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契约是企业的核心契约,但由于其交易对象的特殊性,使得现实中的劳动契约具有不完全契约的特点。以劳动契约观演进为基础,借鉴现代企业理论可对不完全劳动契约的属性进行分析,如劳动契约交易的核心为专用性与专有性人力资本,劳动契约交易的期限更多表现为长期雇佣。同时,与其他交易契约相比,不完全劳动契约交易的障碍为非对称信息分布下双方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问题,以及团队生产形式下的劳动成果计量难题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对银行贷款与企业债券的契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与企业债券的"硬约束"特征相比,银行贷款的"软约束"及其债务再谈判特征是银行贷款成为企业债务融资方式优先选择的一个重要理由.  相似文献   

3.
现代金融契约理论研究述评——资本结构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企业契约理论的出现,金融学家开始从契约经济学角度考虑信息非对称因素,引入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研究,而形成金融契约理论.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基于完全契约的金融契约理论,然后发展为基于不完全契约的金融契约理论.后者克服了前者的许多缺陷,但后者在有关经济主体风险态度及分析结果的运用对象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首次提出了次贷危机中四大不完全契约的概念,分析了次贷危机中不完全契约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提出了金融监管的原则应该是避免不完全契约的大量存在,以免风险积累,失去控制;要重视对基础契约的控制和评估,加强对不完全契约中关键当事人的控制、监管,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实施监管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对银行贷款与企业债券的契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与企业债券的“硬约束”特征相比,银行贷款的“软约束”及其债务再谈判特征是银行贷款成为企业债务融资方式优先选择的一个重要理由。  相似文献   

6.
论企业会计主体间资金内部控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正如古典企业理论将企业看作是生产函数一样 ,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组合 ,但是 ,在我国企业理论的研究中 ,更多地关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不完全契约所导致的代理问题。我们认为 ,多会计主体企业高层经营者与中层经营者之间同样存在不完全契约所导致的代理问题。本文准备在此框架下讨论多会计主体企业资金内部控制 ,主要是企业对其分支机构的资金内部控制问题 ,包括资金内部控制组织、银行账户控制、资金收入与支出控制、资金筹集与使用控制等。重点研究了多会计主体企业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会计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会计原则,规定着会计实务的主要方面,本文通过四个分析性模型从理论层面上对会计模式的历史变迁作了一个概括。完全且完美市场背景下的经济收益观是最早的会计模式。在市场不完全或不完美时,会计目标重新定位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更为相关可靠地计量企业的资产、负债,成为了会计政策选择理论上的标准。由于存在基于会计数据的不完全契约,会计契约观认为,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或硬化会计政策选择的标准,是降低契约(代理)成本的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8.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财务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某种程度的有限理性或交易费用,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契约的不完全会导致事前的最优契约失效。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其主要解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本文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对财务治理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根据合同交易论的观点 ,由于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完全信息以及交易者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矛盾 ,契约在实际交易中通常是不完全的。那么 ,如何确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即产权结构成为解决契约不完全的关键。实质上 ,企业的治理结构就是合同关系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在其中得以决定的组织框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合约内在的不完全契约性质,并进一步解释了衍生产品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进行有效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企业本质从价值角度描述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一个不完全契约组合,公司治理就是保证这一契约组合有效执行的制度安排,而现代财务会计在理论与实践上更接近于公司治理.本文利用资本保全概念将企业本质、公司治理与财务会计理论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企业、个人信用行为的分析表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主要来自我国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信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契约不完全等原因,而其根源是不合理的信用制度安排和不健全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企业、个人信用行为的分析表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主要来自我国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信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契约不完全等原因,而其根源是不合理的信用制度安排和不健全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治理形式与契约的完备程度密切相关。本文分别论证了在完备契约和不完备契约条件下,企业应采用的治理形式,通过寻找"科层"等正式制度治理与"关系"等非正式制度治理的最佳结合点,探索企业节约交易成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石油企业与劳务派遣工初期形成“交易型契约”占主导的心理契约,关系不稳定.根据心理契约结构维度和主要内容的知识,从企业责任和员工个人责任两个方面入手,设定告知、实施、检测等程序,引导石油企业劳务派遣工心理契约由“交易型”为主向“关系型”为主转化.得出石油企业劳务派遣工心理契约可以通过结构转化来进一步稳固的结论.最后给出企业和劳务派遣工在心理契约结构转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叶甲玮 《金融纵横》2009,(10):22-26
本文首先基于企业契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银行的特殊契约性质进行了分析。接着从功能主义观点的角度,通过对银行和金融市场之间的比较分析,深入理解银行的性质。笔者认为,银行与企业一样,也具备契约性质,她是一种降低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契约安排。但是银行不能替代金融市场,也不会被金融市场所湮没,她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将由原先的竞争为主转向相互补充促进的"螺旋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银行和贷款者之间有着契约,贷款者到期必须连本带利归还银行。银行和储户之间也有契约,到期之时银行向储户还本付息。可是,银行两边的契约的“硬度”不一样。银行和贷款企业之间的契约比较“软”。企业还不出钱来,银行只能靠法律手段逼债,万一贷款收不回来,只好等这家企业破产之后多少拿回来一些。我国的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更软。国有企业还不出钱来而银行一筹莫展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可是银行和储户之间的关系就“硬”多了。除非银行破产,否则储户完全有权力拿回属于自己的资金。在某种意义上,银行把许多家企业经营风险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18.
华武 《上海金融》2006,55(8):29-32
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寻租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力求从准租金和不完全契约的角度出发,探求商业银行存在准租金的情况下,公司治理的新型定义、特点和本质特征,并给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李洪涛 《财政监督》2012,(11):32-34
制度经济学将企业的产生归结为契约的组合,并同时指出契约是不完备的。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应当归属于物质资本要素的提供者。但是传统的"企业契约理论"和"交易费用企业论"无法解释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存在的理论依据问题,社会学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和政府两种异质组织是历史地交织在一起的。国有企业存在的实质应当是企业契约和社会契约不完备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法治环境和政府权力运作方式。政府对国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行使不是基于人民对其所有权的委托,而是基于行政权力,并遵循社会契约的逻辑。  相似文献   

20.
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间的契约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接下来,从契约关系的不同分类方法的角度入手,剖析了其不完全契约、隐性契约和多重契约的性质,最后,根据这些性质,提出了其契约治理的一些特殊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