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益分享的新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分享”的理念,承认社会各个主体的经济权利,承认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利益分享”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现形式,它突破了“利益独占”的传统思维的束缚,主张把建立全社会的利益分享机制作为克服社会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张朝龙 《特区经济》2008,(12):25-2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目的在于获得生存、发展利益。人具有追求利益的天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利益追求、调整和不断解放中持续实现的。改革就是在"还人利益"中不断与时俱进,从"还人利益"到"平衡利益"以实现理性利益。理性利益是社会和谐、社会发展合力最大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章猷才 《科学决策》2008,(12):16-16
本文透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对需要和利益概念的论述,揭示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从而在需要和利益的驱动下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进而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它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人们期待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全体人民在各尽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5.
人们的一切奋斗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关系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视角。就我国经济生活中比较突出的结构问题来说,为什么一些明显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却长期存在、难以改变?因为它们虽然从宏观和整体上看是不合理的,但从微观经济主体来看则是合理的,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对待利益问题的探讨之所以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原因在于缺失了哲学话语。利益范畴的逻辑演运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写逻辑”基本同步。近代西方思想家们对利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都深陷个人私利与公益的逻辑悖论而不能自拔。马克思利益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立论基础进而消解了这一悖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复杂利益矛盾必须坚守历史唯物主义利益理论的正确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高翔 《中国经贸》2010,(12):125-125
构建和谐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由于改革中各种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再加上受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趋势的影响必然会出现大量新的社会矛盾,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以,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8.
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关系;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决定了制度的演进和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经过一系列调整,在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同时也出现了利益关系的失衡;分配不公现已成为我国一切宏观经济问题的渊薮。只有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才能拉动国内最终需求,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何华 《发展》1999,(1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观念的更新为首当其冲,这之中,主要是“利益观”的出现,尤其是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在道德观念上出现的种种矛盾,都同“利益观”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如何区分正当利益与个人的不正当利益?如何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人“利益观”1.人不仅追求物质利益而且追求精神利益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积极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追求着更高层次的精神利益。人们往往希望同时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社会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力保障机制。”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消除各种利益冲突、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均衡、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论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曾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三个一致性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因、方法及其深刻意义,对于我们在实践中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社会阶层是社会学领域“和谐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为根本的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利益关系。社会学对这种利益关系的研究,实际上是考察种种社会资源、社会机会在不同人群中的分配方式的差异。可见,社会阶层分析是和谐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赵定东 《杭州研究》2010,(1):93-100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利益关系协调方式,是避免利益矛盾激化而进行比较隐蔽的利益转移。其模式主要体现为5点,即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由国家全面控制逐渐向社会和个人扩散;国家与市场双重社会运作机制的定型化;企业、个人及经营者利益关系得到有序协调;实现了多数人利益的保护机制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及全社会利益的均衡。这种模式使“中国经验”主要体现在利益动机的普遍认可、普世性理论的放弃和灵活的制度创新、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和有机结合、利益分化与整合的同步进行4个方面。但这种模式是在不破除旧体制、保留存量、发展增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在避免了社会政治动荡的同时,也积累下了一些矛盾和弊端,今后改革的任务将很艰巨。  相似文献   

14.
企业利益是企业的发展动力,社会利益是经济有序发展的前提。只有尊重社会“公益”利益,企业“私益”利益才能得到社会认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城市社区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种种利益矛盾中。而利益博弈对社区自治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积极影响是合作性博弈有利于社区和社会利益的整合,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育;消极影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易使社区利益主体的政治参与发生畸变,不利于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改革现有的劳动力、土地和提供公共物品等相关制度来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是当前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郭增江 《中国经贸》2009,(12):47-47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资需要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也是人在精神、智力、娱乐等各方面获得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围绕这个时代最主要的问题,我们当今最主要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当今生态问题对于人类而言已经非常棘手,已经演变成为生态危机。然而在对生态危机的讨论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我们不能够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只有践行于人类中心主义之上,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转变为以追求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并重的利益追去点,才可以去解决生态危机,才能给自身带来延续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与矛盾的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激化正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引向畸形的不健康的发展轨道。利益失衡问题的凸显与利益矛盾冲突的普遍化正严重威胁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从对利益失衡问题的正确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及公共政策的逐步调整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中国利益失衡问题的解决,及动态利益均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利益是具有和谐统一发展的自然属性的,但纵观历史,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惊人的不平衡性。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与金钱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张力。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重义轻利”、“耻于言利”的传统义利观以及革命时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义利观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客观现实;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行为,则更加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主旨。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课题下,道德与利益之间保持统一性,则是其本身内在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贫困妇女约占宁波市女性总人口的3%左右。帮助贫困女性群体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弱势群体的利益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利益协调发展,是正确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当前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必须做到“造血”与“输血”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