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随着信息时代的日益发展,一种全新的诈骗形式渐渐的在荼毒现代社会,本文以网络电信诈骗的定义以及发展原因作为着眼点,阐述了现代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网络电信诈骗的新型犯罪特点,以及就当下使用新媒体交际较多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为受众对象阐释几点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2.
马自强 《经济师》2002,(11):283-283
随着社会的进步 ,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突出 ,金融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 ,为众多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短期融资渠道。特别是支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由于有银行信用保障 ,受到社会各界青睐。然而随着银行票据的广泛运用 ,犯罪分子利用票据诈骗的案件越来越多 ,严重影响了银行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一、银行票据诈骗的手段认真分析近年来银行票据诈骗案 ,犯罪分子诈骗手段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 .伪造银行预留印鉴进行诈骗。由于目前银行的前台一般用肉眼分辨印鉴真伪 ,因此 ,利用伪造印鉴诈骗是犯罪分子的基本手段。一是用普通技术…  相似文献   

3.
杜莹  胡亮 《大陆桥视野》2016,(8):312-313
从2011年1月腾讯正式推出微信起,微信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第一个风起云涌的应用软件,在全球迅速传播,并将成为扮演互联网时代第三次浪潮的重要角色.但是归根于网络自身的特性,诸如网络开放的平等性、管理方式的非中心性、信息传输的不确定性、时间空间的压缩性等,导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诈骗新手段,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微信诈骗,诸如盗号诈骗、身份伪装诈骗、利用代购诈骗、红包诈骗、点赞诈骗、扫二维码诈骗、手机支付诈骗等,其危害性正呈指数函数形式上升,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现在急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防范对策来抵制微信诈骗,从而使微信社交越来越安全、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持卡群体的迅速扩大,各种各样利用银行卡诈骗的案件频繁发生,且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我国银行卡产业面临的风险日益严峻.银行卡诈骗屡屡得逞的主要原因包括:银行卡密码未修改或密码设置简单,造成密码易被破译;银行卡用户金融知识水平有待提高;银行卡用户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银行卡信息管理不严等.为此,一要不断增强防范各类短信诈骗意识;二要不断增强安全用卡意识;三要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票据业务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票据进行不法骗财行为。票据诈骗的防范问题已成为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简要分析了票据诈骗的类型、形成因素与犯罪手段,探讨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杜玉红  刘红敏 《经济师》2002,(11):64-65
文章对票据诈骗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指出研究票据诈骗案件的特点 ,提高会计人员识假、反假能力已成为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徐屹 《经济师》2014,(2):66-67
文章通过金融诈骗犯罪案件的剖析,论述了金融诈骗犯罪的含义、构成要件、犯罪原因,提出了防范金融诈骗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谢岚平 《时代经贸》2006,4(11):87-89
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诈骗事件层出不穷。随着诈骗活动的升级,所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据有关资料记载,世界上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高达130亿美元。单证诈骗对国际贸易、航运、银行、保险等各界已构成严重成胁。尽管我国不是发生单证诈骗的多发区,但在国际贸易中的发案率也相当严重。致使我国深受其害。本文对信用证的基本概念作概要的介绍,对信用证诈骗的类型作了归纳、论述和分析,介绍了确认信用证诈骗的标准和打击的法律依据。并提出了防止信用证诈骗的一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金融犯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诈骗方法实施的主要侵犯财产权益的行为,即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五节的“金融诈骗罪”,如集资诈骗罪;另一类是以其他方法实施的主要侵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即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司法实践中,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如何区别,非法占有的目的如何认定;贷款诈骗罪中的“其他方法”如何理解以及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如何处理.笔者就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有关案例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刑法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当前,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手段、形式较多。一般是以正当经济活动的面目出现,以合法掩盖非法。 1.利用某些企业想“发大财”、“赚大钱”,急需某种紧俏商品的心理,谎称能搞到这些商品,骗取信任,签订合同;一旦骗得货款或定金,便溜之大吉。诈骗行为人作案流动性大,往往居无定所,行无定踪,有些当事人被骗后,连其真实姓名和地址都说不清。 2.利用对方当事人急于推销某些商品的心理,谎称自己要购买或帮助推销,骗取信任,签订合同。诈骗人往往采取赊购、代销或支付少量定金等手段,以骗取货物或诱使他人将货物送到指定地点。一旦货物脱离所有人控…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巨大市场压力下,使用伪、变造票据实施诈骗的案件频繁发生,给客户和银行资金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该文分析了票据诈骗的主要手段和特点,以及当前票据反假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健全票据反假制度体系,并通过加强宣传、培育专业人才、加强大小票源头控制、大力推广电子商业票据等措施,加大票据反假力度,保障客户和银行资金安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持卡群体的迅速扩大,各种各样利用银行卡诈骗的案件频繁发生,且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我国银行卡产业面临的风险日益严峻。银行卡诈骗屡屡得逞的主要原因包括:银行卡密码未修改或密码设置简单,造成密码易被破译;银行卡用户金融知识水平有待提高;银行卡用户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银行卡信息管理不严等。为此,一要不断增强防范各类短信诈骗意识;二要不断增强安全用卡意识;三要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法律监控力度和公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所以导致金融诈骗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厉害.为了保证国家群众的财产利益不受损害,本文通过对金融诈骗的现状进行描述,并且从中寻找一些可行的有效措施,因为笔者的父母也从事着金融工作,通过耳濡目染,对这个比较关心,所以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谈谈金融诈骗的相应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保险诈骗行为十分常见,具有与其他经济诈骗不同的特征,其形式可以从投保和理赔两个环节去分析,针对保险诈骗行为比较复杂的成因,可以采取如下防范策略即建立反保险欺诈专门机构、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防范意识、规范保险理赔业务流程、完善承保业务管理、形成协同合作机制、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6,(3)
预防诈骗案件,关键在预防、重点在宣传、着力点在于柜台人员的成功防范。结合当前通报的各类诈骗案件,文章提出了预防诈骗案件的具体措施办法。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领域的犯罪活动层出不穷,尤其是其中的金融诈骗犯罪活动频发,已然成为危害最大的经济犯罪活动之一。金融诈骗活动扰乱、破坏国家的金融财税秩序和社会秩序,在各社会群体中引起动荡与不安,严重危害到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传统金融诈骗方式不断延续、变化、升级、发展,但是"百变不离其宗",其本质和特性依然有迹可循。文章从"庞氏骗局"的几大特征入手,对"E租宝"事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调查以广西财经学院相思湖校区学生为对象,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汇总,以恩格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基础,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分类描述和概括,了解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并发现其消费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本身四个方面分析所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联系实际提出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孙伟  孙冰 《经济师》2002,(4):218-219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金融业作为一个重要部分 ,推动、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由于金融业经营对象的特殊性———以货币、有价证券及各种动产为对象 ,因此 ,出现了大量以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和其他企业为诈骗对象的犯罪活动 ,其发展也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金额巨大 ,技术不断更新 ,手段隐蔽。由诈骗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因此 ,有必要对金融诈骗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避免或减少因其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7,(7)
<正>随着大学生因网络诈骗而自杀身亡的事件爆发,让我们所有人都痛下决心对抗网络诈骗。商业银行作为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载体,更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发挥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为顾客资金提供安全保障,建立有效的冻结和快速处理机制,防范、降低诈骗成功的概率。防范对策与建议:(1)加强客户身份识别。认真落实新建账户客户身份识别措施。"联网核查公民身份系统"是识别境内居民客户身份最主要的工具。在电信诈骗分子使用虚假或他人居民身份证办理业务时,"联网核查公民身份证系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全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网球课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发展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