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要约收购作为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重要收购模式,也存在力不从心的地方,需要强制要约收购予以弥补。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实施强制要约收购的目的是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要约收购存在的局限性。本文从各国的立法例出发,归纳出其基本的法律特征,并且通过对强制要约收购各种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最终得出其概念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2.
要约收购是证券市场收购上市公司最基本的形式,其涉及主体众多,而各主体在要约收购中利益冲突较为明显,加之需要大量资金流入股市,极易引起股价波动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为此各国证券立法都将要约收购作为重点进行规制以求缓和冲突,均衡利益.通过对要约收购的各种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最终得出其概念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事件是我国第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化要约收购案例。收购方与反收购方激战43天,上演了一幕精彩的收购与反收购表演。尽管中信收购最终未能改写历史,但其对我国的证券业、并购业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带给我们颇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收购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刚刚旅行的《证券法》在上市收购方面的规定即有重大突破:一方面,减少对收购行为本身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更为规范、具体,提高了市场监管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实质性要约收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形式不合理、要约收购价格制订失败、收购支付方式存在局限、股东维权意识薄弱等方面,解决这些障碍的关键是实现股票市场的全流通,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拓展收购专的资金来源,并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调整。  相似文献   

6.
强制要约收购制度引入我国后,在保护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收购方及其中小股东的利益,阻碍了收购的进行。因此,在肯定该制度价值的同时,需要对其予以完善,主要是通过对收购方要约收购的豁免制度以及须经股东会同意通过的制度安排等,来平衡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之间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收购中保护目标公司的股东尤其是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小股东的利益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法律对公司收购进行规制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法律公平实现的归宿。本文围绕上市公司收购中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阐述了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中对中小股东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进而提出了一些完善这方面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杠杆收购中的财务风险转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杠杆收购中,收购双方的财务风险变化不同;收购企业收购后降低了自身的财务风险,而目标企业被收购后财务风险有所增加,原因是收购后收购方利用其控制地位将部分财务风险转嫁给了目标企业。这种财务风险转嫁提高了收购企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HEC集团收购外资公司案历时四年,经历了初次介入、二次尝试及最终收官阶段,成功实现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弯道超车”。其成功经验表明,企业收购过程中应明确收购目的、抓住收购时机、准确判断对方出售意图、打造专业性强的收购团队、合理制定后期整合方案,充分发挥收购的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采取了积极鼓励和严格规范的态度,但从相关规定来看,仍然存在缺陷。《证券法》对强制要约收购义务的承担及豁免作了规定,但对于豁免的条件、程序等过于空泛;协议收购制度中必须强化其信息披露义务和依法承担强制要约收购义务;《证券法》未对反收购措施及一致行动人问题作出规定,应对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进行具体限制,并对一致行动人及范围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强制要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制要约制度是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一项重要的具体法律制度。其目的是在上市公司的控制股转移时维护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利益的衡平。然而,该制度也存在消极影响,即可能会提高收购的成本,从而减少收购的发生。对此制度进行法理分析,剖析其积极与消极效应,对完善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面对股价的持续低迷,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纷纷启动了私有化进程,通过退市维护企业价值,以分众传媒退市为例,企业退市主要以要约收购为基本交易模式,整个私有化过程的重点在于收购价格的确定、提交符合监管要求的文件、合理避免潜在诉讼。只要能严格依照交易规则进行交易,企业就能够顺利实现私有化,实现在资本市场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3.
商誉会计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强 《新智慧》2004,(2A):41-42
在企业购并过程中,当收购企业的买价超出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超过的部分一般被认为是被收购企业的商誉。一般情况下,企业购并的主要目的有:①快速进入某一行业;②获取规模效益;③获得被收购企业的无形资产;④分享被收购企业的商誉。由此可见,收购企业之所以愿意支付比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更高的价格,并不是因为被收购企业有较高的信誉,而是因为收购企业本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在证券市场频繁出现,其对经济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隐藏着许多破坏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并把握规范协议收购的关键因素,从敌意收购、政府意愿、信息披露和关联交易等方面完善协议收购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协议收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上市公司的敌意收购通常不符合公司股东或管理层利益,因而容易引起收购双方的争执从而引发股市动荡。我国法律对公司收购进行了规制但并没有完全禁止敌意收购。上市公司应未雨绸缪,事先采取防御措施应对敌意收购,同时,在敌意收购来临时也应依法予以反击。  相似文献   

16.
《进展》2004,(9):79
最近,我们公司以资产收购的方式收购了一家集体企业。该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有上级主管部门。我公司拟收购该企业的厂房、设备,并承担其债务(欠银行的和其他企业的)。请问我公司在收购该企业时收购合同应该怎么起草,在收购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7.
资讯     
传“第九城市”收购MSN中国50%的股份,纳斯达克获准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创业现状“综合测评”启动结果将于“大学生创业周”期间公布,创新投入列为国企绩效考核,谷歌与微软就DoubleClick收购交易针锋相对,奇美电子将收购冠捷科技部分股权,分众证实收购艾瑞咨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创业投资     
《中国科技投资》2013,(18):16-17
蒙牛124.6亿港元收购雅士利汇丰渣打提供全部融资对凯雷集团提供支持的雅士利国际的收购,将是蒙牛乳业进一步提高婴儿配方奶粉产品市场份额计划的一部分。根据双方协议,蒙牛乳业将向在香港上市的雅士利国际的股东发起一次强制要约收购。蒙牛乳业的现金出价对后者的估值是124.6亿港元(16亿美元),相当于每股3.5港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新创立企业的收购扩展,还是成熟企业的进一步扩展收购,都会面临在收购中必须解决的一些法律问题。纵观国内外已发生或正在进行的收购,根据笔者的理解及经验,收购一般不超过两类出发点或侧重点的收购:一是以收购股权或出资权达到获得某项重大业务的目的,通常该业务的获得需要较难的谈判及较特殊的技术力量或合同框架支持;二是以收购股权或出资权,达到取得扩展企业现有资产规模及特殊资格的目的。笔者从两个案例谈起。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上市公司所涉及的收购案例逐年增多,我国立法机构与证券业监管层对于相关监管法律制度也在建立与完善当中。一项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符合其背后法律关系的运作原理。法律关系的理顺既有利于我们理解法的性质和作用,也是我们分析法律问题的重要工具。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亦是如此。因此,分析上市公司收购监管法律制度,首先需要分析和认清收购的标的,即其中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什么,并进而获知谁在对该等客体的权利移转上享有最终决定权,即回答"谁的公司"这一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对未来法律制度的完善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