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与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的远征"。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的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也是他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相似文献   

2.
王蓓 《魅力中国》2011,(20):264-264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向着全球化靠拢,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其本质上表示的是真正的个人自由。面对现代的发展趋势,文学有了由“诗”升华为“思”的机会和条件,为真正的实现文学自身的精神物质超越提供了可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黎慧强 《魅力中国》2009,(14):98-98
三毛这位风靡华人世界的著名女作家,在中国各地涌现“三毛热”的文学现象。本文在论述三毛文学及其引发的文学现象后,重点讨论了文学批评的现象,借由“三毛热”文学现象的研究,重点探讨作家、评论者和读者之间应该建立的正确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4.
金艳华 《魅力中国》2013,(25):166-166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标志。郁迭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文学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的散文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住。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奉诸了“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吏上又一次助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大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对文学有着化不开的情结,为什么他们却不喜欢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语文学科?不是他们不喜欢文学,而是他们不喜欢当今的文学教育。换言之,是我们的文学教育缺失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缺失一种对文学的价值的叩问。所谓“文学教育”,其实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行为,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指向的是作家在体验中见出的深义、诗意和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为了传达这一个"道"字,老师们摇唇鼓舌,孜孜以求,执着戒尺,表情严肃,所期望的目标不过是"代圣贤以立言"。之所以想到这些,倒非空穴来风。在最近出版的木心《文学回忆录》中,我们见到了另外一种教育风格,那就是一种平等的眼光,与学生平等沟通,与"道"平等对话,简言之,可谓为"平视的眼光"。此书是陈丹青等一众文艺中青年在20多年前留美期间听画家木心先生讲  相似文献   

7.
“多余人”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一类典型形象。本文从俄国19世纪文学中的“多余人”典型入手,较为详尽地剖析了形成“多余人”这一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原因,进而引发开来,根据“多余人”的特征,在世界文学画廊中选取了哈姆雷特、堂·吉诃德、贾宝玉等典型形象,在深入剖析其悲剧原因的过程中,侧重分析“多余人”的个性弱点,旨在揭示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学文凭,大学教授,文学大师。他以自己的传世之作构筑着心目中的“湘西世界”,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呼唤爱,寻觅和发现美,并用爱与美来重造生命。他一生创作的结集约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因而被称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之父”。  相似文献   

9.
木心整天做形上思考,而生活却是极其形下的。  相似文献   

10.
当选词: 因为他,中国西部美丽而又神秘的”湘西世界”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因为他,中国作家才有过那么一次无限靠近诺贝尔文学奖的惊人之旅。当代中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学大师并不算多,而他作为“乡土文学之父”,显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信息》2009,(1):17-17
近日,中国第一文学网站“榕树下”创始人朱威廉表示,他已准备好资金,要为“榕树下”赎身。 尽管“榕树下”还挂着“中国第一文学网站”的招牌,但这家被誉为“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网站在经历了德国书商贝塔斯曼的管理后,“流量已流失了95%”,“我之前一直嘴硬,  相似文献   

12.
张涛 《黑河学刊》2009,(3):49-50
处于生态困境中的文学迎来了“读屏”的时代,开始了与计算机网络的亲密接触。这似乎意味着文学命运的转机,甚至是文学改朝换代的开始。不过网络文学作为高科技时代文学的一种新变,既是对传统文学窘境的救助,同时也需要有对“读屏乌托邦”的省思与自救,因为那些登上网络快车的文学在实现生存突围的同时,正面临自我表征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孔令玲  赵甫 《魅力中国》2010,(16):71-71
毫无疑问,鲁迅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地位,不管是文学还是思想都是泰山压顶一般。更加没有疑问的是,周扬对中国所谓“现实主义”文学走向的影响尤其来得波澜壮阔来得“挪经动骨”,本文就周扬与鲁迅对“现实主义”给予一些浅解。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自觉     
易代娟 《魅力中国》2010,(6):249-249
魏晋文学从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文学风格等方面表现了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独特风貌,形成了以“三曾”、“七子”为代表的“建安风骨”,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全面的文学批评之风,并全面的反映了作为建安文学的领导者之一的曹丕对于魏晋文学自觉意识与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法国学派是“影响研究”学派,所提倡与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影响研究。作者认为这是一个误解,本文从法国学派代表学者有关论述出发,对于这一误解的由来加以辨析,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并非“影响研究”,而是各国文学间的“事实联系”研究,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徐妍 《中国西部》2011,(2):90-95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要经历代际的更替与转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生代”作家。中国文学进入到21世纪之后,“70后”“80后”命定地成为了新世纪的“新生代”作家。“新生代”作家如何应对这个文化失序的文学生态?如何选取个人的文学行动?在多元化图景中,“70后”作家徐则臣和“80后”作家甫跃辉的小说创作,颇与当下“新生代”所汇入的各种时尚潮流不同,甚至逆向而行。在当下“新生代”作家纷纷祛除经典意识的新世纪,徐则臣和甫跃辉不约而同地接续了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所主张的古典美学精神的流脉,同时又汲取了新时期以来先锋作家所延展的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由此通过对经典意识的回归,来反省中国文学何去何从,以及自身的精神构成。  相似文献   

17.
赵毅 《魅力中国》2010,(7):149-149
高中语文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规定:“学生应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提出了“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高中语文新教材也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占60%以上。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就高中语文培养学生的鉴赏性阅读能力的策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德林 《上海改革》1994,(12):41-42
若按年头儿算,赵伯韬早该死了。他是文学大师茅盾笔下塑造的30年代上海股市大腕,是个超兽般的家伙,专门在证券交易所翻云覆雨,猎取血食。赵伯韬凭藉着当时在国内算得先进的经济组织系统和技术手段。一边应酬着慕名来投“分一杯羹”的新潮女性,一边就在股市作法。广大股民在人仰马翻、落花流水之余,甚至从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个爬在“席梦思”上操纵股市风云的赵伯韬其人!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20.
杨歆雪 《魅力中国》2014,(10):77-77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文化在江南。至于北朝,所谓“五胡十六国”,在人们心目中,文学文化,一片沉寂,人也质木无文。北朝文学,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薄弱一环。然而,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隋唐文学的发展,与北朝文学是密切相关的。北朝文学奠定了隋唐文学繁盛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