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取我国股票市场碳交易板块下的10只样本股票,以每只股票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这三年间的月度平均收盘价为基础,以每只股票的基期总股本为权重,并令股价指数的基期点数为100点,构建了简单的碳交易股价指数。通过分析比较“双碳”目标提出前后股价指数的变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政策目标导向对股价指数的影响,为各类证券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最后,从政府、金融部门机构和投资者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即我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相互协调配合,加大各地区低碳环保政策的推行力度;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需进一步提升绿色创新服务能力;投资者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理性看待碳交易板块市场的涨跌。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置非化石能源占比和单位GDP能耗指标作为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的调控因子,模拟了福建省2030年和2060年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按照2020—2030年全国平均能效建设速度匀速推进,福建省预计最快到2024年就可以实现碳达峰,提出重点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工业两大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交通多模式联运组织模式,并重点依托关键节点构建绿色仓储和物流园区,提升物流周转效率;鼓励工业企业积极探索数字中心建设和数字化技术在生产过程节能减排中的应用,服务工业发展提质增效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江苏生态建设现状及问题,从完善生态补偿模式、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生态环保资金分配导向等层面,提出了促进江苏“双碳”目标实现的对策,有助于江苏早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同步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并在碳达峰目标下预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碳强度;同时,运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共同前沿理论及共同前沿非径向曼奎斯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指数(MNMCPI)对减排潜力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由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所得碳强度预测序列均方误差(MSE)为0.005,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1.95%,显示了较高的精度;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强度2028年相较于2005年下降67.5%,提前实现国家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其中:贵州碳强度下降幅度最大,2030年相较2005年下降77.5%,福建、江西、海南下降幅度均在65%以上。(2)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减排潜力呈波动下滑趋势,2016—2030年均减排空间达26.59%,约21649.33万吨CO2。到2030减排潜力达21.9%,为2016—2030年最低值,由于减排潜力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碳排放效率越高则减排潜力越小,这意味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排放效率得到优化。(3)通过探究CO2排放效率变化,间接分析区域内减排潜力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设计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探讨基于我国国情下可持续设计参与“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的路径,“2021绿色发展与生态设计泉州高端论坛”于2021年7月24日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论文立足于会议研讨内容,梳理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现状,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可持续设计在能源转型、经济转型和后疫情时代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总结并提出了面对改善、解决不同社会问题的可持续设计战略和实施路径,提出了可持续设计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方向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恶化与气候变暖等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成为全球共识。绿色金融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引领者之一。中国于2020年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也将催生巨大的绿色投融资资金需求,绿色金融的作用有待更进一步发挥。从绿色金融的概念出发,并通过进一步阐述绿色金融的国际进展,形成绿色金融发展三阶段的特点分析,明确当前《巴黎协定》已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此全球宏观大背景下,立足“双碳”目标对经济社会传统发展方式与新兴发展力量的影响,结合对绿色金融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及市场定价方面的主要功能的分析,从政策、市场、生态融合发展等角度分析了要实现“双碳”目标,将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对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现状进行梳理后,深入分析了“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作用空间及深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从政策、市场、配套建设、国际合作等角度对未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以绿色金融助力中国“双碳”目标按...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和制造业大国,我国碳减排行动备受全球关注。“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绿色发展,对税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文章以“双碳”目标为背景,界定碳减排税收体系的内涵,从生态、结构、产业、技术等维度阐释碳减排税收体系助力“双碳”目标的作用机理。当前,碳减排税收存在相关优惠政策零散、税种协同性不足、覆盖面较窄且形式单一、缺少抑制碳减排专门税种、税制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以“单一税种”向“税收体系”转型为目标,通过修订和完善碳减排相关税种、改善碎片化税收优惠、借鉴国际经验设立碳减排专门税种、健全碳减排税收征管体系等举措,推进我国碳减排税收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8.
李华胤  王燕 《现代经济探讨》2023,(5):119-126+132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而推进秸秆生态化处理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农民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甚至成为农业“排碳者”。多元主体合作是“双碳”治理的最优选择。以往研究多关注乡村生态合作治理的制度设计和对策优化,基于“双碳”视角可以发现“秸秆悖论”的治理密码。碳责任是一套结构复杂的责任体系,是生产者和治理者的共同责任。碳责任归因、多元主体协商、责任份额调适、多维责任交互是达成合作的内在机制。在责任范围交互、责任量度匹配、激励性三个维度作用下,以责任内容为驱动力,可以生成层级“共责立方体”的模型。基于责任视角下的合作治理逻辑为基层政府组织农民有效参与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对“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1)各省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有升有降,整体水平较低。试点后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水平总体提升;(2)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递增的特征;(3)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且以高—高集聚和高—低集聚为主,热点区扩散分布于西部地区,冷点区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东西部区域差距较大且呈加深趋势;(4)绿色保险、绿色社会投资和碳中和金融支持率是影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且各区域阻碍因素各异。(5)指标层障碍因子中,碳中和间接融资支持效率对绿色金融发展阻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开发性金融有别于传统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是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煤炭大省的内蒙古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如能源结构转型或导致经济下滑风险、保障能源安全与短期结构调整的矛盾凸显、产业结构路径依赖现象严重、技术和制度层面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一定的人力资本储备、生态系统天然的脆弱性。由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性金融支持行动方案:一是锚定新阶段的经济战略定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二是为能源供给结构的优化提供金融支持,以融资纾困和社会共建的方式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现代能源体系;三是发挥金融导向作用,催生产业技术及制度原动力;四是推动技术落地转化,建立区级科技人才储备系统;五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开发性金融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探究其推动内蒙古“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具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随着我国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如何科学合理地衡量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评价问题。论文通过运用BSC与SCOR模型确定“双碳”目标下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采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并利用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模糊物元模型对我国5家上市制造企业2020年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这5家制造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均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绩效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2.
