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2.
数字普惠金融是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文章利用中国201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异质性检验来看,结构异质性中使用深度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区域异质性中内陆地区和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低的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传导渠道讨论来看,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中均发挥了部分正向中介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19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等方法,比较分析两大区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研究发现:(1)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均由失调发展状态转变为协调发展状态,长江经济带两系统具有更高的耦合协调度和更快的增长速率,引领作用显著。(2)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正逐渐减小,区域间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鸿沟正逐渐缩小,两系统耦合协调正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向区域相对均衡发展转变。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大区域的总体差异仍以区域内差异为主,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交叉重叠问题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正在减弱。(3)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长江经济带拥有较快的收敛速度,而黄河流域的收敛速度则相对较慢,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劳动力质量和对外开放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收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针对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同特性,为两大区域提供差异化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4.
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数字鸿沟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可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新型城镇化对高分位、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大。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新型城镇化可通过缓解一级数字鸿沟及二级数字鸿沟,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门槛效应检验证实,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新型城镇化的单重门槛效应以及数字鸿沟的双重门槛效应。据此,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农村数字新基建布局、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的建议,以期为助力共同富裕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针对过去城镇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揭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以科技创新缩小城市半径,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等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给县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县域经济的壮大亦会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的推进.本文以平乡县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其县域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园区经济辐射效应、合理规范投融资市场四方面给出具有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稚亚 《经济》2014,(6):84-85
正城镇化进程是决定我国未来长期格局的关键。从经济角度来考虑,只有推动农村城镇化,激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消费能力,才能真正打造出一个新的内需型引擎,也才能真正扭转当前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如何打造新型城镇化?如何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经济》记者专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珏林为读者阐释。新型城镇化是有序、科学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特征、我国区域经济结构所面临的五大问题的基础上,从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均衡、深度城市化、四化同步、城乡空间系统布局、城镇辐射带动效应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相关性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迅速;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呈正相关关系,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有显著影响,并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平衡关系;科技创新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等方面指标之间总体上存在显著正相关。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科技创新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和谐发展的理想模式,是高级形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引领的,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实现友好发展,在文化上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一体化,强调推动城镇化由注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实现城镇在质和量上的全面提升,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必须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地方政府可以从完善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入手,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规范地方城投公司发展,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与偿债机制,变现国有资产设立城镇化基金,加强城市运营管理,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等,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以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理论阐述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质量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包含专利价值信息的创新指数测度中国城市创新质量,估计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在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多期双重差分法克服潜在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同时,从长期来看,这种作用还表现出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影响机制的检验表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扩大消费市场规模是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创新质量提升的重要渠道。最后,门槛模型的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质量的积极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表明“梅特卡夫法则”在城市创新系统中完全适用,并且在充分考虑创新资源配置、消费市场规模的调节下,城市创新系统中数字经济的动态溢出效果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城镇化的质量。城市是组成中国城镇网络体系的关键节点,也是新型城镇化所强调的城镇发展内涵、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引领者和示范者。然而,传统以效率为中心的外延型城市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引领和示范能力。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求提升城市的引领和示范能力,这就要求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而当前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推进还遇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为此,需要大力促进城市文化的创新、城镇化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城市转型行为的主动调适,以有效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并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4.
在界定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支出的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理论演绎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型城镇化各类公共服务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发现,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基础设施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拉动效应、间接拉动与推动效应;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外部性效应,住房与基础设施支出具有负外部性效应。因此,优化公共服务支出结构,探索宏观调控政策的供给侧改革与创新,深化财政与社会资本合作对于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型旅游城镇化区别于旧的旅游城镇化,新型旅游城镇化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城镇化,更是旅游产业,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新时期赋予新的内涵,需要投融资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辨别二者耦合发展的演化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显著上升态势,但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异质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磨合状态,整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环境生态化、数字化程度、社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等障碍因子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效的县域城镇化建设,乡镇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势必会对当地农村经济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范红 《当代经济》2014,(24):88-89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概念无论从定位和建设重点都先进于低碳城市.为此,必须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同时,必须加强规划引领、分类考核、政策导向、依法行政和群众参与等方面工作,为绿色城市建设提供措施保证.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经济增长、分工和区位理论,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数理证明。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城镇化作为非给定的外生变量通过分工和专业化、要素聚集形成的直接机制和规模外部性的间接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直接机制表现为城镇化对消费增长、投资增加和创新水平的提高;间接机制表现为城镇化的外部性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优化。为此,要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拓展实践渠道,以期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广东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满足人的就业、创业等发展需求,居住、生活、交通等城市承载需求,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