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提出“政区合一”、区域创新与产业集聚等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为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昆明高新区从“一次创业”求生存到“二次创业”谋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倡导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建立起鼓励人才竞争、冒险和允许失败的价值观”的园区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对昆明高新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新是昆明高新区“二次创新”的灵魂,对实现“二次创业”目标具有营造特殊文化环境、区域发展创新环境的战略意义。倡导“二次创业”期间”以创新为核心,鼓励冒险,容忍失败,敢于标新立异”的园区文化。  相似文献   

3.
高新区作为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类政策工具,受到决策者青睐。国家高新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乃至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已获得各界共识,但关于其对企业创新发展绩效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上海张江示范区为例,按照园区注册企业是否在园区内经营进行分类,从企业和园区两个层面选取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张江示范区发展存在着只有"高新"而没有"园区"的情况,是否在园区内经营对企业创新发展没有显著影响,园区经营企业甚至在新产品方面表现更逊,企业创新显著受到园区创新政策的影响。国家高新区在发挥优惠政策激励的同时,更需要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不断优化创业孵化链条、提升研究机构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度、加强园区产学研合作紧密度、建立科学的高新区考评机制,以引导园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新区作为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类政策工具,受到决策者青睐。国家高新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乃至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已获得各界共识,但关于其对企业创新发展绩效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上海张江示范区为例,按照园区注册企业是否在园区内经营进行分类,从企业和园区两个层面选取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张江示范区发展存在着只有“高新”而没有“园区”的情况,是否在园区内经营对企业创新发展没有显著影响,园区经营企业甚至在新产品方面表现更逊,企业创新显著受到园区创新政策的影响。国家高新区在发挥优惠政策激励的同时,更需要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不断优化创业孵化链条、提升研究机构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度、加强园区产学研合作紧密度、建立科学的高新区考评机制,以引导园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创业创新战略的实施,使得创新创业活力被充分激发,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更加丰富,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更为开放化、多元化.对创业活动主体和创业环境进行研究,可以强化各类要素在系统中的协同作用,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迈向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何设计合理的制度框架,构筑良性的创业生态,从而有力支撑双创战略,就成为政产学研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个主题,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商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联合主办,浙江向上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制度设计与生态优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于2016年10月15-16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实务界人士等近150人参加会议。围绕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征、主体互动与微观机制等主要问题,与会代表开展了深入交流,现将会议成果综述如下。 一、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征 吉林大学蔡莉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创业参与主体(包括创业企业及相关企业和机构)及其所处的创业环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彼此间进行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致力于提高整体创业活动水平(创业数量和创业成功率)。具体表现为多样性、网络性、共生性、竞争性和自我维持性等五大特征。作为创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理论界重点关注创业生态系统内涵、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和创业生态系统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杨万东从经济演化的视角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特征界定,指出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系统应当具有丰富性、交互性、自主性与竞争性、规则性、有机性、不确定性与周期性、情绪化与波动性、共生与包容性、结构性与系统化、纠错和淘汰机制十大特征。他强调在当前中国情境下打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关键是要发挥市场自组织能力,不保护落后,不打击先进,不支持封闭,不反对竞争,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更深入全面的分工协作。同时,政府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其着力点应当是提供全方位的适合企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 浙江省政协盛世豪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新常态特征和信息技术革命特征,决定了未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为此,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必须结合经济新常态和信息技术革命,在构建合理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时坚持这三点:以创新引领需求,提升供给有效性;增强自生能力,确保内生发展动力;创造价值或综合效率,实现系统层面的竞争优势。这三个原则三位一体,指出了当前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与优化的方向与重心。 清华大学石磊以工业生态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国家工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指出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划都是影响工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力量,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多样化的路径,而不能简单定义为政府驱动或者市场驱动。工业生态系统中会出现各种死锁的情况,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创新是打开死锁的利器。在促进创新的同时,要善于利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确保生态系统的持续优化。 二、创业生态系统的主体互动 在探讨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性基础上,与会专家也集中研讨了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其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基于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基于政府的互动机制;基于核心企业的互动机制。 首先是基于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吉林大学蔡莉指出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创业企业及其机会集,系统之中互动机制的核心就表现为围绕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的多主体互动。在创业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蔡莉提出了多主体视角下的机会发现观和机会创造观,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共同构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机会集。 其次是基于政府的互动机制。