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年来,金融科技逐渐成为我国银行体系进行风险控制的新工具。以我国A股市场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构建GARCH-EVT-Clayton-Copula-Co Va R模型,测量样本区间内16家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及系统性风险溢出值,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影响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商业银行通过金融科技进行风险控制存在增强和减弱两条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能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商业银行规模、总资产收益率、存款负债比、杠杆率以及非利息收入占比等因素也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市场设施类金融科技行业蓬勃发展,各类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构建金融设施,推动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也带来新的风险管理挑战。本文基于2012—2023年47家上市公司公开数据,使用VaR计算市场设施类金融科技、银行、证券和保险四个行业的系统风险,用TVPVAR-DY模型测度行业间风险溢出效应,并考察影响风险溢出的宏观因素。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具有较大系统风险隐患,与金融业各部门呈现风险正相关性;金融科技和证券部门具有较强风险溢出,溢出持续增长并表现“风险积聚”特点;近年来尾部经济事件中,金融科技和证券是主要风险溢出中心,银行是主要流入中心;货币供应量、同业拆借利率和消费者预期对于金融科技、银行、保险和证券的溢出效应和溢入效应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评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进程中的风险溢出效应,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Copula理论研究了2002~2009年间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其状态转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联动效应总体不显著;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统一步伐的加快,投资者可以通过跨市场套利交易来优化资源配置,使得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表现为"跷跷板"效应;相对分割的债券市场避免了极端条件下系统性风险的相互传染,使得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尾部相关性独立,客观上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5.
国际油价波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但对亚太和中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还有待拓展。鉴于冲击类型不同,本文将日度频率的油价波动分解为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风险冲击,并基于基准回归模型与动态GARCH-Copula-CoVaR模型考察三类冲击对亚太和中国股市的影响与风险溢出。回归结果表明,需求冲击和风险冲击引起的油价上涨能显著提高两地区股市的平均收益,而供给冲击对此几乎无影响。从风险溢出视角看,中国股市在亚太地区主要扮演被动接受风险传染的角色:从需求冲击看,中国股市更易受到影响,呈现出风险净溢入的角色;但从风险冲击看,中国股市并不是联动亚太股市整体波动的源头,角色较为独立。结合上下行风险视角发现,两地区股市的上行风险总是显著大于下行风险,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特征。但与亚太股市相比,中国股市风险值的波动更为剧烈。本文认为,辨析不同成因、来源的油价冲击,前瞻性预警亚太地区的油价波动风险,对于稳定我国股市、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夯实我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治理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美元周期纳入中国金融周期测算指标体系进行测算和评价,并运用TVP-VAR模型分析金融周期不同阶段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影响的时变性,同时构建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预警模型。研究表明:(1)2005年1月至2019年4月中国金融发展呈现三个周期;(2)金融周期与跨境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具有一致性,金融周期上行有利于跨境资本流入,而金融周期下行则可能引发跨境资本流出;(3)金融周期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呈现倒"U"特征,伴随金融周期指数的不断提升,跨境资本净流动先上升后下降,且三次金融周期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4)纳入金融周期后的监测预警指数对跨境资本流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为有效应对顺周期金融风险,需建立逆周期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运用基于TVP-VAR模型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和Copula方法,量化分析金融各子市场与五大实体行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业和债市的风险溢出效应较大,银行业的影响更容易传导至工业和能源业等传统行业,而债市的影响更多传导到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汇市的风险溢出效应较小,且更容易传导至能源业。相较于其他金融市场,债券市场对实体行业的尾部风险溢出作用相对更强;国债波动对实体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大,但是企业债与实体行业的尾部相关系数更大。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风险之间存在互相溢出,近年来金融市场成为风险被溢出者,尤其是外汇市场。因此,要将实体经济的需求特征纳入金融监管体系的考量范围,定期监测和分析金融市场风险,尤其控制银行和债券市场风险的溢出。 相似文献
8.
9.
合理有效的金融压力指数已成为衡量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工具,有助于研究金融风险的跨市场溢出及传导。文章从我国五个金融子市场选取共计16个金融变量构建各市场金融压力指数,并采用MS-VAR模型对指数有效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运用TVP-VAR-DY溢出指数模型,基于信息溢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及其时变特征。结果表明,文章构建的金融压力指数总体走势符合实际,能捕捉重大压力事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之间存在适度的相互依赖,风险流动较为顺畅,风险溢出受危机事件等不确定性冲击的影响较大,其中货币市场对外溢出风险最强,股票市场被动接受风险的能力最强,不同金融发展时期风险溢出的净传递者和净接受者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MVGARCH-BEKK与MVGARCH-DCC模型,研究美元市场与黄金现货市场的溢出效应与时变相关性。BEKK模型显示美元市场与黄金现货市场存在双向的溢出效应,采用DCC模型得到二者之间的时变相关系数。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交叉上市、风险分散与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非交叉上市公司对交叉上市的市场反应入手,利用对比公司法(MatchedFirmApproach)和事件研究法,实证分析了交叉上市对国内非交叉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我国的交叉上市政策增强了国内股票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给国内上市公司带来了正的净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MVGARCH—BEKK与MVGARCH—DCC模型,研究美元市场与黄金现货市场的溢出效应与时变相关性。BEKK模型显示美元市场与黄金现货市场存在双向的溢出效应,采用DCC模型得到二者之间的时变相关系数,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经济环境动荡加剧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备受关注。本文采用偏t分布的GARCH-时变Copula-Co Va R模型测度了内地和香港两地股市和汇市四个市场两两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类别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同一地区(不同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次之,跨地区、跨市场的最小;长期来看,股市和汇市间的风险溢出方向是变化的。2015年"8·11"汇改以后,股市和汇市间都存在正向的风险溢出,即一方发生风险事件时,会导致另一方的风险显著上升;不管是在汇改前,还是汇改后,离岸人民币市场对在岸市场的风险溢出始终大于反方向的溢出,且在汇改以后两个市场间的联动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5.
股票市场与基金市场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在不同市场信息维度下两者之间的风险问题备受关注。将利空消息和利好消息置于同一框架之中,使用时变SJC Copula模型来刻画股票市场与基金市场之间的尾部风险相依结构,通过时变SJC Copula CoVaR模型来研究股票市场与基金市场之间的尾部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基金市场之间存在正向的尾部相关关系,且下尾相依性大于上尾相依性。同时,股票市场与基金市场之间的尾部风险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时变性和非对称性特征。重大极端事件对股票市场与基金市场之间的尾部风险相依和风险溢出均具有显著影响。因此,研究金融市场的相依结构及其风险溢出效应,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改革开放,并据此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之间的协同监管机制、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提高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和绿色金融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制度创新,二者相互作用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7—2022年中国碳市场和绿色金融市场数据,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和由广义方差分解谱构建的溢出指数方法,探究两个市场间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之间存在溢出效应,且碳市场与绿色债券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强于绿色股票市场;(2)短期内碳市场是溢出的净接收方,受其他市场的溢出影响较大,而中长期碳市场对外溢出增强,转变为溢出的传播方,对其他市场产生影响;(3)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在正收益环境下大于负收益环境,两个市场之间的正向情绪传染占据主导地位;(4)特殊事件降低了碳市场与绿色债券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但是对碳市场与绿色股票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影响较小。研究结论对中国碳市场和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