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海军  陈洪转  郑垂勇  张虎春 《经济师》2003,(9):212-212,214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 ,至今仍然是商业银行主要风险之一 ,控制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当前信贷工作的重点。文章从贷前调查、贷中调查、贷款的审批决策及发放、贷后跟踪和检查以及贷后管理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做好首笔贷款的发放工作 ,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出发,论述了当前在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队伍建设、考核体制、管理手段及检查方式等四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在贷前调查、客户评级、项目评估、额度授信、信贷审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贷后管理水平的提升一直落后于上述领域,成为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文章通过探讨贷后管理岗位分离机制,旨在为国内金融机构提升贷后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常磊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61-63,77
中国物权法中没有规定让与担保制度,但商品房买卖中广泛应用的按揭制度本质上就是让与担保。立法上的缺失给商业银行的按揭业务带来了风险,商业银行应严格落实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实现按揭权利的法律预案等来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5.
民企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中小型企业,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中的阻碍不外乎有以下几点:1、各大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大企业“争贷”和对小企业“惜贷”的现象。民企融资活动中遇到的一个阻碍就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全,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出于安全性考虑,各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小企业放贷,对大企业“争贷”和对小企业“借贷”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商业银行借记卡资金交易大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银行零售客户的金融核心复杂社交关系网络模型.通过社交网络模型既能可视化分析风险客户的复杂社会关系,也进一步开发出具有复杂社交网络指标的量化风险预测模型来与传统的行为评分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并将模型应用在贷前审批的风险识别、贷后交易行为的风险预警以及集中性客群风险的前置评估管理等真实场景,在深入研究社交网络模型应用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商业银行大数据风险控制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信贷操作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特征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优化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贷前、贷中、贷后整个业务流程的过程监控,完善信贷业务权限管理,提高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1·加强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配合。(1)严格做好贷前审查。各商业银行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增加小额担保贷款人员的配备。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作用,把好审贷第一关,保证贷款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劳动保障部门、担保机构和经办银行要按规定要求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经营项目、有效的证明材料和贷款人的资信等进行贷前联合审查。(2)加强贷后跟踪管理。街道、社区要配合商业银行做好贷后检查和项目跟踪工作,每月对小额担保贷款人的经营情况、经营地址是否变动等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经办银行要不定期对小额担保…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群决策相关理论成果,对商业银行贷审委信贷决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商业银行贷审委信贷决策过程模型;分析了影响贷审委信贷决策行为绩效的七大关键因素——信贷文化、外部环境、群体成员决策能力、群体结构、群体规模、群体成员的交互、群体集结规则;分析了商业银行贷审委信贷决策过程中的三种问题倾向——极端化、一致化和经验化;相应提出了四点建议——选拔培养专家型的贷款审批人,形成合理的贷审委群体结构、建立垂直独立的审批体系、强化信贷审批责、权、利有机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采用最优的群体集结规则。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16年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一系列政策发布实施,网贷业野蛮发展的时代走向终结,P2P网贷总体向好、风险下降,逐步回归理性.本文拟对我国P2P网贷行业的主要风险予以解析,并结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监管法规对商业银行与P2P网贷平台合作过程的风险防范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我国金融市场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但与之而来的各类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必须针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展开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的特性,并指出了其存在的经营风险,包括超贷现象严重、盈利水平降低等,同时也给出了针对性的管理与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信贷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隐患,在进行具体控制时,加强贷前控制可以得到最佳的效果.据此,本文主要对手行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贷前控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7,(1)
促进商业银行投贷联动运作模式优化,应该建立科学的投贷联动体系构架,满足科创型企业经营运作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创型企业存在广泛的活力,其融资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助力于科创类企业的发展。采用投资私募股权的方式,不断丰富投资类型,增强投贷联动协调性。文章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运作模式的特点、面临问题、优劣性进行分析,提出有利于拓宽投资渠道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何谓"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即银监会出台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它初步构建和完善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是银监会对贷款监管法规和政策进行系统化调整与完善的成果。其目的是引导各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诚信申贷、协议承诺、实贷实付、贷放分控、贷后管理、法则约束等诸方面需遵循一系列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1989,(4)
<正>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规定的“十不贷”是:1.国家计划外项目不贷;2.非生产性建设项目不贷;3.自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贷;4.小纱厂、小烟厂、小酒厂、小毛纺厂、小炼油厂等不贷;5.经营亏损企业不贷;  相似文献   

16.
代诺 《经济师》2010,(8):185-186
文章分析了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仁辉 《经济师》2010,(4):193-193
防止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要从两方面着手工作:一是把好贷前准入门槛,将风险大的信贷客户拒绝在银行门外;二是进行积极有效的贷后管理,通过贷后的严格管理,实施专款专用,防范贷款移用。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防止企业出现名盈实亏状态,从而防止降低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加大银行风险。文章着重探讨贷后管理举措,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增强信贷工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艾亚非 《中国经济评论》2005,5(10):77-78,81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忽视中小企业融资。缺少相应的信用评级、贷款调查、贷后监管等贷款制度产生“惜贷”的结果。本文着重分析了在短期融资券严重冲击商业银行优质大户贷款业务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突破传统信贷模式。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必要性;结合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对商业银行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提出了构建标准化贷款流程等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以购买力平价作为贷币换算系数,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精确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效率差距.研究结果证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生产效率平均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最好的商业银行的四分之一,差距很大,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入过剩.  相似文献   

20.
商 业银行改革既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又与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紧密相关。由此 ,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就成为金融体制以至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商业银行 :“惜贷” ?“慎贷” ?1992年以来 ,在我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条件下 ,商业银行体系加快了改革步伐 :1993年国务院颁发通告约法三章 ,银行贷款管理权限开始上收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的警示和国内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现实 ,进一步强化了我国金融业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 ,金融业清理金融资产开始全面启动。为此 ,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贷款管理权限上收到省分行一级 ,地市分行只有 5 0万元收回再贷款权限 ,县市级支行只有 10万元收回再贷款权限 ,有的支行则完全没有审批权限。在贷款权限上收的同时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程度不同的进行了机构收缩 ,撤销了一些经济效益不佳的基层机构。基于此 ,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 ,因而发出了银行“惜贷”的感叹。面对企业抱怨“惜贷”的呼声 ,商业银行显示沉默之后申辩自己不是“惜贷”而是“慎贷”。理由是商业银行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惜贷”“慎贷”实际上是企业界和金融界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经济现象的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