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6月3日,一场大火夺去120人生命,令人痛心疾首。善后工作正在展开,《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发生火灾的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下称宝源丰)并未依法缴纳包括工伤保险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险,这12名死亡人员的家属能否获得应有的赔偿?事故发生后,企业法人代表已被控制,但是,对于这样一起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企业能扛得起责任吗?财险公司展开排查6月5日,《中国经济周刊》从安  相似文献   

2.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共有47宗海外并购,发生金额已超过去年全年。”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金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  相似文献   

3.
从券商营业厅的"大户室"回到家,费天放哼着小调给外孙做晚饭,心情晴朗。上周三(6月18日),他将100万元资金拆分成四份,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打了4只新股。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像多数散户那样颗粒无收,而是出现在了一只深市股票的中签榜单上。费天放中签的股票是飞天诚信(300386.SZ),机构测算每中1签需要的资金约为304万元.他只投入了25万元就幸运地有所斩获,难怪羡煞旁人。不过,在这场堪称史上最难的“打新股”游戏中,《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其他散户部铩羽而归。至于荷包充实的机构“打新军团”,平均0.3%的网下中签率被嘲“大炮轰蚊子”。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快讯》2007,(4):14-20
“到现在为止。至少有95%的人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一位专家坦言。 从1982年开始传入中国,企业文化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4年,期间,“中国式企业文化”曾一遭遇“死胡同”,面对国外企业文化模式的盲目崇拜更是曾将一大批的中国企业带入歧途。 直到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半信半疑”。 不过,在2006年年底,国资委主办的一个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引起国内企业家们对企业文化的极大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的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为此《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国资委副主任王瑞样,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支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等人,希望通过与这些常年关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官员、学者的交流,探寻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5.
12月10日,由《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如约而至,主题是“新常态可持续——创新是中国发展新引擎”。场内座无虚席,400多位来自政商学界的国内外精英一起探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河南的电解铝企业正在逐步恢复产能,应该说生机初现。”4月24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据统计,截至4月14日,河南神火、豫联、新安、伊川4家电解铝重点企业已复产288台电解槽,相当于恢复产能25.2万吨/年.  相似文献   

7.
“我的酒店客房、中餐厅、会所、卡拉OK什么都有,这个酒店的产权是我的,不是租的。”四会市汇龙大酒店董事长彭奕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刚刚买过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厂房,连装修的钱都没有,是农信社帮助我贷款让酒店越做越大,去年酒店还得到了扩建。”  相似文献   

8.
企业的变革是国家经济升级换代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的经济变化最终以经济实体(企业)的变革来实现。“企业变革通常以技术改革、生产方式的革新来实现。”日本庆应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井村喜代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改革是把国家发展中旧的、  相似文献   

9.
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王炸”来袭:精选层挂牌企业可直接转板上市。目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接触的多家新三板企业都在准备申报创新层或者精选层,为未来转板赢得先机。一位资深新三板分析人士预测:“一些新三板企业为转板做准备是明智的,年内新三板首批精选层企业推出,转板最快实现需要大概一年半时间,第一批成功转板企业可能要到2022年。”  相似文献   

10.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棱镜门”为我们的全社会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新的技术背景下的信息安全课。据记者了解,“棱镜门”对国内各大运营商的影响很大,各方的压力都非常大。接下来各运营商内部可能都会有“去思科化运动”。  相似文献   

11.
8月下旬,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力电器”,000651.SZ)财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市场环境恶劣的背景下,格力依然保持旺盛的竞争活力。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表示,格力正在以技术赢得更多的市场。  相似文献   

12.
科锐副总刘峰:本土企业将是猎头的新“猎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我还没有听说过,有哪家猎头公司不盈利而亏损的,即使是两三人的作坊式公司,其客户也可能是在华跨国公司。但在歌舞升平的背后,却掩藏着极大隐患。”日前,国内知名猎头公司科锐咨询副总经理刘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如是分析国内猎头行业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