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两优6380是农业部认定的第2批超级杂交稻。一、产量表现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年平均产量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5%,2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8.2%。  相似文献   

2.
川香优3号是四川省农科院最近选育出来的具有香味的高产、优质、多抗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 产量:该组合参加四川省2000年中稻区试,平均亩产503.9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0.16%,2001年继续参加  相似文献   

3.
中浙优1号,是一个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区域作单季种植的优质稻米组合.产量:参加浙江省单季稻区试验,平均亩产535.2公斤,比汕优63增产10.7%,达极显著水平;淅江省多点示范统计,一般平均亩产500-550公斤,高产田块可达650公斤.  相似文献   

4.
《江苏农村经济》2011,(2):38-40
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33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60.4公斤,比对照II优084增产3.7%。2007年较对照增产极显著,2008年较对照增产显著;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9.4公斤,较对照II优084增产10.3%。接种鉴定:感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中感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据中新社报道:记者从福建省农科院获悉,由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研究员主持培育的“II优航一号”和“II优二四七”超级稻日前在云南通过国家专家组的验收,亩产干谷分别达一千一百六十二点零一公斤和一千一百八十三点八一公斤,创中国航天育种水稻问世以来的最高纪录。“II优航一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航天选育的优质高产超级稻新组合,穗大粒多,植株整齐,抗倒伏性强,抗病虫和耐寒性强。二000年参加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中国超级稻展示时,产量比“汕优六三”增产百分之二十,居二十五个参试组合之首。二00二———二00三年参加海南…  相似文献   

6.
杂交稻D297优67是个比汕优63抗病高产、制种产量高、适应性广,带有粳型血缘中晚稻兼用杂优新组合。至1992年,全国13个省市示范面积20万亩,并有迅速发展的前景。 一、选育过程与试验经过 福建省尤溪县管前农技站于1986年用D297A与明恢63、67、72、78等恢复系配组,并于1987年将新配的D297优63、67、72、78新组合,与汕优63进行品试;同时在管前村用D297优63、D297优67作单晚试种,并用汕优63进行简比,结果D297优67居首位,亩产592公斤,比汕优63亩增56.3公斤,增产10.5%,D297优63其次,亩产573.6公斤,比汕优63亩增42.3公斤,增产7.8%。通过品试与简比,发现D297优63、67两个新组合表现抗病性强、分蘗力强、丰产性好、制种产量高等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7.
《农家之友》2004,(9):12-12
“富优1号”是运用高新技术育成的超高产杂稻新组合,2003年已通过全国审定(长江中上游组)。2001年在全国区试中平均亩产612.5公斤,名列第二。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97公斤,名列第一,两年平均比对照增产7.04%,2003年已进入全国长江中下游组和武陵山区区试。近两年生产试验亩产为600~800公斤,比对  相似文献   

8.
《农民科技培训》2007,(4):34-34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7 品种名称:Q优108(区试代号:庆优9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Q1AxQ恢10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6天。株型适中,叶挺,每亩有效穗数16.5万,株高113.3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80.3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6.5克。抗性:穗瘟病平均7.0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57.1%。  相似文献   

9.
汉中的汉台、南郑、勉县等县区,首选"秦优12号"主栽品种,充分显示出高产优势,2016年示范推5 170hm~2,平均产量3 025kg/hm~2,比对照增产370kg/hm~2,增幅13.9%。对其增产优势及实现高产的技术路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湘杂油2号     
湘杂油2号是由湖南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技术 ,经20多年的精心研究选育而成的。1998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0年5月又通过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湘杂油2号集优质、高产于一体 ,菜籽品质达到国家低硫苷、低芥酸标准 ,其产量表现优异。在湖南省杂交油菜区试中 ,平均单产达132公斤/667平方米 ;在长江中游区油菜区试中 ,平均单产达139 9公斤/667平方米 ,比对照品种增产15 % -30 % ;1998 -1999年在全省8个地区10个县(市)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 ,…  相似文献   

11.
新品推介     
<正>玉米新种:太平洋99太平洋99玉米品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公司引进,2013年通过审定,可在广西全区种植。特征特性:生育期,春季122天,秋季平均108天。产量表现:2009年秋季和2010年秋季区试平均亩产452.8公斤,比对照正大619增产6.3%。2011年春秋两季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4公斤,比对照增产8.1%。栽培要点:1.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时早播,种植密度3500~3800株/亩。2.3~4叶时间苗,5~6叶时定苗,定苗时结合中耕松土施攻苗肥,一般每亩施  相似文献   