盛世豪关注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政府角色,认为政府必须做好基础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提升要素禀赋,特别是主体素质;激励创新活动涌现;构筑创新创业平台;扶持新兴产业成长;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在政策体系方面,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优化创新平台、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降低创新成本、分担创新风险。浙江工商大学项国鹏等人实证测量了区域创业政策对区域创业绩效的影响。创业政策是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区域政府激励当地创业活动的顶层设计,也是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部互动机制。 再次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互动机制。阿里巴巴集团研究院崔瀚文重点分析了围绕核心企业的创业生态系统之中的互动机制。他主要以阿里巴巴为对象,认为平台经济成为互联网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围绕平台企业,众多小企业之间通过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形成了“大平台+小前端”的典型组织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平台降低小企业创新创业门槛,依托平台服务,大量创新创业机会涌现,而大量的小前端聚合在一起也为平台带来了需求和流量,从而形成大平台与小前端、小前端之间的合理互动,促进这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来自创投界的盛建峰分析了创投机构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机制。他认为,创投机构是创业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因为创投机构能够有效串联资本、创业精神、知识(知识产权、专业技能、行业经验、市场知识),而这正是创业企业能够持续运营的关键要素。所以,创投机构在整个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定位应该集中于:价值发现者、资源配置者、创业推动者、创业生态链完善者。 在探讨创业生态系统的多主体互动机制基础上,与会者分别关注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典型载体--中关村、硅谷和中国县域电商。吉林大学蔡莉对中关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翔实的数据指出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集中体现为基于机会集的互动。浙江大学邬爱其重点探讨了美国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升级经验。他发现,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表现出四大区域特征,即知识密集型行业就业结构、强大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活跃的创新创业投资、鲜明的人口与教育文化特征。硅谷创业生态系统持续演进的根本动力在于围绕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构建了以特色化创业企业为中心的动力模型,这个动力模型的本质是阐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合理分布和动态平衡,从而推动创业企业在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方面的并行发展。作为一个创业者,中国县域互联网+扶贫协作联盟秘书长莫问剑提出了优化县域电商生态系统的策略。从创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电商平台企业在农村的战略定位、政府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台及推动县域电商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三大问题:政府政策性投入不够、落地不到位;平台电商、培训机构工作的流于形式;县域电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为此,莫问剑认为县域电商内生动力是构建县域电商生态系统的关键,必须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县乡村物流体系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协同并进,实现整个县域生态的价值重构和再创造。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解读了创业生态系统,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应该是创业企业,创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建立良性的生态结构和通畅的互动机制,确保创业企业能够持续发现和创造机会,从而突破创业的资本、人才、知识以及合法性约束,实现创业企业可持续成长。 三、创业生态系统的微观机制 文化环境是创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环境,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创业企业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行为特征。上海大学于晓宇等重点关注了不同创业文化背景下的创业失败现象,探讨了中国式创业失败在归因、学习与决策方面的特点。他利用多案例研究和扎根研究方法,比较了中美创业失败案例,归纳出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随后决策的特点。中国创业者面对创业失败更倾向自我归因,而不是环境问题;在创业失败学习方面,更强调对外部环境的学习,而不是自我素质的改善;在创业失败后决策,更倾向于承诺升级,而不是退出。浙江工商大学陈宇峰重点关注了温州模式,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温州企业家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对其经营失败的影响。他认为微观根源在于企业家层面的以关系型交易为特征的文化环境,企业家所嵌入的血缘关系、人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家行为,这使得个别企业家的失败进而演化为整个地区的危机。 除了文化环境,创业企业所处的技术环境、区域环境对创业行为也有影响。东北财经大学韵江探讨了“互联网+”生态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问题。他认为,“互联网+”对商品价值带来新的挑战,使得商品的“功能价值”下滑,而“信息价值”和“体验价值”增加;“互联网+”对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削弱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和在位企业的垄断性;“互联网+”也带来了消费者地位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企业控制转变为消费者控制。因此,“互联网+”重构了现代企业的生存空间,表现为以消费者为中心,涵盖内外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网络结构,这就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引导了企业的基于责任竞争力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在此基础上,韵江构建了以平等和公民责任为中心,以“信息”责任创新、“通路”责任创新和“互动”责任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内容框架。 武汉大学周洋和华语音研究发现,网络使用不仅提高了家庭的创业意愿,还显著提高了创业收入。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网络使用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网络便利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浙江财经大学田家欣等人发现,产业集群的多维邻近性能够直接促进集群新创企业的成长,对集群内部已建企业的模仿能够促进集群新创企业的成长。 创业者的个体特征与学习机制也是微观层面的热点话题。山东财经大学陈寒松认为,新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演进的设计过程,期间伴随着多种学习交互作用机制;对于大学生创业者,侧重于传统行业的创业者更多采取经验学习方式,侧重于新兴行业的创业者更多地采取认知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谈经验学习,经验学习需要向认知学习过渡,并通过实践学习,反复试错提升企业学习能力。 浙江工商大学黎常和夏晓勤的实证研究表明,女性相对于男性并没有表现出更低的创业意愿和个人态度,但女性在感知创业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方面要低于男性;感知行为控制在性别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个人态度和主观规范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汉欣 《经济地理》2006,26(4):551-556