立足“双碳”目标,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方法及面板门槛模型,探析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可显著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这种驱动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与时间异质性;在作用路径上,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可通过低碳产出、低碳政策、绿色消费三条路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配置优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基于低碳产出与绿色消费的双重门槛效应。低碳产出与绿色消费可正向调节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且调节作用渐次增强。对此,应培育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新业态、形塑制造业低碳绿色发展新路径、构筑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激励低碳技术创新是我国经济结构逐步朝着低碳化方向转型的关键手段,也是我国未来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但是,现阶段我国“双碳”目标下低碳转型还存在现实难点与困境:低碳技术创新中权责定位分工存在错位,低碳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低碳技术创新在宣传推广中普及率不高,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缺失。低碳技术系统性革新需要从分散式创新转向制度集成创新。吸收借鉴国外激励低碳技术创新的先进经验,中国未来激励低碳技术创新要逐步从政府支持转向市场诱致。构建全套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创新低碳技术革新中地方特别立法授权模式,强化低碳技术创新中财政与税收双重激励手段,搭建三位一体的低碳技术创新协同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A股上市平台企业2010—2020年数据,采用爬虫文本分析技术测度企业与供应链成员的减排合作水平,实证检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研究发现:开展供应链减排合作能够对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产生促进作用;当企业所在地区是低碳试点城市时,这种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此外,供应链减排合作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水平、增加绿色研发投入带来价值提升,进而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供应链减排合作带来的效益可以沿供应链溢出到平台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和客户,促进多方价值创造,实现平台企业价值引领与繁荣经济。为引导平台企业实现供应链低碳转型,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应完善平台企业供应链减排合作内外部制度环境;积极推进碳信息披露改革,将供应链减排合作纳入ESG披露体系;促进平台企业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带动地区及周边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双碳”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其中含义并有效推动相关实践,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据此,有必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碳”目标特征及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从而丰富并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以及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低碳发展已成为旅游业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饭店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承载主体之一,在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以星级饭店的低碳运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动因和绩效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驱动因素—低碳运营行为—绩效评价—低碳运营决策”的理论模型,选取国内22个省区市的162家星级饭店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星级饭店低碳运营行为的驱动因素及其绩效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星级饭店低碳运营行为的驱动因素包括利益相关者压力、低碳感知效益、饭店人才资源和市场环境;星级饭店一般低碳运营行为和积极低碳运营行为的实施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其驱动因素也有所不同;星级饭店低碳运营行为能对饭店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彦甫 《生产力研究》2023,(8):43-49+161
在“宜业宜居”目标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环保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作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川南主要工业基地与资源能源富集地-四川省宜宾市为研究区域,开展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研究发现宜宾市稳步开展经济与生态建设工作,积极推进能源与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然而,生态环境治理仍然面临不小压力,环境资源消耗偏高、生态创建水平不均衡、群众环保意识待加强等问题仍存在。基于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视角,提出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创新工艺、制度化与规范化生态环保、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钢铁产业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钢铁产业循环经济,促进钢铁资源循环回收利用,是当前中国实施“双碳”战略目标下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利用Innography专利检索平台和Web of Science论文检索平台,对全球废钢铁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从年度分布趋势、研发国家、研究机构、技术领域、研究人员等多个维度展示了钢铁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的发展态势。通过国内外对比研究,分析中国钢铁资源循环回收利用技术领域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并对中国未来钢铁产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平  郭青华 《当代财经》2023,(11):28-40
“双碳”目标下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而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减轻财政压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财政资金来源。基于2018—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空间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显著地降低了碳排放水平,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绿色地方政府债券制度中,发行规模越大和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越多,则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水平;平均利率和项目收益率越高,则越不利于降低碳排放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可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来降低碳排放水平。因此,需要实施属地和区域联动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明确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分担比例;基于地理、经济和碳排放等空间差异,发行不同类型的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结合碳减排目标和现状,优化绿色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与偿还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各环节的专业审核、监督与披露。  相似文献   

20.
绿色技术创新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起到重要作用,而绿色技术成果转化是推动技术创新向产业化发展的桥梁,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和服务则是这一桥梁的实际载体。但是中国的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平台还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高质量绿色技术成果供给不足、专业化绿色技术转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和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等问题。基于绿色技术银行建设,通过创新组织架构、构建信息平台、提供全流程服务和调动社会资本等途径,优化运营模式,以期打通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的堵点,助力中国的“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