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①1993-2008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大幅度增加;②坡度、高程及地形位对平谷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有着重要影响.③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低地形位区间,草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地形位区间,林地、未利用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高地形位区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4.
福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形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虽然整体上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恩格尔系数下降呈现非线性的变化特征。利用分形分析模型在非线性问题预测研究中的优势,建立恩格尔系数分形分析预测模型,对福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趋势进行研究,提出发展经济,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优选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构建客观评价模型对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进行定量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9个社区居民点的调研数据,采用序关系分析法,以居民点人口结构、居民点景观风貌与传统文化、居民点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居民点位于遗产地的位置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二级指标为评价准则,构建该遗产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劣评价模型。研究表明,该遗产地9个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中,4个为疏解型,3个为搬迁型,2个为控制型,没有发展型。研究结果可为该遗产地社区居民点科学遴选发展模式提供定量评价依据,也可为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的遴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壮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工业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作为福建支柱产业的电于、石油化工、机械、建材等产业部门,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都渐趋完善。工业规模经济效果是指影响工业生产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集中而形成规模及其彼此相互作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工业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必然过程和产物。工业向一个区域或城市集中布局,通过扩大工业自身的生产规模,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减少费用支出,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形成工业规模经济效益。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现代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系统性规划的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为了实现农用土地的规模利用,提高农用地的集约度,就需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驱动机制的研究。首先从理论上论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个驱动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随后以河南省典型平原地区开封市为例,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特征,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管控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贾锦瑞 《经济师》2013,(4):34-36
文章从影响城市人才流失的宏观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选取了经济规模指数、收入水平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环境竞争力指数和投资竞争力指数等宏观因素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其中经济规模指数与收入水平指数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最显著,因此在兼顾其他因素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人们收入水平是解决当前城市人才流失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影响因素是指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和制度政策环境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一方面受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直接限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及文化传统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大小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一、自然环境宜居的自然位置与条件是农户选择居住地的前提。比如关系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生物、矿产、土地资源等的丰富度及其比重,都将阻碍或指引农村居住区位的选择。农村居民点自古就是在不断的使用与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高程与坡度等与地质安全相关的自然条件对农户居住选址更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笔者基于政府职能转变视角,考察了公共支出转型中的规模与结构变化,并对其经济发展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公共支出已经由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2)公共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率和社会不公平指数正相关;(3)经济建设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与社会不公平指数正相关;(4)公共服务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与社会不公平指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