文章首先综述新世纪国家高新区取得的新成就、新特点及增速回落的原因;接着,指出国家高新区在“二次创业”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之一。国家高新区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自主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然阶段;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区域持续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梳理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脉络和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基于全球创业指数(GEI)报告对创业生态系统测量指标的界定,从社会创业态度、企业家能力和个人创业抱负三个层面,对比分析了中国和韩国创业生态系统的差异.研究认为,完善我国创业生态系统,应继续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建立普惠性的创业技能培训体系、进一步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作用和引导建立初创企业风险投资机制,同时应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建设数字创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朱中群 《江南论坛》2021,(11):45-47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各科技创新创业园区,按照"六个一"(围绕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计划、建设一个专业园区、组建一家运营平台、设立一支发展基金、成立一个专业服务机构)专业化科技园区建设总要求,紧紧围绕高效益科技创新任务,加快推进科技招商、创新型企业引育和产业生态营造等工作,科技创新成效逐步显现.各科技创新创业园区以科技创新创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提供研发经营场地、共享设施和多元化创业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成本,成为引育创新创业企业的首选之地.通过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营商环境,高新区着力将各科技孵化园区打造成"筑巢引凤"和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近期,无锡新吴区人大常委会及有关工委在调研有关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面临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园区提质增效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创新范式在由点式创新到生态系统创新的演进过程中,集群创新体系成为创造区域竞争优势的焦点.在分析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发展规律及不同发展阶段的PAEl特征基础上,构建了集群创新体系发展阶段的识别和评估模型,并通过济南高新区的案例验证了上述模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区域创新系统从创新生态系统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再到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演进,中国部分城市甚至城区将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完善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的着力点。其中,“创新、创业、创投、创客”联动是构建综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剖析了 “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内在机制;分析了龙岗区促进“四创”联动发展的做法,归纳了龙岗区促进“四创”联动发展的经验,包括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以创客创业者为主体、市场主导、创新链与产业链联动等,相关经验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企业研究院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中心,高新区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创新网络是高新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从企业研究院角度出发,对企业研究院嵌入高新区后的创新网络结构溢出途径和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合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探讨了企业研究院在新昌高新区创新网络结构建设、创新溢出效应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提出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业生态和模式决定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同时,创新创业活动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要素需求,这两者背后的影响因素是创新创业资源禀赋的不同.以上市公司、大企业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在投资创新创业时具备行业资源深度链接的作用,为深度分析其在促进创新创业资源优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过程中对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开展调研,结合对产业资本的特征和内生性动因分析,得出在创新创业环境中聚集并引入产业资本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效率,从而推动区域创新创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企业研究院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中心,高新区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创新网络是高新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从企业研究院角度出发,对企业研究院嵌入高新区后的创新网络结构溢出途径和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合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探讨了企业研究院在新昌高新区创新网络结构建设、创新溢出效应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提出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小虎  毕轲   《技术经济》2017,36(8):76-84
基于创业生态系统和人才效能理论,采用偏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方法建模,利用江苏省人才公报统计数据,探索了创业生态系统对海归创业人才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资金、区域人力资本、创业平台、创新氛围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对海归创业人才效能有正向影响,其中创业平台和创新氛围两方面的因素起关键作用。最后,从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提高区域整体人才素质三个方面,针对江苏省的海归创业人才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网络与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内部培育出发达的区域创新网络来。只有培育出较为成熟的区域创新网络 ,高新区才能获得内在的发展潜力 ,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 ,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区域创新网络对高新区企业发展的作用 ,然后分析了北京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 ,及其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 ,就如何培育区域创新网络 ,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新区是孵化、催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建设高新区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的一种普遍做法.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和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各国的高新区作为智力资源的密集区,不仅是区域创新的基础,更是国家创新体系形成的关键所在.通过对高新区创新模式特征的分析,结合太原高新区新产业园区规划的实例,试图摸索出园区规划在高新区创新环境创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高新区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但是如何实现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发挥区域内部资源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成为目前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的关键。但现有资源整合研究大多还局限于企业层面,对于高新区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  相似文献   

19.
创新范式在由点式创新到生态系统创新的演进过程中,集群创新体系成为创造区域竞争优势的焦点。在分析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发展规律及不同发展阶段的PAEl特征基础上,构建了集群创新体系发展阶段的识别和评估模型,并通过济南高新区的案例验证了上述模型。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的战略目标.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调控转型发展的进程.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素集聚度、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等5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设计了22个具体指标.对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