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目的:评估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是否造成了全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地区差异。研究方法:滑动t检验、反事实分析框架、FLUS模型与Dagum基尼系数。研究结果:(1)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后,全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规模均有明显提高,并呈现出“两极区>两轴区>中部区”的空间分布特点;(2)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前、后,海南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主要由地区间差异构成;(3)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会抑制海南各地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马太效应。研究结论:海南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因地区间社会经济基础差异而存在马太效应,但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则通过全域覆盖、政策利好以及市场选择而对此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以期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的地区间城市协调发展提供相应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基于组态视角探究压力、状态和响应条件对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NUCLE)影响的协同和替代效应,为推动城市空间有序治理和完善高质量发展格局下土地调控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PSR机理分析和fsQCA法。研究结果:(1)单个压力、状态和响应要素并不构成影响NUCLE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高水平NUCLE的实现是不同PSR条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其中,土地错配、人口规模和经济增长是最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因素。(2)压力、状态及响应条件“并发协同”,形成影响NUCLE的多样化组态,具体包括压力主导下多要素平衡型、压力和状态双重赋能型和压力—状态—响应互动型3种差异性模式。(3)在特定的客观禀赋条件下,财政激励和城市化可以通过等效替代的方式影响NUCLE。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依据压力、状态和响应多重条件的联动匹配效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调控和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3.
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应用1999 — 2007年分省数据,测度近年建设用地扩张对中国及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变化趋势,为土地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效率评价法、多元回归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1999 — 2007年中国固定资本、劳动力和建设用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745、0.274和0.083;(2)初级产品阶段地区、工业化阶段地区、发达经济阶段地区建设用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76、0.068和0.066;(3)地区技术效率和土地宏观调控对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抑制作用。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发展阶段演进逐渐减小;(2)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应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策略与绩效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通径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各驱动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径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分别为0.4638、0.0251、0.0511,人口增长分别为0.3149、0.1535、0.5317,城市化进程分别为0.4400、0.0365、0.5236;(2)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及两者的耦合作用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3)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主要驱动商住工用地扩张,城市化则侧重公共用地。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影响因素对于探究城市内在演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深圳市为例,通过建立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两个阶段建设用地变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分析了建设用地变化的规律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2002~2007年),深圳市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建设用地变化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第二产业产值变化,坡度和高程,而在第二阶段(2007~2012年),深圳市进入高度城市化阶段,建设用地变化表现为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变化,主要解释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第二产业产值变化,人均GDP变化和人口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6.
7.
研究目的:评估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海南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净效应,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断点回归与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使全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提高了3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战略实施的前4年,但存在高估的可能;(2)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全岛各市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规模更大;(3)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全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存在阶段性变化,前期主要是投资和产业发展驱动,后期则与城镇人口增长密切相关,但在开发国际化旅游市场的目标实施上不甚理想。研究结论:为揭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机理与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能够为协调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有效治理提供相关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辨析海南环岛高铁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时间演化特征,探究政府与市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为合理安排高铁站点周边土地资源开发时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缓冲区分析、强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2005—2020年,海南环岛高铁各站点周边LUCC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扩张、林地减少与耕地动态平衡;(2)海南环岛高铁各站点周边LUCC规模及强度在建设期要高于运营期;(3)海南环岛高铁各站点周边LUCC在建设期主要受所在地区政府投资的影响,而运营期则主要受所在地区市场状况的影响。研究结论:高铁站点所处地区政府投资及市场状况是引发周边LUCC并存在时序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应在不同时期协调好政府和市场在高铁站点周边土地资源开发中的力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建设用地扩张影响因子的选取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因子,并选取相关性较显著的因子,与建设用地间建立合理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建设用地发展趋势,可对用地扩张规模及需求进行预测.通过对某市历年统计数据中的诸多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剔除存在多重共线性以及与建设用地相关性较弱的因子,建立科学的多元回归模型,并与灰色GM(1,1)模型法的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所选取的驱动因子合理,其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趋势相适应,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可靠,可较好的拟合用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方法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发展了一种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分方法。研究方法:在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确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建设用地总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考虑区域环境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自下而上"、直观定量地确定区域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研究结果:规划的建设用地弹性边界与北京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研究结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应用前景。如果能够在该方法定量确定的区域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自然边界和交通、绿化隔离带等人工边界,进一步综合修改完善,将有可能明显提高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究高铁建设是否能显著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研究方法:基于中国223个地级市2003—2016年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倾向匹配得分法与工具变量法探讨高铁站开通与否、高铁站数量和高铁线路数量对区域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结果:高铁站开通、高铁线路和高铁站数量的增加都会显著促进区域城市用地面积的增长。其中,高铁站从无到有对二者影响最大,分别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均增长4.2%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6.1%;每新增一条高铁线路分别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2.5%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3.4%;每新增一个高铁站点分别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1.1%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1.3%。当人均生产总值大于17 008.74元/年,二、三产业比重高于82.36%或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大于185.29万人时,首次开通高铁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用地扩张。高铁站开通与否对东部地区城市用地面积增长有显著影响,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论:高铁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转换的影响不限于其所在的城市外围,而是扩大到所在的地级市区域,且依赖于城市本身的经济、产业与人口规模水平,具有区域异质性。高铁站点选址应考虑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高铁路网规划应从全国尺度上考虑其对土地利用效应的经济、产业、人口和区域异质性,以使资源配置最优。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建设用地配置中不同政府失灵的成因、影响与相互关系,探索相适宜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及实现路径,为国家建设用地配置优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逻辑分析与框架设计。研究结果:中国当前的建设用地配置存在两种政府失灵,并且这两种政府失灵涉及不同类别的政策问题,因而单一的技术性对策无法达到理想的解决效果,故需要依据不同的问题特征,设计构建综合性的政府失灵改良框架进行指导作用。研究结论:中国建设用地配置同时存在政府失灵Ⅰ与政府失灵Ⅱ。前者发生于政府内部,以央地关系失衡下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机制失效为特征;后者发生于政府外部,以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机制、扭曲土地资源配置为特征。对应于这两种政府失灵,本文设计涵盖6类调控工具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其中,针对政府失灵Ⅰ,主要有观念性调控、规划性调控和经济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转变形成目标相容的管控理念、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入指标交易与管理平台等;针对政府失灵Ⅱ,主要有规则性调控、探索性调控和产权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健全土地市场运行规则、探索创新存量土地开发模式、构建现代土地产权体系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