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斌 《西部旅游》2022,(17):106-108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复苏态势,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于前列,国家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基于文旅融合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较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充分结合,既能够进一步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效率,还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同时能够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与文化价值。文章主要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进行分析与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以提升文旅融合程度,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王源  余燕 《西部旅游》2022,(18):75-77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文旅融合逐渐受到关注。四川省泸州市是川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视角下,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外宣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地方非遗特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对外传播,为泸州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文章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及难点,并结合实例探究泸州非遗外宣文本的英译策略,以期扩大川南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助力川南非遗走出四川。  相似文献   

3.
卫威  姚瑶 《西部旅游》2023,(24):49-51
<正>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现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以文化塑造旅游,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新的旅游业态;以旅游突显文化,通过旅游业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作用和价值。文章以南京云锦为例,探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必要性,并深入分析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阻力,据此提出一系列促进南京云锦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旨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袁丰年 《西部旅游》2023,(19):25-27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壮锦织锦技艺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在保护、传承和推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壮锦织锦技艺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并介绍了非遗旅游资源产业化的成功案例,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壮锦织锦技艺的产业化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但是,由于要考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旅游开发中便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开发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因此,本文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难点进行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亚 《西部旅游》2023,(18):32-34
<正>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贵州拥有众多饮食类非遗,独具特色,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在研究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贵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发现贵州现有的饮食类非遗存在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方式单一、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进而提出政府积极引导、构建品牌体系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等应对措施,促进贵州饮食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所以它的保护和传承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四川省的地域文化特色出发,对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其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针对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凸显我国民族特色的重要元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内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遭遇诸多困难,直到近几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才日渐得到重视。其中,非遗的保护传承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非遗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机组合,是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渠道。通过非遗项目的开发,可以为旅游业增添新的盈利点;而旅游业同样能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添砖加瓦"。本文以延安非遗项目为例,结合其非遗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延安非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纵向开发非遗资源、整合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探讨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进行有所侧重地开发,推动当地非遗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杜行行 《西部旅游》2022,(20):76-78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生态环境的快速更新使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生存、传承窘境。文章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机制模型,不断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与薪酬管理制度,以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能力。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涵养着城市的文化格调和城市气质。平潭作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遗存大量富有海洋地域特色的两岸民俗文化资源。本文将以平潭为例,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对策,探索其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化空间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时间和空间角度的集中体现。本文在对修水宁河戏的文化空间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保护和传承现状,提出宁河戏文化空间原真性、整体性保护的观点,并结合当前乡村旅游的特点提出宁河戏保护的旅游化生存路径。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是五千多年智慧的结晶。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窑"的新发展、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媒体来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之用——以武强年画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为旅游所用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先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二、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去年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一批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已列入全国人大2007年的立法计划,各地还颁布了一些地方性的保护法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对于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对其进行合理而必要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用作旅游开发等问题,却还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之间的充分结合,是积极影响国家号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体现,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以唐卡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唐卡研学旅行的可行性,其次对唐卡研学旅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对策,希望对唐卡研学旅行发展以及唐卡未来的传承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承德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因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和地理位置积淀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不仅是展示承德城市魅力的重要媒介,也是建设旅游城市的宝贵资源。怎样将地方旅游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已成为承德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必须直面的问题。因此,本论文在分析承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日本相关城市的发展经验,旨在为承德地区发展非遗文化旅游提供相关建议,以期实现非遗和地方旅游业的和谐发展。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众领域的广泛传播,为非遗和旅游业的互动创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文化遗产众多,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见证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民族精神、文化意识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鲜活的生命力。民族博物馆起着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其肩负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就景德镇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城市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规划。总结提出了景德镇陶瓷特色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应以创意文化为传承方向;以城市旅游为发展亮点;以商业街区为转型基础。将景德镇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成具有自身文化底蕴的文化型都市。集旅游发展、文化展览、商业街区为一体的系统城市发展体系。把景德镇浓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打造出景德镇历史文化城市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新的定义与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的瑰宝,是世界的财富。本文旨在探索在全域旅游视域下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在扬州这个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实践,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王瑞  王鑫 《西部旅游》2023,(8):20-22
<正>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呈现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文化的传播形态也在发生着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更多机遇,使得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更具时效性,从而扩大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文章旨在探讨山西省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对于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山西的非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弘 《西部旅游》2023,(14):1-3
<正>“藏羌彝走廊”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迁徙廊道和重要的商贸交流通道,区域内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化遗存众多。同时,“藏羌彝走廊”旅游资源供给充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区域优势产业。新形势下,需要深挖非遗的现实价值,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路径,使其更好地服务四川“藏羌彝走廊”乡村文旅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