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职场如战场,“战场”不同,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本刊曾陆续请进医生、律师、教师、管理者等来谈过他们对保险的看法,但成文后“散落”于各栏目中,不具系统性。为了让保险代理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各行从业者,“客户会客厅”从本期开始,将更全面、更系统地分析各个行业的职业特征、保险需求等,帮助代理人们找到攻克他们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股市、基市的风险和振荡加大,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股民的腰包几乎被全球低迷的股市给掏空了。“股海无涯,回头是岸”。不少人的理财观念由狂热趋于冷静,由感性转向理性,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保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向营销员咨询如何为自己来购买保险的知识,这对营销员和保险营销是一个喜讯和福音。这就需要营销员尽快帮客户找到“保险需求点”。其实,无论是当初中国人寿的“麦肯锡”工具,还是当今的“理财顾问”式营销,说到底都是在为客户做“保险需求分析”,也就是营销领域里常用的“创造需求、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三步导入法。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问题困惑着客户和营销员。一方面是客户搞不懂“我需要哪些保险?”、“哪些保险产品适合我?”、“什么时候买保险最划算?”及“我买多少合适?”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营销员找不到客户的保障需求点、最佳购买时点和量身订做的兴奋点,常常“以其昏昏,使人昏昏”,甚至误导客户,导致“高需求,低促成”的现象发生。本刊记者特地就这一现象采访了中国人寿优秀主管一级金质奖章获得者、汉城高峰会高级主管奖获得者、现任北分幸福部经理王广生。  相似文献   

3.
在保险业务员刚刚入行的时候,主管、同事会告诉你保险行业中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趋利避害”,也就是讲解可能吸引客户的条款。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在展业的时候总不能对客户说保险对他没有任何意义。然而,这种“趋利避害”的做法并非是推销保险的万全之策,留下的后遗症将让保险代理人在客户心中的诚信度大打折扣。本期“拍案叫绝”栏目让我们听听某保险公司湖北分公司的陈书珍讲述他的经历。[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随着购买保险人数的增多,不少代理人认为:好开发的客户都已经开发完了,剩下的客户几乎对保险营销有了免疫力,是块难啃的骨头。其实不然,很多有钱的高端客户之所以“难啃”,是因为代理人对“谁在啃,从何处啃,啃什么”还没有完全定位好。本期“拍案叫绝”我们请新华保险的黄敏讲述她开发大客户的技巧。[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外企业文化》2005,(1M):68-69
核心问题:我的客户现在已买了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但我跟他谈保险的时候,他很爽快地让我给他做一份计划书,看到他提供的产品“清单”,我不禁茫然失措,面对如此丰富完整的产品组合,我真不知如何缝里插针。  相似文献   

6.
《中外企业文化》2008,(6):77-80
核心问题:业务员如何将有潜力可挖的小客户变成大客户? 当事人档案:太平人寿福建分公司 李琴 你好!我曾经在贵刊读过《挖小客户的“金矿”》,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小客户的重要性。大客户固然是“香饽饽”,如果每个保险代理人专门盯着大客户,忽视小客户,小客户的保险需求由谁来满足呢?  相似文献   

7.
一个“专家型”的保险销售人员会根据客户的目标,而不是自己的需要来制定保险计划书。如何知道客户的目标?如何了解客户的需要,就要首先弄清楚如何向客户提问。当你询问客户的目标及选择标准时,客户就会认为,你是把他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你的所作所为是以保险的价值来打动客户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当今保险行销的理念已无定势。历来说法是:保险专业水平高低是决定价值的先决条件,于是,“专业一价值”几乎成了一些保险公司的核心理念,而现在,来自市场观察人士的实际调查却对此说了声“No”,质疑的矛头直接指向呼声渐高的“专业化”。素质营销,是专业为上,还是综合为重?是当“专家”,还是当“杂家”?是仅仅当客户的“理财规划师”?还是应该当客户的“生涯规划师”?如此等等.都涉及到百万保险营销大军的前进方向,相信本会给您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9.
“保险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要买保险啊?”对于那些不认同保险的客户,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问话,而我们的营销员往往费了半天口舌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客户一头雾水不说,还会对你的专业水准产生怀疑,更坚定了他不买保险的决心。究竟我们怎样去跟客户解释保险的定义呢?下次您不妨试试故事解释法。  相似文献   

