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欣雨  赵阳  杨艳 《魅力中国》2014,(20):291-291
当前,新媒体在中国已成为洞察社会问题、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新媒体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信息时代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已成为我国领导人新的执政理念。针对社会问题新闻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中的这些特点,尤其是社会问题新闻的这种高度敏感性及社会关注度,以及这种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若不及时找到应对策略,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正是基于此点,政府部门应及时的采取措施来积极面对,而不是消极应对,更不能做马后炮。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社会问题新闻的传播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社会问题新闻传播的嬗变进行梳理,对于建立正确的报道策略和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数字科技越来越发达,进入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广大受众获取新闻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仅看文字信息,了解的新闻只是新闻记者笔下的报道。传媒受众希望及时了解新闻动态、能够主动参与新闻话题讨论与传播。这就要求媒体行业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4.
刘佳  梁毅静  薛客 《魅力中国》2011,(17):11-11
当今世界是一个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的时代,如何成功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重挑战,新闻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社会公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许多政府没能有效地应用媒体,没有通过这个社会公器及时向公众传播真实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紫金矿业7.3事件中政府没有及时有效地应用媒体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失衡、情绪偏激现象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这对营造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影响.研究发现,新闻媒体正确实施倾向性传播,巧妙策划传播议题,精心选择报道内容,做好"三贴近"新闻,从负面舆论中报道正面新闻,对一些可能产生歧义的信息及时作好解释工作等,可以有效地平抑社会偏激情绪,培育积极健康的国民心态,增强人们对社会的基本认同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朱啸天 《魅力中国》2010,(35):5-6,2
近年来,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自然、人为灾害交替呈现,国内各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得危机新闻发布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业界在认同危机新闻发布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不断地提出一些新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高速发展,个人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突发性事件中,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描述、讨论和传播深深地影响着公众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判断。这些都为危机事件中的政府新闻发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山西疫苗事件”为案例,旨在探讨危机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的媒体应对策略和新闻发言人的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7.
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递与媒体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把现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危机频发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各种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每天都会在新闻中大量出现,在我们幸福生活的同时,各种危机信息撞击着我们的安全感。我们已经进入了创造财富和危机管理两种能力同等重要的时代,创造财富和防范危机同等重要。在突发公共事件日趋敏感的当下,政府如何利用新闻传媒树立舆论导向,如何把握媒介话语权?如何处理危机事件下的危机传播?又如何在危机传播下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这都是政府在信息传递与媒体应对上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爽 《理论观察》2009,(4):159-160
在媒体多元化成为趋势形势下,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一直受到来自广播、电视尤其是互联网的冲击。这种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已直接影响到报纸的生存。面对此种,各报业纷纷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于是,强调复合新闻、战略报道,站在问题终端和全局层面对新闻进行深度经营,完成新闻信息深开掘和本质再揭示,推出权威报道,以期使平面的报纸产生立体化的传播效果,成为大家纷纷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黄宇 《魅力中国》2010,(14):123-124
新闻娱乐化越来越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也备受争议,它的普及直接带来传播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新闻娱乐化成因的剖析,结合受众对传播消费市场进行研究.探讨新闻娱乐化下传播消费市场的细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现如今,我国新闻传播方式也开始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改变,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方式具有快捷性和便捷性,同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相比,创新后的新闻传播模式更加普遍化和大众化。因此,文章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一定基础,进而促进新闻传播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和网络的发展,政府网站日益成为重要的新闻舆论平台,发布信息、提供服务是政府网站的重要职能。目前,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仍存在不足,影响了其新闻传播、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使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结合地方政府网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内容建设为主,逐步建设服务型政府网站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2.
周文志 《魅力中国》2014,(1):324-324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迅猛发展,成为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新的冲击波,很多人形象把它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一次重要变革。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民生栏目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各地方电视台在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办民生新闻栏目,但是随着民生栏目的不断增多,一些栏目出现的问题也更加突显,本篇论文将对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何义蓉  张珩  郭茜  曹翊 《魅力中国》2014,(3):256-256
传媒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新闻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与融合,新闻专业在培养“工匠型”新闻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中慢慢摸索,对开设新闻专业的高校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李亚军 《发展》2008,(11):71-71
大众传播媒体作为社会传播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有四大社会传播功能:(1)监测社会环境,解释那些会对社会以及社会各部分带来影响的威胁和机遇;(2)协调关系,把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和挑战;(3)传承文化,使社会的精神遗产,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得以继承和发扬;(4)调节受众身心,提供娱乐。  相似文献   

15.
于清江 《黑河学刊》2014,(1):39-39,41
尽管我国已进入多媒体时代,观众面临更多的选择,但受众对电视媒体的需求仍是无法代替的。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电视媒体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成为当下电视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电视在竞争中胜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均寿命已由建国初期的48岁,延长到了现阶段的72岁,由此而产生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和突出。  相似文献   

17.
新闻播音员的素质和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玺 《发展》2006,(10):97-97
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越来越明显.播音作为广播电视这一主要新闻传媒中关键的一环,对受众的传播和引导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广大受众对新闻播音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对电视新闻播音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电视新闻播音员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新闻播音工作者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金晶 《发展》2011,(4):105-106
相对于电视、报刊、广播类平面媒体,新媒体被称作第五媒体。2011年,新媒体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新媒体传播队伍中来,但在肯定其地位和优势的同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忽视其背后的隐患。  相似文献   

19.
赵兵 《魅力中国》2011,(11):5-5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在社会中日益活跃,不仅影响着政治、经济,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网络传播越来越成为大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如此不可抵挡的发展势头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其中信息的泛滥就造成了新闻取舍标准的模糊,在还没有成文法律来约束的前提下,重申道德的力量势在必行。规范新闻道德,才能使网络传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促进网络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非传统安全问题已越来越有超越传统安全之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中俄两国同时面临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目前,两国尤其应从战略高度加大政治和外交资源投入,积极应对迅速增大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共同寻求建立应对这种挑战与威胁的有效机制.双方在此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今后的合作将具有更广阔的空间与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