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南省畜禽养殖量的区域差异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畜禽养殖产品生产基地,畜禽养殖业的管理与治理在河南尤为重要。为了掌握河南省畜禽养殖业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探索河南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方略,文章开展了河南省畜禽养殖量的区域差异研究工作。[方法]依据2000—2015年河南统计年鉴的分市数据,采用锡尔指数方法,对豫北、豫西、豫中、豫东和豫南五大区的畜禽养殖量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研究发现1999—2014年河南省畜禽养殖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可以2007年为界分为1999—2006年的快速增长阶段和2007—2014年的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1999—2014年河南省畜禽养殖量的总体差异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区间差异影响较大,区内差异影响较小。同样,也可以2007年为分界,分为1999—2006年的高差异阶段和2007—2014年的低差异阶段。从总体上看,河南省五大区畜禽养殖量的区间、区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相对稳定,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豫南、豫东、豫北、豫中和豫西。[结论]据此,河南省畜禽养殖业整体呈现出"在平稳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的发展趋势,建议河南省因地制宜地制定畜禽养殖业区域政策,建立体现各区特点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文通过使用标准差、基尼系数、一阶锡尔系数(Theil熵)分解、崔一王指数等方法,对我国海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相对差距以及差距的地区分布和收敛性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自《全国海洋经济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海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省际差距持续缩小,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间的区域差距有所增大,可见,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对缩小我国海洋区域经济差距具有促进效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农业绿色发展是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探究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为我国其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运用锡尔指数对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测度。[结果]2012—2017年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绿色供给的得分最高,环境友好和生态制度的得分最低。各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南京、无锡次之,连云港、淮安和宿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锡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都在逐渐缩小。[结论]农产品绿色供给是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友好发展方面较低,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利用强度在持续增加,资源节约利用仍是绿色发展的短板,因此江苏省资源效益利用仍有上升的空间,且区域内发达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带动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刘越 《新疆农垦经济》2005,(6):41-43,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拉大的问题.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制度、制度变迁这个角度,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婷  朱浩 《南方农村》2010,26(1):43-46
本文侧重从区域经济差异的角度对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三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投资、消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区位商分析三个地区的相对差异及其变动趋势,从而为发展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经济、缩小二者与珠三角的差距制定因地制宜的战略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于国家政策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原因,我国各省区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文章以四川省21个地级农村区域经济差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对四川省农村区域经济差异的显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农村区域经济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为成都市、绵阳市。(2)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测算得出:2010~2014年期间,区域三内部差异的波动幅度较大,范围在0.14~0.01之间,说明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区域二内部差异呈"降低—增高—降低"的趋势,经济发展潜力一般;区域一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等因素限制,经济发展较慢。该研究为四川省农村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经济实力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实力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从形成要素和表征要素出发,对1980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实力增长及对经济实力的贡献要素进行了科学测度,揭示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实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区域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新疆兵团经济分区及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新疆农垦经济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将比较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标准差系数分析法相结合,从总体差异、南北差异以及四类农垦区域间的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新疆农垦经济区域差异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新疆农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人均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指标,运用人均GDP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及极值比率定性定量研究了1993~2002年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水平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差异呈扩大趋势;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旨在缩小差异达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江西省区域经济的垂直差异,根据高程将江西省分成高丘、低丘、平原和湖区4个不同类型,不同高程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形成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分析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用锡尔系数对江西省区域经济垂直差异进行空间分解,揭示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辽宁省市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10项指标,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大连为发达地区,沈阳为较发达地区,本溪、鞍山、丹东为中等发达地区,葫芦岛、抚顺、锦州、辽阳、盘锦为初等发达地区,铁岭、营口、阜新为欠发达地区;分析市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市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海洋经济技术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沿海省市海洋GDP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对我国区域海洋经济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998~2008年间沿海各区域海洋经济技术效率都呈上升趋势,但仍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区域间技术效率差异与区域间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一致;上海、广东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在地区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技术效率水平的差距成为导致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建议各地区加大海洋科研投入,提高海洋经济技术效率并充分发挥核心区域的技术辐射效应。研究的结论和建议对我国区域海洋经济的质量提升和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分析2004—2013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时空特性和动力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3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泰尔指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表明区域差异在变大;在"空间"意义上,组间差异对总差异变动的贡献度呈现上升的趋势,是地区差异变动上升的关键;在"动力"意义上,资本产出比和劳动人口耗水比与泰尔指数的变动是一致的,资本劳动比与泰尔指数的变动态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改进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工业用水效率进行评价,并利用泰尔指数探究全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人均水资源量对提升工业用水效率有积极作用,工业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表现为明显的负向抑制作用;修正后全国工业用水效率大幅提高且呈增长态势,区域工业用水效率由“东高中低”空间分布演化为“东高西低”,流域工业用水效率呈现为黄河流域效率大于长江流域的空间格局;低工业用水效率组省(区、市)数量最多,高工业用水效率组仅包括北京和天津;我国工业用水效率空间差异性有减小的趋势,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重点关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市)工业用水状况。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并且有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分析65个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概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65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和经济落后地区4种经济发展类型,基于GIS软件,从地域的空间分布上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八大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而"五个统筹"更强调了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以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数据,分析了各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并预测了趋势;认为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出现了缩小的趋势,但由于相对差异缩小的趋势刚刚出现,所以将来一段时间内绝对差异会进一步扩大;建议抓住各区域均呈快速发展的时机,统筹区域间的发展,积极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领域,促进区域间协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塞尔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时空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地区差异自2001年以来不断缩小;能源消费整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整体来说北方的能源消费强度大于东南沿海地区;产煤大省的能源消费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