12.
致富信息     
玉米换代主体新品种──“登海1号”、“掖单22号”由我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培育的玉米新品种──登海1号、掖单22号,最近双双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专家们认为,这两新品种具有突破性,将成为我国跨世纪玉米换代新品种的主体品种。自1994年以来,这两个新品种连续4年在全国各地进行试种,对比实验,较对照品种大幅度增产。其中登海1号,1996年-1997年农业部黄淮海夏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中,平均亩产542.8公斤,比对照掖单2号平均增产27.5%,居第一位。1995年、1997年在全国玉米不同生态区安排试验600多处,产量结…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不同典型农业生产区玉米施肥现状及增产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调研2017年河南省不同典型农业生产区玉米的施肥现状,发现河南省玉米种植效益普遍较低主要与化肥不合理施用相关,提出相应的施肥建议以获得最大增产。[方法]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河南省禹州、长葛(两个粮食作物种植区)、杞县(一个经济作物种植区)3个典型农业经济区域作为调查地点,共调查了828家农户玉米的产量、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结果]河南省粮作区玉米产量为4 500.00~10 500.00kg/hm~2,养分投入量为90.00~1 249.00kg/hm~2,且仅有单质肥料和复合肥的投入,禹州、长葛两地粮作区平均PFP分别为19.18%和22.46%,、增产潜力分别为23%和26%;杞县经作区玉米产量在4 731.00~11 320.00kg/hm~2,养分投入量为0.00~1 206.00kg/hm~2。经作区有机肥的投入,使其肥料种类相对较多,该区域平均PFP为31.19%,平均增产潜力为34%。[结论]根据当地土壤肥力,粮作区玉米种植可适当减少氮肥投入量,降低基追比,增施磷钾肥,改进后玉米有20%~30%的增产潜力;经作区玉米种植严格把控氮磷钾的配施,增施有机肥,增加基肥种类,改进后玉米有30%~40%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江苏农村经济》2014,(3):38-39
扬麦21 选育单位: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9.7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4%;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6.8千克,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新品种燕禾金2000和美玉3号鲜穗产量高,平均分别比对照闽玉糯1号增产57.68%、18.64%,且商品性好、鲜食品质优、抗逆性好,值得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一、品种来源及其选育经过   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川育 14”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89年用“ 9920” (本所选育 ,组合为川育 9号 /3繁 /7/高加索∥川育 5号 )作母本 ,“ 21646” (本所选育 ,组合为川育 8号∥ 9号 /黔花 1号 )作父本进行杂交 ,采用系谱选择法 ,经成都、昆明四年六代选育 ,于 1992年稳定成系 (代号 33976)。 1998年 1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川育 14”。 1999年 9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确定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种植。   二、产量表现 川育 14参加四川省区试预…  相似文献   

17.
玉米──成单14成单14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用自交系200作母本,32作父本杂交而成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1991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0一1991年参加省区试,两年35点次平均亩产423.2公斤,比对照农大65增产14.25%,...  相似文献   

18.
多抗性水稻新品种910,系江苏省扬州地区农科所从斯里兰卡水稻BG90—2中系统选育而成,穗大粒多,茎秆粗壮,米质好,产量高。特别是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抗风抗倒。从1984年浙江省宁海县三个对比试验材料看,“910”亩产为967.2斤,比汕优六号增产100斤,增产率11.5%。抗病性调查,白叶枯病的发病率,“910”为5.63%,汕优六号为61.040%,穗颈瘟的损失率,“910”为2.97%,汕优六号为4.17%。三个  相似文献   

19.
"中棉所19"这一棉花品种,系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育成,具有高产、稳产、早熟、优质、多抗等特点,综合性状优异和广泛适应性。1992和1993年分别通过陕西省、河南省和国家审定,1994和1995年分别获国家"八五"育种攻关特等后补助,1995年被列入《国家科委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1992年,该棉花先后参加陕西省和长江流域国家抗病区试,霜前皮棉平均亩产63.6公斤,名列前茅;1994年参加中美联试,皮棉产量亩产87.7公斤,居14个参试品种首位;1990~1992年先后参加河南等四省新技术麦棉套种区试,霜前皮棉平均65.8公斤,亩产小麦325.5公斤,居首位;在1990~1993年豫、陕及长江流域国家抗病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霜前皮棉71.4公斤,生产上大面积种植亩产皮棉70~100公斤,高产地块120~150公斤,最高产量在新疆达到231.2公斤,创全国棉花单产历史最高记录。此品种棉纤维品质优良,河南省麦套棉区试  相似文献   

20.
信息选萃     
农一师培育出长绒棉新品种  我国长绒棉育种又有了新的突破 ,经过 10年努力攻关 ,农一师农科所培育的 94— 2 0 6和 32 87两个长绒棉新品系 ,近日 ,通过了有关专家审定 ,它们分别被命名为新海 17号和新海 18号。新海 17号和新海 18号长绒棉品种 ,是农一师农科所科研人员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杂交培育的新品种。其生长期均在 140天 ,株高 90~10 0 cm,在自治区第七次区域实验中 ,平均 6 6 6 .7m2 产籽棉分别为 2 96 .1kg和 2 81.9kg,比对照的其它品种增产35 .87%和 2 9.37% ,霜前花率高达90 % ,产量列同品系的第一和第二。经国家农业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