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抗战时期,由于日本疯狂侵略,使得我国中、东部地区大片国土沦陷,人们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许多人失去了工作的机会与权力,那些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在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感召与鼓舞下,历经磨难、辗转迁徙到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抗战大后方.但由于内迁人口数量众多,加之西部大后方本身生产力低下,虽然内迁了许多的机关、学校与工,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提供给社会的就业机会并不多,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更是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朱大鸣 《浙江经济》2010,(14):39-39
由于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过高,最近出现了工厂内迁潮,比如前段时间被斥为血汗工厂的富士康准备落户河南。由于沿海地区的生活成本太高,以及80后90后新劳动力特点的转换,廉价劳力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事实上,工厂内迁潮是紧随着工人内迁潮,实现地理意义上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正全面抗战开始后,东部沿海省市的工业企业大量迁往西部地区,开启了大后方经济的"黄金时代"。本文利用各种档案资料,首先梳理了全面抗战以来工业企业内迁的历程,然后在一系列统计数据的支撑下对后方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通过计量模型考察了战时后方工业所带来的长期效应。文章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李涛  夏森茂 《特区经济》2009,(12):209-210
本文以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背景,研究西部地区吸纳沿海内迁企业的融资支持体系。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内迁企业发展银行和内迁企业组合基金,为沿海内迁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参考一般银行的业务运作模式,本文提出了内迁企业发展银行的独特运作模式。借鉴了美国中小管理局的基金管理模式,构建了内迁企业组合基金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吴曦 《中国西部》2013,(29):36-49
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李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1939年,“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发出后,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相继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对李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农业实际上成为国民政府支撑抗战的主要经济力量。农业增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时问题,“复兴农村”的农业改良与推广为了适应持久抗战的需求,在大后方得到了积极推行,抗战物资得到及时补充,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推广成效。近年来抗战大后方农业改良与推广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农业推广政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推广经费、推广品种改良与病虫害防治、农业推广机构,到推广成效与经验,可谓硕果累累,同时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区域研究不平衡、概念模糊、碎片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后方农业改良与推广的整体认知。  相似文献   

7.
《今日重庆》2013,(2):52
2012年9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海外资料搜集考察团到美国搜集抗战大后方海外史料。这是2008年"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国交流活动,考察团在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搜集到一批珍贵的抗战大后方档案史料,弥补了重庆抗战史研究中的多处空白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物价随着战事的推进而呈现阶段性上涨的趋势.在各个阶段,国民政府据其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复杂以及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这些措施收效甚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垮台.  相似文献   

9.
唐润明 《今日重庆》2014,(1):110-111
抗战时期,虽然重庆的物质生活条件艰苦,人们的生存空间缩小,生活压力增人,但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生活在大后方的各界各阶层,仍克服各种困难,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括物资战和货币战这两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层面,并且随着时局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在太平洋战争前,中日货币战占主导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物资战成了经济战的重心。日本在这场经济战中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国民政府则处于下风,但日本促使中国大后方经济崩溃的目的并未达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调整工业布局和考虑国防安全的战略指导下,在内地省市的积极争取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为了克服暂时的困难局面,上海实行了工厂内迁计划。上海工厂内迁以私营企业为主,早期搬迁管理较为松散,后随着上海困难局面的克服,工厂内迁则主要是配合国家关于沿海紧缩和上海支援内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搬迁管理也逐渐规范化。上海工厂内迁无论是对上海经济还是全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战在西部     
八年抗战,华夏大地同仇敌忾,演绎了一幕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和坚强决心抗击外寇入侵的历史传奇。抗战时期的中国西部做为大后方,不仅为逃离战乱的人们提供栖身之所,还以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超常的坚忍,为烽火连天的前方战事提供着充足的能量,直到日寇被赶出中国的国土。没有千千万万前方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没有西部大后方千千万万民众的鼎力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同样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赵菲 《中国报道》2008,(5):51-53
对面临成本上升的企业来说,内扩外移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方,除了成本精打细算,企业到底迁还是不迁,要考虑产业配套、营销物流设施、地方产业政策、风土民情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和发展被迫偏离既定轨道,公债政策和实践也发生变化。本文尝试对内债进行分类研究,从内债用途的角度界定经济建设内债。重点考量战时经济建设内债规模,探讨战时经济建设内债呈现出不同于战前的新特点。经济建设内债用途由发展经济转向服务抗战,侧重于战略物资的生产和运输。经济建设内债建设布局由沿海实业建设转向以工厂内迁运动为主的战时大后方建设和疏通以运输战略物资为主的西南国际交通通道。在战时经济统制政策下,经济建设内债的使用方式从战前定向变为战时统筹。为提高认购率,内债推销也更具强制性。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加深,国民政府转向使用外币作为内债发行本位币。  相似文献   

15.
迁村并居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成效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围绕迁村并居的功能、动力机制及存在的矛盾和推进策略等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农民搬迁安置、多方互动、新社区可持续发展、政府对迁村并居工作的社会评价研究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6.
熊怡 《今日重庆》2011,(12):64-65
在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之际,2011年11月26日至28日,“中日战争厦抗战大后方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璧”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西南大学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口号的贯彻落实,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开展了"迁村并居"建设。但在实地调查中笔者却发现,虽然新型社区环境和设施均优于原有的自然村,然而迁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却较设想状况差,这一建设目前面临阻滞。本研究将通过对迁村后农民社区适应状况的研究,了解迁村并居的具体效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推进"迁村并居"工作在W市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退?     
与国有企业的发展扩张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步伐似乎有些凌乱。2006年开始的沿海民营企业大规模内迁,从上游行业的兼并重组到非垄断领域的退避让利,民营经济的发展陷入了某种迷茫。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象山县推行阳光征迁模式以来,象山县房屋征收办紧紧围绕"依法征迁、阳光征迁、和谐征迁"房屋征迁工作目标,认真落实政策、签约和清零"关卡",依法规范房屋征迁工作,凝心聚力,迎难而上,落细落实一、二、三、四期棚改项目,四年来共作出房屋征迁决定36个,房屋征迁建筑面积76.61万平方米,户数6322户,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阳光征迁信息化管理操作模式,多次受到市级单位表彰。  相似文献   

20.
吴曦 《中国西部》2013,(29):28-35
作为战时大后方之一,昆明也吸引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营造学社等学术机构前往落脚,尽管南迁队伍最终选择了李庄作为终点,但作为不可或缺的中转站,昆明见证了梁思成和他带领的营造学社在战乱纷飞时期奔波在云南35个县城之间继续进行古建筑调查的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