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取整群抽样法在北京城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二所公立学校选取小五-初二年级的流动儿童415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社会身份冲突问卷、城市适应问卷探讨歧视、社会身份冲突、城市适应三者的关系。歧视会负向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歧视会正向影响社会身份冲突;社会身份冲突会负向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社会身份冲突在歧视与城市适应中的心理适应维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23名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校适应进行测查,以探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自我放纵性上呈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除猜疑感外,学校适应不良图式总分及其他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年龄段差异,初中生显著地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校适应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在控制性别、年龄段的作用后,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对学校适应有极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其中无助感和自我放纵性预测力更佳。研究表明,流动儿童适应不良图式与其学校适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多认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社会存在重重困难,但这些研究多停留在事实层面。依据南京某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资料,借鉴戈登的族群融合理论和布劳的社会整合理论,从身份认同融合和结构性融合两维度探讨了形成融合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各种限制,福利院儿童只能长期待在福利院内,这使他们脱离了与社会的联系。同时,由于中国现行福利政策还不够完善,导致福利院儿童在福利院内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甚至一些福利院儿童由于和社会的脱节,使他们在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福利院儿童始终是要走出福利院,走向社会,因此,要关注福利院儿童在福利院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采取各种措施来巩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周智  杨科 《经济研究导刊》2011,(36):300-301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城市,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融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基于此,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来分析流动儿童城市义务教育融入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从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各种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义务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方法选择本市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282名,作为调查对象,对我国计划免疫接种的接种情况进行调查,并探究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结果 282名流动儿童中,"六苗"接种全程合格率为86.17%,不合格率为9.22%,未接种率为4.61%。结论针对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防疫接种部门需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管理,以提高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的调查,分析了流动儿童医疗保障的现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在卫生保健、医疗保险方面仍与本地户籍儿童存在一定差异;流动儿童医疗救助处于空白;流动儿童父母对流动儿童医疗保障相关知识、政策认知程度低.最后,结合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成功经验提出政府刚性介入、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管理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在人口的流动过程中产生了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本文从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角度和流动人口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经济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责任,得出了只有流入地政府才需要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买单"的结论.但是,由于仅由流入地政府来承担此部分责任会造成流入地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严重偏离,并且义务教育具有外部性,所以中央政府也应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买单".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责任的分担比例不尽合理,应进一步完善,同时应建立以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为导向的专向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3,(9)
文章聚焦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通过选取深圳两所高校的50名留学生进行研究,考察留学生文化适应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探寻影响其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调查留学生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及影响因素与策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市普陀区、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社会融合因素与居留意愿正相关,家乡联系与居留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从制度因素来看,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它改变了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测度创新要素流动与数据要素流动环境指数,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效率,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绿色创新发展的空间影响,并探究数据要素流动环境的空间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仅通过改善绿色技术效率促进本地绿色创新发展,而对邻近地区绿色创新发展起抑制作用。在数据要素流动环境的调节作用下,从本地效应看,人才要素流动通过影响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呈“双轨驱动”特征;资本要素流动仅通过改善绿色技术效率提升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水平,呈“单轨驱动”特征。从空间溢出效应看,数据要素流动环境能合理调节人才和资本要素的空间流动,缓解创新要素的空间错配,进而对邻近地区绿色创新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蔡亚林 《经济》2007,(10):114-115
有关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各有2000多万,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志伟 《经济问题》2013,(8):44-47,72
在扩展的中心-外围模型框架内,利用全国性面板数据对城市房价与劳动力流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相对房价升高会阻碍劳动力的流动,导致就业率的下降,但城市相对优越的公共服务又会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弱化了房价的影响。(2)相对房价升高对部分企业产生挤出效应,促使第三产业由低附加值领域向高附加值演进,进而实现了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及其作用机制。当前中国代际收入弹性在各年龄阶段人群中呈现U型曲线特点,90年代出生的居民面临的代际收入弹性较高,即代际流动性较低。运用阶层线性模型分析了代际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父代的收入水平和工作性质会通过影响子代个体特征变量的边际系数对子女的收入产生间接影响。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但实证分析表明,父代的职业对子女的教育收益率存在显著影响,机会的不平等阻碍了代际流动。因此,政策改革应当保障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平等,从而推动社会代际收入流动,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就业.父母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儿童义务教育的影响成为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也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数据,使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就父母外出务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教育质量的影响展开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父亲从事非农业工作会对子女的义务教育有正的影响,而母亲外出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处于全国前列.本文对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全球失衡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角度,从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两个纬度探究外汇储备、私人投资流动和国际储备资产需求等因素对不同国家经常项目均衡的影响。构建的跨国资产组合模型发现储备货币持有国的官方储备和外部私人投资流入对经常项目均衡有负效应,储备货币需求对储备货币提供国的经常项目也是负影响。使用1989—2013年58个储备货币持有国数据和1995—2011年7个储备货币供应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解决全球失衡问题,改变当前的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能力着手,以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农民工社会适应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维度上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探讨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返乡农民工就业社会支持机制建设,加强返乡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建设,加强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的心理疏导,能增强返乡农民工农村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深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与质量引起了不少关注.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分析了乡城人口迁移对流动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乡城迁移改善了流动儿童的教育获得,在获得优质教育机会、良好教育表现和高教育期望方面,流动儿童的教育获得均显著优于农村儿童;父母...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资源配置结构产生冲击.新一代劳动力的彻底性流动激发了农村要素结构的重组,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型,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农业生产者老龄化、妇女化;土地流转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化投资力度等对策化解这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