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本文对译者的主体地位进行了简要研究.从译者的定叉出发依次探讨了译者地位的现状、译者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及加强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认为原文对于译者具有天然的客观参照,但译文是供译入语读者阅读的,在忠实于原著的框架内,一定程度上应根据译入语读者所处环境及所接受文化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侯丽枚  迟锴 《魅力中国》2009,(19):78-79
翻译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决定的过程,译文文设法既忠实一原作者又取悦于读者。译者只能选择以作者为取向或以读者为取向。选择以读者为取向一般会采取异化手法,忠实于原文,昼保留原文的文化语言特色,选择以读者为取向则一般会采用归化手法,使原文的文化语言特色归化到读者的语言文化中,通顺易懂。但不是所有的决定都是译者自主选择的。译者对翻译手法的选择要是其译者的目的,译文的功用,以及各种制约因素,如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对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可从广义的翻译和狭义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考虑。在广义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狭义的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为译者,体现在作为原文的读者、研究者的主体性,译文的作者和创造者的主体性。但以上各主体性之间是含有主体间性的。  相似文献   

4.
顾然 《改革与开放》2017,(18):145-146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本文比较了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可以发现,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颇具创造性,而郁飞译本《瞬息京华》则更加忠实于原作,两个译本都体现了鲜明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译者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可以作为读者、研究者,又可以作为作者或再作者。认真研究和分析译者在翻译不同阶段的角色转变及其原因,对于展望译者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晓梅 《发展》2009,(12):95-95
20世纪西方哲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对翻译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翻译活动中涉及作者、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主体间的对话应是平等的。对于主体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指导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一种全面的理论以协调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解决、预测翻译领域和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国内外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做了综述.全方位地阐释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翻译过程不仅是一个从原语到译语的简单转换过程,而且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从而使翻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要注意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  相似文献   

8.
魏华 《发展》2009,(6):118-119
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主体的几种争议,翻译主体是译者,译者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也论证了译者在翻译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者之死"使作者在翻译活动中丧失了话语权,"译者隐形"要求译者发挥最小的主体性。"作者之死"及"译者隐形"的思想极大影响了译者的翻译活动。深刻分析和深入理解"作者之死"及"译者隐形"思想,给译者以更大自由度。  相似文献   

10.
图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本文在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原文作者、源语文本、译者、目的语文本、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图示翻译过程。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必须掌握丰富的源语图示和目的语图示,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察觉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间的认知图式差异,及时填补原文作者略去的信息,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构建新的图示,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向促生了翻译的两个新兴领域,“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译者在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翻译的质量优劣是由译者这个主体和中心所决定的,翻译生态学强调译者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生态翻译学划强调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译者,其主体性势必会在目标语文本中反映出来,也必然会投射到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读以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之中去。源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桥梁正式架构在译者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我们去研究译者主体性在中诗英译过程中的体现,也是为了在真正理解源语的前提下,发挥目标语的长处,得到内涵丰富,意义准确,情操高尚,意境唯美的译作。  相似文献   

13.
张秀梅 《理论观察》2009,(5):141-142
互文性理论作为后现代文本理论,对翻译中文本的转换做出了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互文性理论视域下的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其翻译中多重主体——作者、译者、读者都具有互文性。  相似文献   

14.
段娅 《黑河学刊》2013,(6):29-30
"忠实"和"灵活"是译者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本文借助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系统理论,从译者在进行翻译行为时的思维认知过程切入,对"忠实"和"灵活"内涵进行阐释,希望对翻译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并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曹智娟 《魅力中国》2010,(33):265-265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一推理的过程,而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即涉及原语作者一译者一译语读者的双重交际,因而翻译也要遵守交际的一般原则即关联原则。  相似文献   

17.
意向性原则认为我们实行的每一个意识行为,我们拥有的每一个经验都是意向性的,人类的认识都是由主体的意识构造而来的。在翻译中,译文就是译者主体意向性的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以原文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译者意向性的限制。在不受原文表层语言形式的羁绊,译者能够传达原作的形与神,最终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接受理论视角来分析庞德英译作品《华夏集》,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分析了译者作为第一读者、阐释者、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作用的体现。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以译者性别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女性外貌、心理、语气差异、词汇选择及女性称谓等角度对草婴和谢素台两版译本进行对比,讨论译者性别对原著翻译的影响及文本处理的差异,从而体现出译者性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新闻翻译是国际传播活动的重要手段。新闻翻译与其他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其对译者主体性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抓住新闻语言的特点,注重译语表达的清新、准确、客观等原则,同时又必须考虑到接受对象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中英新闻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