10.
《中外企业文化》2009,(9):78-80
核心问题:如何听懂客户话语中的深层含义?如何揣摩客户的心理活动? 当事人档案:徐姗,泰康人寿山西分公司保险代理人,入行半年。 听懂客户话语中暗含的深意才能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使保险营销顺利地进行下去。然而,并不是所有客户都“直言不讳”,要想真正听懂客户的所表达的深意还需要技巧,有哪些听懂“弦外之音”的技巧呢?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客户的外在表现,揣摩客户的心理活动?如何培养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并不是每个营销员都能敲开客户的大门,但却有一条条电话线通往千家万户。客户对找上门的营销员未必心动,但当客户主动询问保险的时候,至少意味着他开始把保险当回事儿了。当客户拿起电话拨过来的时候,不要小看了这条“羊肠小道”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热线,有关专京认为,能主动询问保险的客户一般具有一定的保险意识,购买的保险的概率要大得多,是客户在购买行中由被动转为主动购买表现。说白了,客户服务热线对保险公司来说,或许有曲径通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后保险时代,营销已成为以“攻心为上”为核心的一种行为、一种张力和一种内涵价值体现的大学问,由于准客户“专家型消费”时代已然来临,再加上保险营销服务日渐具有无形、神经质同时并发和易逝的特点,所以在同业公司多名营销员与一位准客户之间的“游戏”中,谁能把握战机,将准客户的心态拿捏得恰到好处,谁就能达成所愿、签单成功。当然,天时、地利、人和等外部因素也要随之风生水起,否则会留下些许遗憾,甚至导致“煮熟的鸭子”都会飞走。本文作者梁来法、薛善蒙通过对《红楼梦》的多年潜心研究,从中领悟出保险营销技巧,并加以整理成文。《保险文化》将此技巧以连载的方式,完整奉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3.
面对保险主体的日益增多、保险消费者“精明”的现实,各财险公司纷纷巧立名目,推出各式促销折扣来拉拢客户,尽速达到业绩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与一位保险代理人聊天的时候,她谈到她的一位客户。有一次,她与这个客户谈到保险,这位客户说:“我交了保费购买了保险,出了事可得到赔款当然好,但是如果平安无事,这钱可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这岂不是太便宜保险公司了?”  相似文献   

15.
前两期,我们讨论了宝玉作为保险准客户的潜质以及黛玉、佛、众丫鬟针对宝玉的营销策略,文章刊发后,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却原来于名著《红楼梦》中竟也能让人领悟到保险营销的真谛。本期我们继续谈谈薛宝钗,看看这位让人耳熟能详的“红楼”女性是如何营销宝玉的。  相似文献   

16.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保险界营销员留存率不足20%。业务员离职后,客户的后期服务就易形成真空期,无人提醒、联系,变成了所谓的“孤儿保单”,如此就非常容易造成保单的失效,引发客户终止契约,甚至转向竞争公司投保,以及不断进行投诉等情况出现。目前,这种情况已经普遍发生并正在大面积地蔓延。  相似文献   

17.
在业务活动中,营销员常常遇到因客户退保而纠缠不清的事。尤其是当客户问及“为什么退保不但没有利息,反而连本金也退不回来”的时候,许多业务员尽管跟客户说“你违约了,所以要扣你的违约金。”但总觉得语言乏味,苍白无力。如果能把保险比作银行保险箱,通过右图中保险与银行保险箱代管这个比较方法,向客户通俗易懂的解释,那么原先极力反驳的那位客户就会欣然接受,说:“你早这样说,我就不会跟你吵了。”  相似文献   

18.
买商品赠保险,目前,市民越来越多的受到这样的“保险笼络”。买房、购车、选家电、买名牌手机,甚至在上网的时候都有机会“撞”上商家送保险。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莫过于前不久的光大永明和麦当劳的合作。光大永明与快餐巨头麦当劳率先在北京开展一项为“一盒满载开心与关心”的活动,凡是在北京市麦当劳餐厅购买开心乐园餐的客户,即可获得少儿意外伤害保险一份。虽然,保险与  相似文献   

19.
新险出炉     
《中外企业文化》2009,(6):14-14
平安产险推出国内首份“甲型H1N1流感综合保险”。该产品附加险将客户境外疫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情况纳入保障范围,等待期从常规产品的30天缩短为15天,保额最高达15Z元。  相似文献   

20.
什幺是和谐销售?和谐销售要求的是通过与客户的有效沟通,真正让客户感受到保险的有效性,使其“买点”“卖点”达到重合,最终决定购买保险产品来解决自身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